2013-11-03 23:15:4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節子:「在上面……在下面……停下來了……」
清太:「我買了好吃的東西,有雞肉,有蛋,還有……節子,你在吃什麼?這個是彈珠,不是水果糖。哥哥今天買了好多東西回來,都是節子喜歡的。」
節子:「哥哥,給你」
清太:「那是什麼啊?」
節子:「是飯哦……我等一下把豆腐渣煮好,再拿給你吃,你快吃把…..你不想吃啊……」
清太:「節子……」
清太:「你看,是西瓜,很棒對不對,這個不是偷來的。來,吃西瓜。」
節子:「好好吃……」
清太:「你等一下,哥哥現在就去去煮雞蛋粥。我把西瓜放在這裡,好不好?嗯?」
節子:「哥哥,謝謝你……」
「之後,節子就再也沒有張開眼睛了」
這是節子最後與哥哥的對話。暫撇去理智不談,《螢火蟲之墓》觸摸到了我內心最深的地方。在清太第一次流淚的時候,我的眼淚已跟著清太緩緩流淌。在節子死去的時候,我已泣不成聲。伴隨我著長久的抽泣和淚水的湧動,《螢火蟲之墓》緩緩結束。我的情緒遲遲無法緩解,因為抽泣中我很清楚影片給我巨大的情感震動的同時,喚起了我最深層的思考。
電影看完了。我把深深的淚水留在了觀影過程中。我尊敬這這一部電影,我也尊敬高畑勛導演。現在我也深深的體會到,動畫的高度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它承載著人的信仰。
這部電影有好幾種翻譯:《再見螢火蟲》.《螢火輓歌》等,那麼看完這部影片後,很明確的這部電影只有一個名字:「蛍の墓」。即「螢火蟲之墓」。這是有深刻蘊意的名字,也是電影的眼睛。其他任何的名字都是不足以去承載這部電影的。那麼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我知道,很多人將它當做反戰片來對待,這部電影擔負著很多的標籤和質疑。從我個人的理解而言,我認為這是一部崇高的電影。高畑勛本人表示:「這部動畫與『訴求反戰』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作品裡頭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沒有刻意去傳遞反戰思想的意思,主要想藉由故事中清太與節子脫離社會群體、想以僅僅兩人來建立一個家庭生活的行為,來影射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一些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們。」
客觀的理解,一個優秀的導演,往往不是去刻意去渲染或者是展示什麼,而是讓影片像水一樣去流淌,去滋養人的內心。同樣,優秀的導演不是站在懸崖上振臂高呼的人,而是冷靜地啟發人類思考,引起人類觸動的人。電影不應該是刻意的去支持什麼,反對什麼。當藝術沾了政治之後,那就彷彿清泉中注入了染料。藝術會變得不純粹,從而失去它真正的藝術價值。《螢火蟲之墓》不是一部講戰爭的電影,也不是一部講螢火蟲和大自然的電影,它是一部徹徹底底講述人的電影。
從電影的時代背景入手:「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故事發生在日本二戰末尾投降之際,即一九四五年中旬左右,我們看見了美軍飛機在日本上空日夜不停地轟炸,扔燃燒彈。那時候在納粹消亡陰影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全面壓迫下,日本政府已走上了窮途末路,美國兩枚原子彈將這塊大地的憤怒逐漸變成了絕望。日本在戰爭的全面潰敗讓整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等領域全面崩潰,彷彿明治維新以來的豐碩成果都付之一炬。國民每日的生存物資都需要通過國家統一配給,生活窮困,並時刻受到攻擊的威脅,電台每日都在播放本土決戰的信號。這塊土地上人心惶惶,岌岌可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發生在神戶周邊,清太和節子正在躲避新一輪的飛機轟炸,清太背著節子跑向防空洞避難,他們的神情並不十分恐慌,彷彿已經習以為常。在戰火下的居民死傷無數,家破人亡。一次次的空襲將這片綠色的土地和人們居住的城鎮化為焦土,影片也用了暗色調和深重的色彩來刻畫這地獄般的景像。在影片裡沒有交代戰爭的由來和戰況,甚至沒有交代飛機是哪裡來的。一方面,不用交代,大家自己很清楚,另一方面,在這部電影裡,戰爭就是戰爭,沒有什麼交戰雙方,也沒有什麼正義邪惡。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僅僅是戰爭下的普通人面臨的災難。我們跟隨清太和節子的腳步,神戶上空漫天的燃燒彈像雨一樣的落下,天際沒一絲光亮,看到人們失去家園,倉惶逃命,有的在搬運東西,有人被燒成了灰燼,到處都是人的呼喊……
在這一次的轟炸中,清太和節子的媽媽被炸死,清太走入學校看見了媽媽的屍體。很明顯,媽媽是重度燒傷而死。吉卜力工作室一向是以手繪的製作方式著稱。在媽媽的屍體刻畫上,可以說是極度的寫實,即使是通過動畫來表現,我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這殘酷的一幕和媽媽死前的痛苦掙扎。然而媽媽死後,屍體長滿蛆蟲,被抬去埋葬。埋葬場堆滿了屍體,人彷彿毫無價值的被處理掉了。
清太和節子不得不前往西宮的親戚家居住。
故事至此完全鋪開。
讓我們從清太和節子的為入口去探索故事的深層。
清太以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是一個初中生。他的父親是一個海軍軍官,媽媽是一個十分普通的日本婦女。媽媽死後,清太失去媽媽,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從此以後他需要自己照顧這個年幼的妹妹。清太被迫承受了這一切,也被迫擔起了這一切。到最後清太認識到父親的戰死,感受到精神支柱的垮塌。這一切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而言,是如此的殘酷。清太在親戚家的生活起初還是安穩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親戚阿姨逐漸厭倦了兄妹兩人的存在(親戚的問題後文探討)。在矛盾初步形成的時候,親戚願意讓他們在家裡自己做飯,清太媽媽還有七千日元的存款,這個數目不多,但足以維持他們一段時間的生活。清太一開始取出了三千購買了做飯用具,然後每天自己做飯。但過了一段時間,親戚終於忍受不了兄妹的存在,抱怨節子每天晚上吵夜,抱怨清太彈風琴,並斥責兩兄妹沒有禮貌等等,彷彿兄妹兩人的存在使給親戚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清太沒有辦法,只能搬出去生活。
清太找到了新家:就是一個農民勞作時存放東西的小倉庫。這個倉庫有兩室,一個放生活用品,一個是清太和節子的臥室。一開始他們開心的置辦他們的新家,並生活的簡單快樂。
一天晚上,清太為妹妹捉了大量的螢火蟲,並把它們都放在蚊帳里,漆黑的小屋馬上有了星星點點的亮光,就像燦爛的夜空一樣。兄妹睡在蚊帳里,哥哥講述著以前閱兵的事,妹妹不自覺睡著了。這應該是整部電影最美的一個場景了。這個場景中只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和星星點點的螢火蟲。看到這一時刻,我彷彿忘記了發生在這兩個孩子身上的苦難,而進入了一個只有愛和希望的世界。我內心感到溫馨和幸福,我也真心的期望著清太和節子能夠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 我深深地為他們祈禱著平安和祥和。
第二天早上,螢火蟲都死掉了。節子把它們埋在了門口的地裡。清太問:「你在做什麼?」節子回答:「我在做墳墓,媽媽不是睡在墳墓裡面嗎?是阿姨跟我說的,她說媽媽已經死了。」清太震驚了,原來節子已經知道了媽媽死去的消息。節子埋葬成堆的螢火蟲讓清太想到了媽媽被埋到土裡的情景,成堆成堆的屍體一起被扔到土裡,和螢火蟲有什麼分別呢?看著節子那傷心的表情,清太低頭哭泣。失去媽媽和溫馨的家庭,十四歲的清太要獨自養活自己的妹妹,清太心裡沉積著多大的痛苦,這一刻,兄妹兩人都傷心地哭了。昨天那麼美麗的夜晚,而到了早上兄妹不得不繼續面對現實的痛苦。對於清太和節子而言,幸福是多麼的短暫而寶貴,就像那只能綻放一夜的螢火蟲。我的淚水奪眶而出,而我的希望也逐漸破滅。
然而時間長了,清太逐漸感到力不從心,家裡的存款花光了,節子的身體一天天消瘦,自己的也常常食不果腹。這個時候的清太怎麼辦?他深深地愛著自己可愛的妹妹,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妹妹的生活,父母去世了,自己的家也被戰火化為灰燼,自己的兩家親戚,一家不容納自己,一家在東京卻不知道地址,我們看到了戰火下給兄妹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清太認為自己走投無路了。一次,空襲到來,他抱著妹妹躲進了番茄地,飢餓的他帶著妹妹偷了一些番茄,這一次偷盜的甜頭讓清太開始了他的盜竊之旅。根據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人連食物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跟人談思想層面的東西是毫無用處的。清太的現狀讓他被迫去偷。這實在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一天晚上,清太在田園裡偷東西。由此看來,清太多半是選在晚上偷東西的,而且是長期這麼做。他被一個農夫抓了個正著,農夫終於抓到田地裡的大盜了,他把清太打了個鼻青臉腫,送到了拘留所。拘留所的大叔似乎理解這個孩子的苦衷,在這樣的戰爭摧殘之下,大人都會去偷去搶,更何況一個孩子。他放清太走了,清太在拘留所門口碰到了一路跟來的節子,他抱著節子大哭。清太為了妹妹的生存被迫去偷,清太自己的內心實際是最痛苦的,他是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他不願去犯罪,他自己也背負著深深的自責,但在養活妹妹的巨大信念下,他不斷地去做著讓他痛苦的事,然而被抓住了並遭到了痛打,這對一個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多大的傷害,這個十四歲的孩子心中有多少苦痛和委屈。
日子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畢竟他們住的地方衛生太差,而且吃飯也是有了就吃,沒了就餓著。節子營養匱乏,身體依然十分虛弱。一天清太發現節子昏倒在草地上,檢查後發現節子身體已經岌岌可危了。
清太很快去為妹妹取出了最後的三千塊。為妹妹買了西瓜,雞蛋等等好吃的,想幫妹妹改善一下健康狀況。然而悲劇發生了,他把東西買回去給妹妹的時候,節子已經奄奄一息,在聽到節子拿兩個石頭當飯糰送給自己吃的時候,清太第三次地流下了眼淚。他隱隱約約感受到了妹妹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在清太餵節子吃的最後一口西瓜後,節子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清太失去了一切,在失去家和親人後,清太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生存,都是為了自己深愛著的妹妹,知道爸爸的死訊後,清太活著的唯一信念就是妹妹。然而最後妹妹也離他而去,故事沒有交代清太分焚化妹妹之前做了什麼,也許他抱著妹妹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許他一個人哭泣了很久……在焚化了妹妹之後,清太把妹妹的骨灰裝在了她最喜歡的糖果盒中,萬念俱灰,清太已經不準備活下去了。清太來到了車站,把妹妹的骨灰留在衣服里,迎接死神的到來,他要去尋找死去的妹妹,再次的跟妹妹在一起。
談到節子,我的淚水依舊在眼眶漂浮。
節子是一個天真的日本小姑娘,大約三到五歲的樣子。節子最愛她的媽媽,在剛剛搬到親戚家的時候,節子不斷思念著她的媽媽,甚至在和哥哥在海邊戲水的時候她還想起以前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情景。節子的情感是多麼真摯和純真,她會阻止親戚變賣媽媽的衣物。節子也深愛自己的哥哥,在家庭被焚燬和媽媽去世之後,與哥哥相依為命。作為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她感受不到什麼是戰爭,也不明白世界為什麼會這麼危險和殘酷,她只知道,看見媽媽,就會幸福,失去媽媽,就會傷心。她甚至不知道是什麼奪走了她美麗的生命。但是節子十分懂事,十分可愛,她在和哥哥一起的日子沒有任何的怨言,她明白哥哥的辛苦。她也隱隱約約能感受到親戚對她的厭惡。作為一個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很難得的。
節子帶著頭巾站在雨地裡孤單稚嫩的身影讓人動容,我彷彿希望自己能置身故事中去幫助節子脫離苦難。但是在那個時候,那個境地,又有誰能幫得了節子呢?節子與哥哥在那個螢火蟲之夜是多麼幸福,然而,那個夜晚之後,節子就漸漸地身患重病。當節子下海和哥哥游泳的時候,背上的濕疹只有淡淡的兩塊兒,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並不稀奇。然而在後面與哥哥單獨住的日子裡,哥哥在為節子清理打理的時候,背上的濕疹很多了,而且節子滿頭都是頭屑,我們可以看見,在那個衛生條件下地方居住,節子的身體是承受不住的。然而在最後的診所檢查時,節子掀起衣服,節子已經骨瘦如柴,濕疹也在身上長滿了。清太說節子已經拉了幾天了,可見節子除了濕疹還患有腸炎。醫生也指出了節子極度缺乏營養。節子一個人在屋子裡,她只剩一口氣了。她最後看見了哥哥,吃到了美味的西瓜,她最後出現了幻覺,並把最後兩個石頭當做飯糰留給了哥哥,她最後叫了聲哥哥,「哥哥,謝謝你。」彷彿是感謝哥哥最後的西瓜,然而更讓人感覺到的是,她在感謝哥哥的照顧。電影看到這裡,我已經泣不成聲,情緒幾近崩潰。
然而在節子火化後,車站的工作人員將裝著節子骨灰的糖果盒從清太衣服里取了出來,像扔棒球一樣扔到了草地裡。兄妹兩毫無價值的死去了。我們彷彿看到了清太和節子仍然在草地裡,地鐵上歡笑,二十多年過去了,在一九八八年電影上映的年代,神戶周邊高樓林立,然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那片土地上看見清太和節子的身影呢?我們是否還記得戰爭給那個年代人帶來的深重的苦難呢?
《螢火蟲之墓》的深層探索:
一.電影主題的突出點:
節子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女孩,然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這樣一個小女孩就像一個螞蟻一樣,客觀的說,這樣一個女孩的死比起戰爭中千萬條生命而言,彷彿微不足道。然而我們了解節子,節子如此的可愛和乖巧,如果說日本軍國主義在對亞洲的侵略上罪無可赦,那麼這麼一個美麗的女孩又有什麼罪呢?在這個意義上,影片中的戰爭只是一個前提,一個主題的輔助框架,不是影片的重點。前文提到,這是一部徹徹底底講述人的電影。那麼最讓人動容的就是節子的悲慘命運。節子死後,影片很用心地展現了節子一個人在家中的活動,並配以優美的美聲,我們聽到「Sweet home」的時候,我們在被深深觸動甚至放聲哭泣的時候,也感受到了一絲慰藉:節子是帶著愛和感激離開這個殘酷的世界的,對於節子來說,她對世界的感受還是朦朧的,節子離開得很寧靜。如果說節子的死是故事的必要,那麼節子死前的一絲幸福就是作者能為節子做的最後一些事了。讓人彷彿感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動畫電影,更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品,它承載著吉卜力的人道情懷。
少女在藝術中是美好的象徵,而女孩則更加的讓人感到希望。當這一切被殘酷無情地撕碎,則給予人強大的震撼力。就像《辛德勒的名單》中紅色衣服的少女一樣。當我們看見節子美麗的身影離我們而去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感受到了作者表達的對人的關懷和對生命的珍惜,而《螢火蟲之墓》在這一切的處理上是那麼的平靜和從容,這深深的情感像水一樣流進觀眾的心中,讓人在故事中深深地被打動,並深刻感到生命是那樣美麗和可貴。
二.戰爭的陰影
在《螢火蟲之墓》中,戰爭不是重點突出物。然而清太一家的悲劇都是建立在戰爭的前提之上的。電影中也對戰爭帶來的災難很用心的進行描寫。因此,《螢火蟲之墓》雖然不是一部關於戰爭的電影,卻也會讓人不自覺的對戰爭進行反思,這應該也是作者製作電影的目的之一。我們看到在日本國內受到戰火的摧殘,人們的房子化為灰燼,翠綠的大地被烈火熊熊燃燒,美麗的家園變成一片地獄……戰爭是什麼?是人的理想,是對改變世界的執著追求?還是人的慾望和野心呢?當我們看到節子悲慘的死去,電影從這一個女孩的角度展現,甚至比撕裂成千上萬個人的生命更讓人覺得震撼。青年被國家和政府鼓動激勵去參加一場神聖的戰爭,當我們看到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拆散,成千上萬的孩子死於非命,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家園和親人,戰爭背後是人們無盡的淚水和痛苦。那時候戰爭還是神聖的嗎?就二戰的日本軍國主義而言,在深深的傷害了世界同時也深深的傷害了自己的國民。在災難面前,生命變得那麼薄弱和渺小,「我用五萬人,打贏了十萬人!」這是多麼慷慨宏偉的一句話,然而在這背後成千上萬的人的生命跟著付之一炬,多少母親的淚水和妻子孩子的流離失所。我看到電影中第一次轟炸時仍有軍人在高喊「天皇萬歲!」那一刻我心中五味陳雜。
戰爭已經過去,我們已經離戰爭越來越遠,我們是新一代的後輩,從態度上,我不希望我們再以仇恨去看待我們以外的人和國家。生命是多麼珍貴的東西,在生命面前,戰爭是如此的醜惡。它就像是人慾望和貪婪化成的風暴,它來源於我們,也毀滅著我們。
清太和節子只是千千萬萬戰爭受難者的縮影。我們看清太和節子的故事就已經十分傷痛,還有千千萬萬我們聽不完故事,也有流不完的淚水。
三.戰爭時期的冷漠人性
清太和節子是戰爭害死的,清太和節子也是被當時冷漠的人性害死的。親戚一開始收留了清太和節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親戚開始排斥他們,兄妹倆是自己離開的,但是誰都知道,這是親戚把他們倆活生生趕走的,這是事實。單純從客觀和理性的角度來看,親戚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生活物資都是靠政府補給,人的生活十分困苦。親戚大媽是家庭主婦,他需要照顧丈夫和女兒,家庭的巨大壓力讓人變得拮據和吝嗇,因為從本性而言,人連食物和安全都沒有了,精神高度是空談的。
然而,我們看完了影片,或多或少都會對清太和節子的親戚感到不滿甚至憎恨。因為從良心的角度而言,人是有情感的,我們聽過很多收養與自己無血緣關係的孤兒的感人故事,也知道很多戰爭時期富有人性光輝的感人事實。血濃於水,作為親戚,大媽讓清太和節子離開,讓這兩個沒有成年的孩子去獨自面對殘酷的世界,這種做法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最後兩個孩子雙雙死去。因此,人情的冷漠也是讓清太和節子死去的直接原因。人是應該獨立,是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然而對於兩個沒有成年的孩子,更何況是在戰爭時期,他們需要的是關愛和照顧。退一萬步說,作為大人,讓清太去工作勞動,也要讓節子留在家裡接受照顧,這是一個親戚甚至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我難以掩飾我對那個親戚家庭的憎恨,讓這樣一個可愛的三四歲的女孩和十四歲的少年去獨自生存,親戚難道就不知道他們很有可能死去?親戚當然是知道的,很顯然,親戚根本就不關心這對可憐兄妹的死活。趕走清太和節子,晚上吵夜是藉口,彈風琴是藉口,不講禮貌是藉口,糧食不夠是藉口,甚至戰爭威脅也是藉口,真正本質的是他們冷漠的人性。試想,如果親戚家庭充滿了關愛和溫情,那麼這一切問題都是能解決的,清太和節子也不用那麼悲慘的死去。
《螢火蟲之墓》故事這樣佈置,是想要展示那個年代的人性冷漠,人人為了自己,可以去不管不顧別人的死活。從這一個角度出發,戰爭可怕,眾多的災害可怕,而災難面前,人的冷漠與無情更可怕。人的愛和互相幫助能夠共同戰勝災難,這是一定的。然而為什麼在那個年代的人做不到?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這個在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也探討過,不只是當時的日本,所有民族的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不光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也不光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而是一個內在的人性的問題。一個民族必然有她的偉大之處,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個民族都要她最脆弱和最醜惡的地方。日本欺負弱者,敬畏強者的個性世界都有目共睹。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特性。在很多情況下,日本是不會同情弱者的,強者才會得到尊敬。
不管觀影的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或是其他民族的人,我們都有自己冷漠的一面,都有自己醜惡的一面,生活中我們是否冷漠過別人,是否傷害過別人,我們需要去正視,需要去反思。希望清太和節子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
三.清太的自身問題
高畑勛導演談到,他希望讓現在的年輕人看一看脫離了社會群體的人後果將會多麼不堪設想。清太和節子的悲劇讓人悲痛欲絕,我們怪罪那個戰爭的年代給這可憐的兄妹帶來深重災難,我們也對當時人們的冷漠感到憎惡,然而客觀理性的思考,清太自身也是有問題的。在清太和節子的獨立生活中,節子是沒有責任的,節子是一個可愛的女孩,三四歲的她能夠理解哥哥的辛苦並能承受媽媽的離世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問題出在清太身上。我們發現,清太照顧妹妹的方法上有問題,也就是清太採取的生存策略上有問題。當然,作為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我們不能要求清太有那麼強的能力。這也不能說是歸咎清太的錯。
然而,作為觀影者的我們,我們應該理解導演的用心,導演告訴我們,像清太那樣的生存策略是不可取的,因為清太希望脫離這個社會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和妹妹的家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太需要去接觸外在社會,他需要經濟來源。也需要改變他和妹妹的生活現狀,那個年代戰火紛飛,然而社會秩序還沒有被完全摧毀,那麼這個社會依然在運轉,清太也能在社會上尋求更多的機會,我們看到,清太把母親的銀行卡用得差不多了以後,就採取了偷竊的方式去維持生活。並持續把節子放在那個潮濕的小地方,這實際上完全不是長久之計,時間長了清太也許能適應,而年幼的節子是不可能的,這樣的生活節子遲早會撐不下去的,清太自身應該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年幼的他又有什麼辦法呢?悲劇如果可以改變或者改善,那麼就不是悲劇了。
作為我們而言,從大的方向上來講,一方面,我們不能被社會所污染腐化,另一方面,人的生活不能離開社會,家庭也不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與其離開社會等待滅亡,不如衝入社會闖他個痛快。退一步說,一個人在社會上闖得頭破血流,也比餓死在脫離社會的孤島上要強。清太就是在這方面採取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導致兄妹雙雙悲慘地死去。
從個人而言,一個舒服的小島和無限的可能中間可能就只隔了一條河,這條河就叫做困難,如果我們因為懼怕或者是其他原因止步於河岸,那我們就始終止步於一個所謂舒服的小島上,然而河對岸有無限的可能等待著我們去創造。導演希望我們去突破自己的限制,超越人生的苦難,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小島里。
讓我們超越苦難的界限,邁向人生無限的可能中去,創造我們自身的輝煌吧。
四.吉卜力當年的陰陽兩面
吉卜力在一九八八年發行了兩部傳世之作,一部是這一部高畑勛執導的這部催人淚下的《螢火蟲之墓》。另一部是宮崎駿執導的溫情洋溢的《龍貓》。這兩部電影雖然都是上乘之作,都引起人無限的遐想和思考,很難說去比擬孰輕孰重。然而給人的情緒那簡直是天壤之別,《螢火蟲之墓》讓人在體會到清太與節子的悲慘命運時潸然淚下,遲遲無法平復。然而《龍貓》讓人跟著小月和小梅的足跡回到美麗的大自然,看了讓人熱情洋溢,露出純真幸福的笑容。這兩部影片給人的情緒感染力是完全相反的,簡單地說,一個讓你哭,一個讓你笑。
宮崎駿和高畑勛都是非常優秀的動畫導演,雖然宮崎駿的名聲遠比高畑勛的響亮,宮崎駿也被世界廣泛稱譽為大師,然而從二人的藝術風格來看,宮崎駿就像是詩仙李白,高畑勛就像是詩史杜甫。宮崎駿的夢幻和童真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給予我們真摯而美好的感受。然而在高畑勛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很濃厚的現實世界的影子。在高畑勛的代表作,這一部《螢火蟲之墓》里,沒有娜烏西卡的勇敢與愛心,沒有龍貓的意外幫助,沒有阿席達卡和小桑的並肩戰鬥……我們看見的是在最真實的時代里最真實的人和事。然而現實是如此的殘酷,在這樣真實的世界裡,必然沒有那麼多夢幻的美好。然而給與我們的是最真實最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帶給我們最深層的觸動。這也是二者最大的區別,宮崎駿把少女的美好內心和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展示給我們看,而高畑勛是把少女的美好撕碎了給我們看的。
毫無疑問的,這都是極高的藝術水平,也在讓我們體驗不同生命的同時思考自己,讓自己跟隨故事成長而成長,從而去創造更好的生活。
五.《螢火蟲之墓》片名的真正含義
最能體現電影名字的含義的地方就是節子埋葬螢火蟲的地方,節子埋葬大量的螢火蟲,清風想到了媽媽和其他受難者被埋葬時的情景,人被倒進土裡集體埋葬,這根節子手裡的螢火蟲有什麼區別呢?
從大的角度而言,在那樣的年代,人的生命像螢火蟲一樣,也許只有一晚的燦爛,第二天就成為灰燼。想像逝去的人們,悲慘的死去,連一個墳墓都沒有。從具體的而言,清太和節子是多麼美好的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的生命也想螢火蟲一樣,在短暫的光芒過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愛的角度而言,清太和節子的深深的親情是那麼的溫暖,然而卻那麼的短暫。如果說那個殘酷冷漠的世界是一個黑夜,那麼清太和節子這兩個美好的孩子就像黑夜裡的兩隻螢火蟲。為我們點亮愛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芒。請為清太和節子建一座墓吧,他們曾是那麼美好卻悲慘的人啊。也為那個年代受苦受難的人建造一個墓吧,他們都是受到戰火摧殘無辜的人啊。
然而引申至我們的生活,美好和浪漫總是短暫,我們最明亮最美好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就像那美麗而易逝的螢火蟲。讓我們為過去的它們建造一座墓吧,讓我們留下那段美好的記憶,並讓從前的美好隨風而去,勇敢的去面對未來的生活吧。
清太:「你等一下,哥哥現在就去去煮雞蛋粥。我把西瓜放在這裡,好不好?嗯?」
節子:「哥哥,謝謝你……」
————《螢火蟲之墓》
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