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宋瑞
2013-11-05 12:32:16
如我所想~~~哈特的戰爭
至今為止,有三部戰爭片震撼過我,《我們曾是戰士》、《護送錢斯》以及這部剛剛才看過的《哈特的戰爭》。
「榮譽.勇氣.責任.犧牲」是這部片子弘揚的主旨,這是自越戰以來,泛自由化意識形態滋生與覆蓋下的世界早已遠離的精神教條。911以後,美國像二戰時期一樣,從驕奢淫逸的怠惰生活中醒悟,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在海外進行報復性大打出手的同時,在國內也實施了一系列緊急立法和文藝上主旋律的宣傳。前面提及的三部影片都是這一時期的扛鼎力作,不僅收穫了相當的票房成績亦對美國國內乃至世界範圍都造成了一定的思維影響。
《哈特的戰爭》以巧妙的線索鋪排講述了二戰期間,一個德國關押美軍戰俘的戰俘營裡的故事。類似背景的影片有過很多,無非是戰俘逃跑+抵抗等平鋪直敘的同質化內容。該片不落俗套之處在於,把一個組織戰俘堅持抵抗、盡一切可能破壞敵方軍工廠兼逃跑的計劃,用一個看似種族歧視的表面化事件掩蓋起來;對主線之一的麥克納馬拉上校先抑後揚,最終放大人格,產生信服的英雄形象。
整部影片一直看到接近結尾的部份,作為觀眾仍然和那個德國戰俘營指揮官一起被「種族歧視」的人性矛盾蒙在鼓裡。本著事不關己的心態,把戰俘謀殺案當成一個娛樂題目;影片裡的德國人很享受這個過程,為湯姆哈特提供資源,去豐富這個娛樂的過程增加戲劇化的元素。觀眾則被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人性衝突所吸引,既糾結於上校看似冷血的戰爭正義邏輯又感動於湯姆哈特頂著特殊壓力破除種族偏見的熱忱心態。這時的矛盾衝突只是一個幌子,德國上校的戲謔、美國上校的冷血、白人戰俘的特權、黑人戰俘蒙冤卻接受命運、紈絝子弟的精神昇華……原來全是鋪墊,只為最後一刻的主旋律的爆發。整個看似嚴肅其實荒謬的審判全是美國上校瞞天過海式的安排,謀略之精,不愧四代西點出身的軍人世家(影片中借戰俘口對麥克納馬拉上校的背景介紹)。
榮譽感是勇氣的核心,責任感必有犧牲,這本是紅塵世人一直迴避的人性正面內涵。當白人戰俘哈特和黑人戰俘林肯各自做出高尚的選擇,準備犧牲自我成全他人,已經觸動觀眾內心之時,那個美國上校的最後出場佔有了全部光輝。觀眾對哈特和林肯的敬意這時全化作對影片真正英雄的最大感動,又怎麼不會理解影片告訴你的「榮譽.勇氣.責任.犧牲」的主題呢。
越戰背景的《我們曾是戰士》講的是勇氣,伊戰背景的《護送錢斯》講的是榮譽,這部二戰背景的《哈特的戰爭》將「榮譽.勇氣.責任.犧牲」全面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不能僅僅看做是某幾個編劇在藝術表達上的個人成功,而是一種成熟文化體繫在關鍵節點上游刃有餘的發揮,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舉重若輕、厚積薄發。
美國是舊大陸文明移植到新大陸最成功的例子,不論這個文明體繫在競爭勝利後對舊大陸國家甚至是原宗主國多麼頤指氣使,或是舉世公認的新大陸豐富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給予其巨大的發展空間,成功文明的核心其實是一致的。我們的文藝作品為什麼就放射不出這些被挪揄為「好萊塢商業片」的正面影響力?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究竟缺少了什麼關鍵元素。有人怪罪西方文明用「普世價值」洗腦,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就上了所謂「普世價值」的當。美國自己沒有被「普世價值」放倒,他們的文藝工作者一直都能拍出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反觀中國自己,一遍一遍的生產毫無營養的「心靈雞湯」偶爾也產生一兩部味道很怪無法共鳴的「主旋律」教條片。我們不必死究影片內容的真實性,而是要反思我們對自己信仰的宣傳出了什麼岔子。
我不怕看這些電影,正是這些影片讓我具備了對「普世價值」的免疫力,而不是那些中宣部沾沾自喜、人民藝術家,國家藝術家們自以為是的一系列大製作,那些片子看得越多越容易得「普世價值」病。中國文化並不缺乏積極元素,反倒是美國曆史很短,弘揚正能量基本上靠邏輯上鞭辟入裡、環環相扣的「瞎編」;中國卻能把真實的好人好事演繹的跟假的一樣讓人難以接受,從而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走上迎合「普世價值」的不歸路。
或許這只是快速工業化下國民工業氣質沒能同步養成的流弊,科學技術還沒有完全擺脫追趕階段的我們無暇顧及精神領域的紮實建設。局部大富小富的少數人尚處在第一階段暴發的程度,掌握資源分配權卻還是一幅精神屌絲的嘴臉。「普世價值」和真正的人性光輝在表面上或有類似,就像民粹和民主有著接近的外在邏輯一樣,品味膚淺的人分辨不了其中區別的關鍵。美國這些「主旋律」片體現了西方詮釋文明詮釋人性的成熟語境,官方必然感覺到對本國受眾的意識形態威脅,而那些濫竽充數、技不如人的文藝工作者則以同行相輕的態度表示出蔑視,出於共同的鴕鳥心態,他們一拍即合,一頭負責「因噎廢食」一頭負責「飲鴆止渴」,前者讓我們沒有對等的文藝武器還擊海外反華勢力的綜合輿論攻擊。後者讓我們的文藝界也成為海外反華勢力的幫兇,聯手撲滅中國意識形態中的正能量。總之是自廢武功+送臉挨打的局面。輿論文宣陣地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哀其不怨怒其不爭。
在中國文藝魚目混珠的今天,每當我對社會產生了負面情緒,也只有繼續把自己關起來看美國電影。現實中一切不如意在美國影片中都有更極端的反映,但最終導向正確,看完以後人會舒服很多,各種不爽都有煙消雲散的感覺,好萊塢真會安慰人,在現階段填補了所有國內文藝界的缺環。不要看中國電影電視,那玩意說它是毒藥都對不起毒藥,只不過是有毒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