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

双姝怨/孩子们的时刻/TheLoudestWhisper

7.8 / 13,714人    108分鐘


演員: 奧黛麗赫本 詹姆斯葛納 莎莉麥克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石牆

2013-11-07 10:03:37

真實的謊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謊言

頑劣的小女孩瑪麗因為不服兩位女教師的管教,於是抓住了幾個莫須有的證據,向自己的祖母污衊說這兩位女教師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姦情。於是這位輕信的祖母為了「保護孩子」而向周圍的所有家長告知此事,這些家長也本著「保護孩子」的原則將自己的孩子帶走,造成了這座本來也不太大的小私立學校人去屋空。更為惡劣的是,這兩位女教師,凱倫和瑪莎,被當地的人們當做怪物一樣地看待,被迫足不出戶地困在這間曾經是私立學校的大宅子裡。還有更讓人心碎的,凱倫正直親密的未婚夫,本來很相信兩個女人之間是「清白」的,最後也抵擋不了流言和訓問,在痛苦之中離開了凱倫。
如果故事只講到這裡,這應該就是一部早了50年的《狩獵》。在麥克斯·米科爾森主演的《狩獵》中,男主角因為被小女孩誣告猥褻而被全鎮的居民群起而攻之,最後孤立到無法繼續在這個小鎮上生活下去。只是在《雙姝怨》中,《狩獵》的「猥褻女童」被置換成了「女同戀情」。試想一下,如果威廉·惠勒真的在這個地方就將故事戛然止住,那麼這裡的同性戀情就真的變成了一種罪,雖然這兩位女教師的罪名是被「誣告」的。因為兩位女教師也在極力地將自己從這種「罪名」之下開脫,她們否認的是自己曾犯下這種「罪名」,卻並不辯駁說這種「罪名」對她們的教育事業和對孩子來說其實根本就是無害的。在這種情況下,這部電影就僅僅講述了一個流言蜚語(她們是可怕和罪惡的同性戀)如何毀掉兩個女教師的事業和整個生活的故事。沒有更多。

真相

令人非常驚喜的是,威廉·惠勒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走得更遠。在一場只有兩位女教師的戲中,瑪莎向凱倫道出了真情。原來瑪莎是真的深愛著凱倫。在這個時刻,惠勒將整部電影的戲劇性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小女孩瑪麗的謊言確實是她在編造和說謊,但是這個謊言卻巧合地撞上了一個巨大的真相。這種真相和謊言之間的辯證,不正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戲劇魅力嗎?
惠勒在這部電影中常常將一個人物置於前景,而將另一個人物置於背景,前景的人物在講述她的台詞的時候,背景中的人物一定在若有所思的冥想。或者相反,背景人物在講話的時候,前景人物的變化著的表情反而比台詞更搶鏡。惠勒沒有使用炫技的虛實焦變換,而是用了在60年代黑白攝影中顯然已經登峰造極的景深鏡頭。前景人物和背景人物用她們並置的演繹告訴你:「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同時這個真相還帶出了瑪莎這個在大螢幕上很少見的女同性戀人物,以及對同性戀這個話題更加深入的討論。1931年,德國推出過一部發生在女校中的類女同電影《穿制服的女孩》;1958年,這部電影還推出過一個翻拍版,由大明星羅密·施耐德出演。但是這個故事中的女同性戀情至多只是一種含含糊糊的曖昧而已,其實也就只是女學生對女教師的一種崇拜和依戀。相比之下,當《雙姝怨》中的瑪莎對著凱倫大喊:「其實我是真的愛你!」的時候,那是多麼的動人心魄!瑪莎雖然坦白了自己的「罪名」,但是她的坦白卻相當於為所有同性戀脫罪了。她不但是一個全心愛著自己事業和學生的好老師,而且還那麼勇敢地突破禁忌向自己愛著的人袒露心跡。當時還很年輕,並且多以喜劇甜心形象出現的雪莉·麥克萊恩敢出演這麼大膽的一個人物,真是勇氣可嘉。而導演惠勒其實也是在用瑪莎的坦白來為同性戀脫罪,因為像瑪莎這樣一個情感熾烈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壞人?這時觀眾的同情心和立場已經完全站在了瑪莎(一個事實上的同性戀者)這一邊了。

結局

好萊塢五六十年代之後的情節劇往往有很強的悲劇色彩,也更有力地揭示了它所展現的問題的尖銳性。它不會再像黃金時期那樣,用一個強加的大團圓結局來彌合已經出現的社會問題的裂縫。
瑪莎的自殺,就標誌著同性戀者和公眾對他們的不認同之間的對立已經尖銳到了何種程度。瑪莎無疑是一個悲劇性的角色,她的悲劇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或許那個時代到現在也沒有結束),你無法想像瑪莎在袒露了自己的性傾向之後,如何再在那個封閉和敵對的小鎮上繼續生活下去。所以她的自殺是一種戲劇性的宿命,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和環境下的必然。
瑪莎自殺之後,這部電影依然沒有結束。剛才一直在提瑪莎,其實赫本飾演的凱倫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為她正是這場偉大的愛和悲劇的見證者。在瑪莎的葬禮之後,她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之下昂首穿過墓地的那條林蔭小道。這個結局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同樣是惠勒執導的《羅馬假日》的結尾,女主角(同樣是赫本!)經過了一場愛的洗禮,然而最後她不得不向這份愛道別,去堅毅而勇敢地走向她未來的生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