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忍者戰記--Ninja

纽约行动/纽约忍者战记(台)/忍者

5.5 / 14,005人    86分鐘

導演: 伊薩克佛倫亭
編劇: 博茲‧大衛遜 麥可賀斯特
演員: 史考特艾金斯 伊原剛志 陶迪傑生 伊川東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3-11-11 06:08:24

紐約行動:武士道精神的碎片化及符號化


上週在清華上了一週的課程,有幾部電影沒能及時寫出來,現在再一一寫來。先是這部《紐約行動》,其實是一部蠻鬼扯的片子,但因為看過《金剛狼2》之後,還有些話要說,於是先寫一下這一部。

有關《金剛狼2》,我的前作《生又何歡,死又何哀》主要聚焦於金剛狼身上,寫他的自我掙扎,還有生與死的話題。因為是《金剛狼2》,我想當然地將其當成了是《金剛狼》的續集。於是被一些朋友強烈指出,說《金剛狼2》其實是《X戰警3》的續集,因為羅根對於琴的死亡的回憶直承了下來。至於《金剛狼2》究竟是誰的續集的問題,實際上,因為《金剛狼2》故事的後發,它的故事裡有既有三部「X戰警」的影子,也有《金剛狼》的影子,還有《X戰警:第一戰》的影子,可以說是所有前作的續集。《金剛狼2》導演詹姆斯·曼高德自己就公開表示這是《X戰警:第一戰》的續集。對於話題,其實不應該那麼糾結的,現答覆如上。

下面再說一下武士道。《金剛狼2》儘管是一部以日本為背景的超級英雄片,而且電影中還有著銀武士、信玄等角色,但它完全不像是《最後的武士》那樣是一部彰顯武士精神的片子,反而恰恰相反,無論從人物設置,還是故事內容,都存在著強烈的反武士道的意味。

有關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寫作的《菊與刀》是一本淺顯而直白的科普讀物,對於武士道精神有著還算準確的描述。而對於武士道精神更為精到的著述則是日本人自己所寫的《葉隱》,它也是日本武士道的經典,它是日本江戶時代就已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所謂「葉隱」,是說要如樹木的葉蔭,在目不可見處為君主捨身,忠、信、義等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在電影作品中,像《十三刺客》、《47浪人》等故事的原型,就是典型的武士精神,身為下屬的的武士為藩主盡心盡責,甚至勇於顯出自己的生命而在所不惜,忠與信是其中的要義,這些也是武士道屬於巔峰時期的典型故事。

而到了《七武士》、《椿三十郎》、《座頭市》、《宮本武藏》等片中,展現的精神仍然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但從當初的忠信已經進化到後來單純的義。其故事的主角,已經不再是身有所依的武士們,而是無所憑的浪人。武士與浪人,唯一的區分就是有無歸屬,是否有固定的主人。有則是武士,頭頂的發要剃光,而浪人則屬於無主或者是被放逐的流浪武士,頭頂的法被保留下來,儘管仍然可以帶刀,但已經屬於落魄者。座頭市、椿三十郎們儘管是沒有主子的流浪漢,但為了自己所秉持的道與義,仍然為了內心而戰,所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此時的武士精神,已經與中國的俠客精神有所近似了。整體而已,大量浪人的出現,已標誌著武士道精神趨向於沒落。

其他像山田洋次執導的「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武士的一分》,就更是直接刻畫了武士精神沒落的最後時期的故事。當時的京都等地,已經開始現代化,或者正在往現代化的路數狂奔,只有遠離繁華的偏遠之地海坂藩還殘留著一些最後的武士們,儘管世道變了,但他們還恪守著武士道的精神,成為最後的一批武士們。還有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後的武士》,儘管是意淫,但也是在向「武士道」在致敬,算是好萊塢譜寫的一曲武士精神的哀歌。

我們一說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往往就會想起武士道精神來,但在武士道精神的另一面,或者是武士精神的衍生品的忍者文化,就少有觸及。即便是有,也是極端的片面化,甚至是惡魔化。其實,武士道與忍者文化,就如中國文化中的士大夫文化與江湖文化,處廟堂之高與處講話之遠的區別。在中國,江湖文化也已被武俠小說給全然的改變了,目前展現在大小螢幕上的江湖,是現代人臆想出來的產品,在古時則是全然不存在的。真實的江湖,實際上是有賣狗皮膏藥、私鹽販子、小貨郎、玩雜耍的登這批不入流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空間。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農抑商,所以這些以商業交易為主的參與者們,在社會上是處於底層結構,屬於被歧視者。所謂的江湖文化其實也是不入流的文化,像早期的街頭相聲,就完全是黃段子滿天飛的口活。貨郎、雜耍者們也經常幹些偷雞摸狗的活。其他像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黃飛鴻就是一個賣狗皮膏藥的藥販,混跡於街頭,餐風食露,形跡可疑。《二泉映月》的創作者瞎子阿炳,也是一個邋遢至極的街頭藝人,他真正拿手的好曲目也不是《二泉映月》而是各種惟妙惟肖的黃段子,《二泉映月》只是他的黃段子簡寫的課餘產品而已。但今天的黃飛鴻與華彥鈞(阿炳)卻儼然已成民族英雄,享有者神一樣的地位了。

相對於真實的黃飛鴻、華彥鈞的江湖文化,李白、蘇軾等代表的就是士大夫文化了。兩種文化的伴生著,才構成了完整的傳統文化。不僅中國,歐洲也如此,相應的是貴族文化與騎士文化。日本也如此,武士道與忍者文化,也是高雅與低俗的兩端。因為日本文化中有尚武的因子,所以武士道與忍者,都講究武,不似中國文化那般的文靜。單說忍者文化,實際上源於日本的「戰國時期」,最後在江戶時期基本成型。所謂的忍者,不像武士,屬於有地位的統治階級,而是從屬於更底層群體的一部份,他們被招募過來,從事專門的間諜、刺殺、破壞等活動,類似於當今所說的特務。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他們需要進行專門的鍛鍊,而這種鍛鍊術即為忍術,接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體能及精神磨練。

而訓練好的忍者們,也不似今天電影、電視上所千篇一律的那種全身黑衣打扮,而更多的是經常化妝成各式各樣的社會人士或各行各業的角色混入一般人群之中,作為自我身份的掩飾。例如乞丐、化緣和尚、技藝雜耍表演人、路邊小販、武士、浪人、修道士、江湖郎中等等不定的角色。某些忍者跟現代的情報員、特務的形態類似或一樣。即便是夜間行動,也多是更容易與夜色融合的灰色與藍色的衣服,穿黑色行頭的並不多。可以去做實驗,在有月色的夜中,一身黑衣反倒是更容易露出人性的輪廓來,反倒更好被認出,而灰色或藍色反倒沒那麼容易了。

對於武士與忍者的分野,從中國文化的眼中看出,倒是有一些模糊的。像戰國時期的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其門下食客3000,大多是士大夫之屬,但最後能夠挽救孟嘗君性命穿越函谷關者卻是雞鳴狗盜之輩。這雞鳴狗盜之輩幹的事就是不入流的事,大概屬於忍者的範疇,而其他詩歌相和的食客就是士大夫們了,相對於武士們。武士與忍者雜糅在了一起,難以分辨。而武士與忍者則分的相對開一些。因為武士道的專著有《葉隱》,忍者的專著有《萬川集海》,所以分得清一些。

在專門反映忍者文化的電影中,有《甲賀忍法帖》、《少女殺手阿墨》等。其文化趨向,與上述《座頭市》、《七武士》等是截然不同的。

終於,繞到真正要說的《紐約行動》上。這片子也被翻譯為《忍者》,其力圖講述就是一個有關忍者的故事。實際上,等你看完,也分不清究竟是在講忍者文化還是在將武士文化,因為故事中似乎有意無意地將兩者揉在一起了。這也是我為何在上面即講述武士道,又講述忍者文化的緣故。

當然,作為一部很扯淡的片子,《紐約行動》的本意也不在於想要說明誰與誰究竟怎樣,什麼是武士什麼是忍者,可能也不是製作者真正想要區分的,他們主要還是想要講一個格鬥的故事,主要故事框架存在衝突,然後能夠打起來就夠了。而讓一個西方的白人男子與想像中的日本忍術打起來,就需要設置一些細節,然後將一些需要的因素填充進去即可。這樣雜拼的內容,顯然不能豐盈起來,而只能幹癟。

這裡就存在一個西方文化對於東方文化的嚴重誤讀的問題。像《最後的武士》已經是做的相當不容易的,它著力去展現真正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儘管最後還是採用了白人男人來做救世主,但總體上還是為了讓好萊塢觀眾更容易接受。其他像《功夫熊貓》,裡面也儘可能地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與無的辯證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從神龍秘笈的內容上做足了文章,很有些中國文化的寓意在其中。儘管《功夫熊貓》採用的也是屌絲的逆襲這樣的美國夢的框架,但起碼製作者用心去體會中國文化了,並盡力糅合了一部份。這是外國人來看東方文化,這麼做,也無可厚非。但像《天地英雄》、《防彈武僧》就完全鬼扯了,前者將舍利子片面擴大,達到無所不能的境地,後者將一個古文捲軸同樣視為無所不能的聖物,然後兩者都盡力去保護。將中國傳統文化碎片化,用一個小而具體的物件去代表整體文化,豈不知這是此物件不可承受之重。最後電影的結果也就可能而至,失於表面化的理解,只能會使得電影言之無物,空有一個打鬥的架子,然後真正的核心卻是乾癟的、空泛的。

這也是《紐約行動》最大的毛病,將日本忍者文化,最後落到了一件忍者的鎧甲之上,然後由之引發正邪兩派的爭奪,然後在打鬥中狗血四濺。將背後所要傳承、講授的文化背景完全忽略,或者是徹底拋棄。所以,這部被冠名以《忍者》的電影,其實與真正的忍者並無太多關係,與而白人上帝的身上那一點看似「武士道」精神的東西,也可以是更普世的價值,是作為正直的人都必須會去做的事,而看似武士卻不武士。

最後再回到《金剛狼2》上,其故事的主要日本形象的代表矢田剛、信玄的身上,展現的都是為了豐富的物質利益而出賣自己內心的人,全然沒有所謂的忠信義等精神的要件。對於物質利益的爭奪,對於資本的攫取與佔有,利益至上,恰恰是資本主義的競爭核心。所以,《金剛狼2》體現是後武士時代的故事,而且精神核心是完全現代化的主題。而且,其中還有著殖民文化的影子,白人上帝的存在,有色人種的猥瑣化與屑小化,都是這種視角的間接展現。這一點上,《紐約行動》反映的也很明顯。只是,《紐約行動》實在是太差了,不值得太多人去說道罷了。我也是因為言之不盡,才另尋機會說出,恰好看了《紐約行動》,於是便藉機說道說道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