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我不是拉登(港)/原教旨主义者

6.8 / 14,580人    130分鐘

導演: 米拉奈兒
編劇: Ami Boghani Mohsin Hamid
演員: 里茲阿邁德 凱特哈德森 李佛薛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少年薩利赫

2013-11-18 21:42:36

在拉合爾茶館,我們笑談生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拉合爾茶館,我們笑談生死

如果講述阿富汗人悲歡離合的《追風箏的人》曾讓你感動的淚如雨下,如果從伊朗菁英家庭的視覺揭露伊朗現代化進程中的弊病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曾引發你強烈的共鳴,那麼,這一部刀刀見血的反應一個被雙重文化撕扯的巴基斯坦人面對複雜政治環境的困境迷茫與求索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經典。

伴隨著民族風濃郁的中東音樂,一個走在街頭的美國人被幪面人綁架並塞到一輛車上帶走了。音樂還在繼續,聲色犬馬的夜,好戲才拉開帷幕……
穿著紅色長袍的男主出現了,不知道為什麼,那一抹鮮艷的紅色,像是誰人的血液,在燃燒。本來只是想看一個中東的文藝片,但是電影從一開頭就告訴我,這將不會是一部輕鬆的電影。
兩個男人在拉合爾的一家茶館聊天,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專欄作家。但是,身份從來只是一種偽裝,用以藏匿我們真實的面目。原來被綁架的美國人也是一個大學教授,他的名字叫雷尼兒,而隨著談話的深入,兩個人開始互相撕開對方的偽裝,那個叫昌蓋爾的紅袍巴基斯坦男人除了是一名大學教授,還被懷疑為是基地組織的一員,而那個叫鮑比的專欄作家,則是中情局派來借採訪之名套出被綁架的雷尼爾教授的下落的。

昌蓋爾請求鮑比認真聽完他的故事,不要斷章取義。
昌蓋爾曾經在18歲的時候留學美國,作為一個沒落的巴基斯坦貴族,他想在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的美國有所作為,出人頭地,反哺全家,畢竟,作為詩人的父親是無法拿出豐厚的薪水的,而家裡已經舉步維艱了。從知名的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頓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高端的諮詢公司,從此大展拳腳並因緣際會的與老闆的侄女有了感情。
雖然人們對中東人的誤解始終如影隨形的伴隨著他,但是遠大的前程和美好的愛情讓他熱血沸騰,對於評估的天賦和勤奮加班的表現更是讓老闆刮目相看。如果沒有9-11,也許他之後就是平步青雲的走到美國菁英的階層,拿到美國的綠卡,住在上東區,成為又一個美國夢的踐行者,但是沒有如果。

9-11之後的美國,像是被踩到尾巴的貓,所有的中東人在他們看來都有且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恐怖份子。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每天都在街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現,那些包著頭巾,留著大鬍子的人首當其衝。雖然有佳人在懷,又得上司青眼另待,但是,他是不可能帶著那一副中東人的長相安然無恙的生活在9-11之後的美國的。在機場,他被人帶到一所四壁透明的房間裡,被迫脫掉全身的衣服,暴力的檢查簡直是對人尊嚴的踐踏,也許在那個警察帶著手套把手塞進他肛門的那一刻,他心裡理想主義的某些東西,轟然崩塌了。

回巴基斯坦參加姐姐的婚禮,婚禮上,一個人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盤子,面臨丟掉工作的風險,父親攔住了他去向老闆求情的路,對他說,你同情這個人只是因為你看到了他的臉,你想想你現在工作,大筆一揮就讓無數人丟了工作。你得想清楚自己是做什麼的。然而父親在他的心目中卻不再有權威性,他不關注父親究竟寫些什麼詩,他只知道現在他才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甚至於眼前的這場婚禮,也是得益於他的工作,父子之間的對話不歡而散。然而回到美國之後的他,卻不得不承認自己苦心經營的生活正在分崩離析。他留了一臉大鬍子,引來同事們私下的猜忌與諷刺,其實從他開始決定留鬍子的那一刻,他就已經踏上了返鄉的路。

生活還在繼續,他因為優異的業績被提拔為公司最年輕的合夥人,當他從擁擠的格子間換到獨立寬敞的大辦公室時,我在想,當他站在,曼哈頓摩天大樓53層的窗台邊時,想起自己水深火熱的國家和受苦受難的同胞,是怎樣的心情?他被派去評估一家歷史悠久的土耳其出版社併合併那個出版社,他受到了社長的諷刺,因為作為一名詩人的兒子他竟然想要合併一家為傳播中東文化做出卓越貢獻的出版社。社長在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候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在古土耳其,一些基督徒的孩子在小時候被奧斯曼帝國抓走並撫養其長大,最後成為穆斯林軍隊的禁衛軍,而且等他們長大後,他們會被派去殺死自己原來的父母,毀壞過去的田園。其中的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明顯,雖然昌蓋茲極力反駁自己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人,但是,過去和女友的矛盾,美國社會對中東人的敵意,自己在兩種文化之間的迷失,一切的一切早就是他不堪重負,而社長用意深厚的一席話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更何況,那本他從來都不知道的土耳其語的旁遮普地區詩人集上的父親早已經擊潰了他的防線。在上司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中他結束了工作並辭職了。在幽怨的背景樂中,收拾好一切行李,與女友分手,回到母國巴基斯坦。

經過雷尼爾教授的推薦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他開始為了巴基斯坦的明天而奮鬥,他必需要做點什麼了。鮑比說他在美國與中東之間做出了選擇,但是,昌蓋茲卻被美國人在9-11之後失去理智的仇恨被迫的站在了巴基斯坦的一方,他掙扎過,但是他失敗了,但是最後他幡然醒悟,決定為自己的祖國發聲。時光在拉合爾茶館凝固,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警察衝進校園肆意逮捕有嫌疑 的學生,學生們集體示威。而重大嫌疑人昌蓋茲氣定神閒的喝茶之際,卻不免提心弔膽,因為中情局一直在一各種方式不停的騷擾他的家人,打斷他叔叔的肋骨,亂翻他的辦公室,想用強硬的手段讓他屈服。

我必須活在一種真實里。這是他放棄美國夢的理由。美國號稱民主卻肆意干涉他國內政,在中東處處點燃戰亂的火苗。昌蓋茲曾在課堂上講:我們要擦淨劍上每一滴入侵者的血液,這好像給聽眾上了一盤未熟的肉,當社會不景氣時你可以以此果腹,但若長期以此為食,你會生病的。而這段話卻被鮑比斷章取義,並通過他接觸基地組織領導人的行為判定他也是一個聖戰者,殊不知,這正是昌蓋茲提醒他認真聽完他的故事不要斷章取義的用意。他勸誡自己的學生不要以暴制暴,他也拒絕了基地組織領導人加入聖戰組織的邀請。但是,象徵著自負傲慢的美國的中情局是不會相信的,或者說,他們拒絕相信,粗暴的定義別人已經是一種美國傳統了,就算是在拉合爾工作7年的鮑比也不例外。

衝突隨著時間的流逝急劇惡化,場面忽然劍拔弩張。最後一張牌被掀開,原來雷尼爾教授也是中情局安插在大學裡的線人,鮑比就是經過他引薦開始為中情局工作的。故事的最後,雷尼爾教授被殺害,鮑比腿中一槍,而昌蓋茲的助教薩米爾卻永久的與世長辭了。一切只因為鮑比認為昌蓋茲做了手腳,在告訴他雷尼爾教授可能的藏身之所後又發出消息派人殺了他,但是,昌蓋茲其實真的只是給他姐姐發了一條報平安的簡訊。當鮑比終於有時間看到那條:I』m safe,home soon的簡訊時,至少,那個寫民主專欄的美國人,開始了更深的思考。

這部電影閃回式的拍攝手法使得故事高潮迭起,那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完全沉浸在電影的聲色光影里。好久沒看過這樣高質量的一部好電影了。人生中第一篇影評,基本上是對電影脈絡的一個梳理。而且由於只看了一遍,疏漏肯定在所難免,考據癖們就不要和我討論細節了。本來想就美國夢和民主價值觀進行更深的探究,但是畢竟才疏學琴能力有限。全篇令人回味無窮的除了最後一段薩米爾的葬禮,就是那一段昌蓋茲在課堂上講的話了,他問學生有沒有一個巴基斯坦夢?一個不牽扯移民的夢,就像我們把乞討的碗放在別的國家面前,然後我們會鄙視他們,過了一陣之後,我們會鄙視自己。答案不言而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