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二十二幀

2013-11-19 12:09:00

有硬傷,可是還是很好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了零點IMAX首映場,字幕滾動的時候有觀眾鼓掌。

老實說,看過之後會有一點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幾乎「完全感受不到」的特效。以特效為主要敘事手段的電影來舉例對比,《阿凡達》不得不提。但是《阿》中潘多拉星球的一草一木我們都心知肚明那是CG,不需要什麼思考就能產生「我擦這特效好逼真」的感嘆。再對比《2001太空漫遊》,這部被譽為不可超越的太空電影因為大規模的飛船展示鏡頭再加上清晰的科幻片定位,特效本身也變得很「明顯」。

本片中,虛構的「Explorer」號太空梭執行的是編號STS-157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維修任務。真實世界中,美國最後一艘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已經退役,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國際太空站建設任務STS-135。而哈伯太空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任務STS-125則是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2009年5月11號執行完畢。

也就是說,《地心引力》的背景是一個虛構的近未來: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已經建成;美國太空梭沒有退役,繼續執行太空任務;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壽命也被繼續維持。按照中國太空現在的計劃,未來的太空站核心艙段大約在2018年發射,建成至少要到2020年。實際上,美國在太空梭之後,目前沒有後續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計劃,《地心引力》感覺上是在表達「不要退役太空梭啊」的呼聲呢。

也正因為本片非常偏向寫實的題材,讓它看起來不像是電影,倒像是紀錄片。無線電噪音,真空中的靜默,失重狀態下成球形的火苗等等細節有「炫技」的成份,但非常真實。IMAX影廳看完全片,非常震撼。

以下是挑刺時間,《地心引力》絕對稱不上完美。

首先是軌道高度的問題。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軌道高度大約為590千米,太空梭執行維修計劃時是主動靠近,完畢後離開。也就是說影片開始時太空梭被軌道碎片擊中時的軌道高度大約在590千米。

問題是,出事之後兩位主角僅靠噴氣太空漫步背包就從590千米的高軌道轉移到了國際太空站所在的320到350千米軌道?國際太空站的最大尺寸大約有100米左右,至少250公里以上能夠目測瞄準100米左右的物體?更何況太空飛行器與赤道的軌道交角不同,他們之間的相對速度也不能忽略不計。總之,成功抵達ISS的可能性太小了。

第二、在國際太空站男主角因為擔心纜繩不夠結實就放開手犧牲自己救下女主的橋段有點匪夷所思。當時ISS基本上還是正常飛行,女主和男主被纜繩掛住之後已經處於了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與ISS平行飛行。這時候只要輕輕一拉兩人就能接觸,可是電影裡男主似乎受了一個非常大的力量,一鬆手整個人就沿切線飛走,離心力哪來的?還有,聯盟號在軌道上,著陸艙沒有分離怎麼可能打開降落傘?

第三、女主抵達中國太空站時,已經沒有成員。想來是因為太空碎片,太空人已經撤離了。剩下一艘神舟飛船。但實際上,未來60噸左右規模的中國太空站可能不會保持兩艘神舟飛船的長期對接。當然,這裡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片中所說的100英里瞄準了100米以下的中國太空站同樣不可能。

最後是最大的問題:片中男主說到,太空飛行器環繞地球一週大約90分鐘,這個沒問題。但依此推斷每90分鐘就遭遇一次太空碎片這不打大科學。電影中多次太空碎片襲來的背景都是黑色的星空,處在穩定軌道上的ISS怎麼會與下降軌道上的碎片再次相遇?更何況ISS運行軌道並不平行於赤道,每運行一圈也並不會處在與地面相對同樣的位置,怎麼會再次與碎片相遇?哈伯遭遇碎片之後ISS也遭遇,然後天宮也遭遇,這怎麼說機率都太低了。

還有,主角們從哈伯飛到ISS再飛到天宮這根本就沒考慮到不同軌道的相對速度啊,簡直太豁出去了。如果這樣真的活了下來,那確實是「傳奇經歷」了。

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眼淚不會四散飛出,女主的頭髮失重中「巋然不動」等等。

但是,最後我想說,雖然仔細考察一下問題挺多,但是《地心引力》作為一部太空冒險電影還是非常精彩的,尤其在IMAX影院裡跟隨主角一起上下翻飛,第一人稱的觀感非常好。雖然有硬傷,但是評價為目前最好的太空電影也確實不過份。

最後再吐槽一句,雖說我們的飛船難免會學習一些已經擴散的太空技術,但是連面板的鍵位都和聯盟號一樣這也太不科學了,美國人你們太過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