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然

2013-11-20 11:45:46

孤單星球。


     初寫謝老師期末論文的時候,我開了一個高端洋氣上檔次的題目,叫做《從編劇思維的程式化談到電影工業的模式化》,又名,《觀「雷神2」後感》。已經寫了洋洋灑灑500多字。

    而今天剛上映的《Gravity》是一部連劇透都不用劇透的電影,更不用提編劇思維的程式化了。想要不劇透大概就只能一個字都不說:「太空人」、「太空」、「回地球」三個詞足夠能聯想到所有劇情,包括「最後1秒營救」或是「02 down to the 1%」這樣老套的情節早已在一部傳統好萊塢逃生片兒里用得淋漓盡致的爛。

    所以我為什麼要在這樣極冷的北京的夜晚,出門看一部好萊塢午夜場俗片兒,大概也就只能用巨孤獨三個字來形容了吧。

可惜卻被《Gravity》結結實實的給震驚了一把。
第一個18分鐘的長鏡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就已經忍不住被鋪天蓋地的絕望氣息給窒息到掉眼淚。

    在我大約15、6歲的時候,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反覆做同樣一個夢。
夢見我脫離了地心引力,夢見我在漂浮。
從陸地開始,有時候是走著走著路就漂浮起來,有時候是跳一下就會漂浮起來。
像個氣球一樣,背朝天空、四肢朝下的漂浮著緩慢升空。
好幾個月的時間裡,重複的夢境,我整晚整晚的漂浮升空,因為漂浮在空中,時間異常的緩慢,也聽不見任何聲音。
看著陸地上的建築物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範圍越來越大,從整個學校,整個社區,整個城市,到最後到整個地球。

那一段時間我非常的恐慌,問過很多人,從心理醫生到寶光寺的法師。
    沒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

    我不知道這個夢意味著什麼。
終於有一天,在緩慢的上升過程中,我的背終於在漫長的漂浮期中碰到了堅硬的支撐物,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像一個包裹住整顆地球的巨大的蒼穹,我終於被擋住了,我終於沒有繼續漂浮。
我回過頭看著背後蒼穹外的宇宙,外面是黑夜,璀璨的星空。
好像是宇宙的盡頭。
    
    那天之後我再也沒有做過這個夢。

    之後很多年,有時候突然想起來會把這個夢講給別人聽。
    別人也就當做是聽聽怪談或是笑話,一般也會講幾句:「哇,我知道夢到飛是在長高。」這樣的話。
    直到剛才看完電影又講了一遍這個夢給別人聽。
    他突然問我說,你怕嗎?

我有點愣神,才突然知道自己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就像《Gravity》裡面,Ryan脫離太空飛船之後,在漫無邊際的太空裡旋轉著漂向遠方。
我知道她害怕的只是孤獨而已。
    
    關於這個片兒我要講的其實也就是孤獨而已。
孤獨在很多時候帶著一種強烈的絕望,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依靠。
這部片很容易讓人想起《月球》。同樣是帶著絕望的孤獨。我想,跟深海逃離或者是密室逃脫相比,太空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茫然無措的孤獨感。
因此《Gravity》中開篇的長鏡頭通過旋轉在主客觀視角切換,音樂的休止,都不過是為了表現孤獨罷了。
廣袤無垠的宇宙里,我們都是渺小的塵埃。我們看到的藍色的星球,沒有地心引力,我們被它拋棄,我們周圍沒有氧氣,我們周圍沒有生命。
我們會沿著最初的力的軌跡永無止境的漂浮下去。
永無止境。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
    週一我約了A去吃飯,我一個人搭地鐵回家。
週二我約了B去吃飯,她比我提前三站下車。
週三我約了C去吃飯,她下車之後我繼續坐了兩站。
週四我約了D去吃飯,雖然我還有一站,但我差一點在人群中哭出來。
週五我約了E去吃飯,這一次我先下車,我想像著E一個人走出地鐵站的時候把白色棉分身的帽子扣在頭上,手插在口袋裡走得飛快。我想起A在五天前跟我說,一個人的十三號線好孤獨。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現在好像終於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像是喝湯喝到一半,走路走到一半,在人群中擠地鐵的某個瞬間,都會突然就明白過來,也許,這就是孤獨了吧。

電影能帶給人的情感,應該是最原始和直接的。
《Gravity》中雖然很多物理BUG,俗套情節,但並不影響我們的感官體驗。我想這才應該是電影的終極目標——原始情感的體驗。
像很多老師絮絮叨叨就是為了讓人明白,電影的本質是「物質復原與再現」。很少有電影能直接的戳到你的點。電影發展了一百多年,編劇思維的程式化和電影工業的模式化都不會影響一部電影帶給你的情感體驗。

我想,在這個孤單的星球里。
我應該要很感激我有過這樣一個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