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物語--Tokyo Story

东京物语/东京故事/TokyoStory

8.1 / 70,224人    136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笠智眾 東山千榮子 原節子 杉村春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竹西

2013-11-20 20:57:49

《東京物語》:生活不是讓人很失望?


    影片的結尾部份,參加完母親的喪事的大兒子幸一、女兒志夏和三兒子敬三都匆忙離去,志夏臨走還不忘索要母親的和服,只有二兒子的孀妻紀子留下來照顧父親周吉和妹妹京子幾日。告別的一天終於到來,紀子也要回東京了。京子和紀子告別時,對紀子說抱怨哥哥和姐姐的自私,尤其是志夏,母親剛去世,就索要母親的遺物,連陌生人都不如。紀子安慰京子說:「可是京子,我在你這個年紀也這麼想過,但是孩子們都是會離父母越來越遠的,……,他們要照顧他們自己的生活。一個女人,到了志夏的年紀,離開父母,有她自己的生活。」京子反問:「那一家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意義?……,你也會這樣嗎?」紀子點點頭。京子說:「那生活不是讓人很失望?」京子側坐,紀子正坐,但講話時都是正面對著鏡頭。這種小津式的對話鏡頭,完全無視所謂的「軸線」理論,明明是二人對話,因為角色之間的目光沒有對視,倒像是對著觀眾說話。小津借天真的京子之口,向觀眾道出了他對日本傳統家庭的留戀和麵臨解體的遺憾。

《東京物語》里表現的家庭關係,很像當下的中國現狀。孩子們在遠離父母和家鄉的城市謀生,父母對孩子們的生活報以美好的希望和想像,其實一無所知,——既不了解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生活的世界。兒女以及孫子輩們對於鄉下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隔閡很深,但是後者卻對子女們懷著深厚的感情。

你可以想像,帶著巨大的期望和鄰居的羨慕從尾道到東京去看望兒女的父母即將面臨的窘境,因為等待他們的也許是失望。周吉夫婦到達東京之後發現,兒女們的生活根本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首先,孩子們並沒有住在真正的東京,而是在東京的郊區。其次他們的生活也並不富裕,僅勉強維持 。第三、他們居住空間的狹小 。第四,他們的工作也不好,幸一和志夏雖有自己的工作,但都是前店後居的家庭作坊模式,幸一大學畢業卻僅僅是一個社區醫生。鑒於子女們的這些狀況,周吉夫婦的到來其實成了兒女們的累贅。所以將帶領二老蔘觀東京的任務交給紀子,並將二老打發到廉價的溫泉旅館的情節安排就水到渠成了。最後,周吉夫婦不堪熱海溫泉的吵鬧,提前返回的時候,正好遇到志夏家裡要開美髮師會議,無法為父母提供住宿,周吉夫婦又不好意思再次打攪幸一,夫妻倆只能一個去投奔紀子(因為紀子家無法容納兩個客人),一個是投奔老友。這是一次多麼糟糕又是多麼讓人失望的旅程。

 小津一方面展示了兒女生活的侷促和不孝,讓人覺得悲哀;一方面又通過周吉夫婦面對失望的反應,給了我們另一種解讀的可能。周吉對孩子們的看法在電影的前半部份隱藏的很好,小津為我們表現了一位溫和又隨和的父親形象,直到周吉無家可歸後和老友們在酒館喝酒。周吉夫婦得知女兒家沒有地方住的時候,周吉雖無奈卻居然笑呵呵地跟妻子開玩笑道:「我們現在無家可歸了。」但是,酒醉之後的周吉已經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當老友服部向他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沒精神又沒雄心,還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東京人太多。周吉面向服部,同時又面向我們,講出了自己的態度:「但是,我們不能對我們的孩子期望太高,時代在改變,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兒子是真的變了,但是我也沒有辦法,畢竟東京人太多了。」周吉的意思很明白,孩子變了,時代變了,我們無力改變,但還是要面對,就接受現狀吧。另一方面,母親的人生態度和遭遇正好相反。母親對兒女的生活狀態和傳統的家庭生活始終不能釋懷,影片在結尾部份安排讓母親離世,像是告訴我們,不能接受現在的人,就把她永遠留在傳統之中吧。

而幸一和志夏呢,他們也早已接受了現在的狀況,他們對自己的小家庭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父母的孝道。哪怕是溫婉賢惠的紀子,也認同了變化中的世界。所以當京子質問紀子是不是將來也會像志夏一樣,紀子肯定地點點頭。

變與不變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才是絕對的。小津當然認識到這一點,當他對不變的傳統依依不捨的時候,他也接受了這個變化的世界。周吉的人生態度,很有可能就是小津看待世界的態度。小津雖然在許多方面堅持自己的選擇,——比如他獨特的對話鏡頭就非議很多,但他也接受現實。他的剪輯師濱村義康先生回憶說,小津去世前曾經跟他說:「濱村老弟,近來呢,反正是電視風行,而且都是些外行人搞的,內容也儘是些扯淡的,從頭至尾,對白沒完沒了。人們都習慣欣賞這些東西了,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也把對白切換搞得緊湊些吧」。(見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藝術》)無力改變的,就接受;雖然不願意,卻也沒有辦法。這種面對人生的態度讓電影的韻味變得豐滿起來。小津絕不只是像某些人以為的批評自私和不孝的兒女或者舊式家庭的崩潰這麼簡單,如果僅僅如此,《東京物語》也不會成為經典。小津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停留在哀悼上,他給出了自己的態度:失望,但是接受。這種達觀的心態使得整部影片到達了一種哀而不傷的高度:不悲傷地沉湎於過去,也不歡快地擁抱未來,只是接受現在。

最後,當東京的孩子們都離開了,家裡只剩下誓言絕不改變的京子和老父周吉。於是影片留給了我們一個有韻味的結尾:待嫁的女兒和獨居父親。——這正是小津後來孜孜不倦的主題。如果我們對小津嫁女兒的故事有所思考的話,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待嫁的女兒好像從不關心新婚之後的家庭生活,她考慮的是獨居的父親或者母親如何面對一個人的生活。這可以看做小津對家庭生活的一種非正常的想像吧。也許小津在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還是留戀,就像周吉一樣,接受現實只是無力改變而已。


更多評論,請見微信公號:電影拉片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