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虎回家

2013-11-20 22:49:28

抓不住的星空,忘不掉的地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仰望星空」這事估計大家都幹過,小時候躺竹床上數夏夜的星星,算是宇宙較早給我們展露出自己的神秘與美麗了。古人給星空加上了很多的神性,但歸根結底,求得仍是土地、草原乃至海洋。但人類仍然渴望著去了解這個高高在上的廣闊空間,可畢竟運載火箭不是某個古人拿鐵鍬從地裡刨出來的,而是人類破天荒的發現了天地間的規律,創造出了一個地球萬物本不具備的「太空」能力。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類來說:「我這輩子去月球還是火星」純粹是自己想多了,但對宇宙的持續研究和探索還是和廣大人民有半毛錢關係的。至少,為了和女神滾床單,你能指出天上的愛神金星,多浪漫啊!儘管那貨可能只是個民航客機……

       但是,人類並未做好開啟太空時代的準備。一來是科學技術的限制還不足以讓上天常態化,更別說在太空中遠行和常駐了;二來是人類的太空心理還很幼稚,擺脫不了對地球的依賴。就如一個幼兒在空曠的操場上玩耍,時不時能聽見媽媽的聲音,倘若回頭髮現媽媽不見了,無助和恐懼感便油然而生。而此片,正是以影像化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早年的《阿波羅13號》也是講述太空事故中太空人自救的故事,而這次導演阿方索•卡隆來了一次更大膽的嘗試。前者太空人始終處於太空梭之中,就如坐在學步車中的嬰兒,好歹有個庇護,而《地心引力》則在大部份時間裡將這個庇護擊得粉碎,讓嬰兒必需自己爬一段路程。這無疑更增加了全片危機的驚險程度,也將故事由機艙內搬到了真正的舞台——宇宙之中。

       人類本不是應該在近地空間出現的生命體,正如影片開頭字幕所述,這裡既不能呼吸,更無法自由活動,斷開「太空科技」這個「臍帶」,個體的人就只能無休止地漂浮著,直到被引力拉入大氣層燃燒成一顆沒人知曉得流星。影片並沒有向我們去描述一個多麼神奇的未來太空,既不會出現X翼戰機,也不會有卡拉狄加號,更不會碰著神邏輯的克林貢人。阿方索更無意拍成一部NASA的科普片,那是BBC和Discovery的事,它只是在簡單的表述一個當下科技所面臨的局面,或者說它能帶給我們什麼,又到何種程度。

       如果說人類上太空有著兩個目的,一是探索宇宙,二是了解地球,此片無疑是偏向後者的。而這個「了解」其實也沒在影片中去呈現多少硬橋硬馬的資訊,整部作品其實只不過是以包裹在特效真實感的影像中,傳達了一個意象化的觀念——當我們「仰望星空」之時,潛藏在心底的卻是「回望地球」。

       當桑德拉•布洛克第一次進入太空艙,獲得短暫的安全之時,那抱膝懸浮的姿勢顯然是在象徵著母體中的嬰兒。在外太空,太空船或太空站是一個地球的替代者,是一個給予人類安定感的臨時襁褓。而片中的主人公只是普通的人類,女主角更是一位僅有六個月培訓經驗的新手。在此種危機中,人能做的只能是極其有限的。不要奢望突然竄出來個紅斗篷的肌肉男將女主角抱在懷中,讓她感受那透氣絲滑緊身衣下強健的心跳。沒有飄逸的斗篷,沒有新一代動力盔甲,更不會有神奇口袋,有的只是求生意識。

       片中出現過幾段對話,無論雙方交流的是什麼內容,其本質都是圍繞地球的相關元素展開的。當人物漂浮在近地空間中,前途未卜之時,談論著地球上的點點滴滴,多少有點聊以自慰。這就好比一個飢餓的人會幻見食物,凍僵的人討論壁爐,老處男夢見裸女一樣,在絕望中所說所想的必然是此刻那生命火苗最後的一捻信念。人類只有強大到足以製造出「光環」這類太空建築之時,心理上才會成熟到減少對地球的依賴,但若想讓人類徹底走向深空,斷了對地球的念想,恐怕會是一道永遠橫亘在心裡的坎。星際移民仍然會有故鄉情結,無論飛往哪個星球,地球總是落葉歸根的方向。這種情緒的傳達,是隱含在情節表象之下的。不需要去刻意的呈現,因為已是蘊含在每個人基因中的一種記憶。當影片通過技術的發展,能以更好的手段來實現這種影像時,它便相當於喚醒了人的這種記憶。絕大多數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差不多都會想「回去」,潛意識裡認可自己是地球的一部份,飄遠了就如撕裂身體般不可想像的疼痛,繼而在分離與漂泊中墜入孤獨與幽閉的深淵。但極少有人會坦然甚至超然地扶一下閃亮鏡框,嘴角微微一翹,「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已經是太陽系的星體了」或者「去他媽的,老子以後大小也算太陽系的一個球了」。你有你的365天,我有我的銀河一覽無餘。

       當桑德拉最終回歸地球,從水中爬向岸邊,以及一隻青蛙的出現,更是向觀眾傳達著回歸母體的寓意,並在這次「登陸」中,重演了一次陸地生物祖先的歷史壯舉。即便是踩在鬆軟的沙灘上,也能踏踏實實的遙看自己決定的方向。那頂天立地的一個仰拍,讓大姐的身材多麼曼妙啊~不,是讓女主角這個人多麼偉岸吶!這種漂泊的回歸之感,有點像《少年派》,但Pi是歷經磨難後的超度和救贖,這裡只有險象環生後的解脫和慶幸。想起在小說《群星,我的歸宿》之中,人類已經可以通過「思動」自由往返各個空間,但主人公之初也在深空死寂的飛船中飄蕩著,邊咒罵邊懺悔,期盼回到地球。人類終究離不開土地的穩定感,離不開萬有引力的呵護,離不開這可知的地表空間。

       當然,作為一部電影,它必然會優先影像化乃至娛樂化方面的考量,這些因素的存在會影響到它的科學嚴謹性。但科幻電影不等於科教電影,前者更多的還是人文,而不是技術展示。後者可以去看《漫遊火星》、《時間簡史》之類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畢竟是分工不同的,科學家發明技術,藝術家從技術中挖掘人性的思考,以各自的方式相互影響著對方。我不清楚真實情況下太空人飄在空中如何自救,畢竟這事沒發生過。但影片很紮實地表現了符合一個普通人能力範疇的,沒有出現啥怪力亂神的施救過程。至少對於那些上過太空的太空人們來說,倒是極認可此片對其工作環境和狀態的高度還原。不過俄羅斯人這一炮將人類半個世紀的太空成果打回解放前的情節設置,確實有點離奇和哭笑不得了。

       阿方索玩起鏡頭來算是好萊塢數一數二的,標誌性的長鏡頭不僅能夠豐富多變,更難得的是能夠明確有效的向觀眾敘述情節、營造氣氛。此片開場的那一段忽遠忽近、時快時慢的圍繞著太空站及兩位主角的旋轉長鏡頭,足以納入影史的英雄榜了。而且此片在空間上的無拘無束,更是讓他放開了手腳去天馬行空的構思運鏡和調度。基本上涉及到太空題材的電影都會有情節來表現失重狀態,不過像此片把「失重」作為影片情節的核心,還是極其少見的,這其中又能帶給觀眾如此渾然天成體驗的,怕是只此一家了。阿方索自信得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讓觀眾在整個觀影過程中,無不產生自己也在跟隨著主人公漂浮的錯覺。隨著情節的跌宕起伏,手心脖子著實是一把汗。

       不過阿方索畢竟是在「玩」,但他的確找準了3D電影如何「表現」故事的思路,他的故事和其技術表現是融為一體的,3D絕不是像《雷神》、《飢餓遊戲》這些電影般對其可有可無的。這也就是說,看2D版本的觀眾就已經失去了這部電影一半的價值。儘管此片「講」故事的程度很薄弱,情節是簡單線性的,好在足夠一波三折,可惜的是卻只有一個「無限廣闊大格局」的樣子,它的內在結構卻是封閉的小格局。人物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是單一的。同樣是孤獨的飄蕩,Pi的心理在經歷著人生、命運、宗教乃至最終人性本質的翻騰掙扎,《月球》中的複製人也在孤獨的守望中思考著自己「如何生」的問題,更不要說《2001太空漫遊》帶著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終點的思考飛向無盡的銀河。《地心引力》沒有延伸出廣闊的心理維度,外部影像空間是如此的巨大,人物的思維卻始終被侷限在「怎麼辦——這麼辦」的小小框架內。有好幾處關鍵情節原本可以再深入下去,讓人物在絕境中做出更大的掙扎和抉擇,但阿方索顯然精力更多得放在了觀感表現上而輕描淡寫了。當然,此片九十分鐘下來,情節與視聽效果的結合是一氣呵成到牛叉級別的,絲毫沒有多餘的濫情和誇張刻意的偉光正。倘若加入了一定份量的思考和延伸來豐富人物內心的刻畫,讓片子多出那麼一份反思之類的光輝,或許就會是另一種觀感,而缺少了現在這般的螢幕體驗。只能說,創作上的一種平衡是很微妙的,這一方面我們獲得了一部具有電影產業革新意義的優秀電影,但我們卻可能減弱了這部電影成為思想觀念革新意義的經典電影。但無論無何,《地心引力》都是有時代意義的!

       這片的很多拍攝技術無疑在未來會運用到更多的電影中,勢必會有改進,就如動作捕捉技術從最先對演員的限制到如今的儘可能的解放。畢竟,表演需要的是一種交流和感受,是演員之間、演員與環境之間乃至與鏡頭之間的一種情緒和思想的互動。你不能把他們綁在儀器上乾瞪眼的對著空氣,還要讓他們表現出哈姆雷特說出「to die or not to die」時心裡的九十九種變化,這確實是個問題。

       不過,桑德拉大姐完成得的確很棒!克魯尼大叔又用聲音征服了許多少女!而我,還是會去刷第二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