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帕拉多克斯

2013-11-21 07:54:23

《地心引力》:電影科技帶來的太空三級跳生存體驗


從八月份的水城威尼斯電影節開幕起,就開始對這部電影翹首以待了。從剛開始的業內風吹草動到後來北美觀眾的好評如潮,早就對它心心唸唸、傾慕已久的我終於在大螢幕一睹芳容,這是何等的幸事。
就像IMAX的宣傳語「是看電影還是進入電影」,《地心引力》完全將觀眾置於浩渺的太空之中和女主角瑞恩經歷了一場生死浩劫。從《阿凡達》的問世開始,《少年派的奇幻旅行》《雲圖》《雨果》等一系列在曾經的不可能電影的紛紛驚艷亮相,阿方索•卡隆的這部命途多舛之作,也順利的獲得了出生的機會。

故事簡約化,情感爆炸化
看過《地心引力》的觀眾都明白這是個簡約的故事,無非就是一個太空人在太空中奮力求生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爆發出驚人的的能量。沒閃回,沒驚天逆轉,平鋪直敘的故事,簡約而不簡單,阿方索•卡隆在電影的節奏處理上最大限度的考慮了觀眾的觀影感受。這個在太空中的三級跳求生故事,在平靜——高潮——平靜——高潮——平靜——高潮的鬆弛有度的節奏中使得影片的觀賞性大幅度提升,觀眾經歷了三次的心跳加速,體味了三次的絕望掙扎後也激發了無以名狀的快感以及心靈慰藉。
開場十幾分鐘的長鏡頭,無疑是帶領觀眾進入電影的功臣。觀眾很快的進入到電影了的太空氛圍之中。隨之而來的雨點般衛星碎片瞬間打破了平靜,這場太空逃生之旅從此開啟,不得不讚嘆,每隔九十分鐘環繞地球一週的衛星碎片給了這個三級跳故事最好的背景設置。第一級跳,馬特幫助瑞恩從哈伯望遠鏡維護基地返回到了ISS(國際太空站):第二級跳,瑞恩成功從ISS逃向天宮太空站;第三級跳,瑞恩驚險著陸地球。這三次高潮錯落有致,層層遞進,最大限度的調動了觀影緊張感,三次高潮之間隔有過渡時間,此刻我們可以喘息片刻,進入電影中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的掙扎、絕望以及後來的釋然,有效地防止了觀影疲勞,不得不說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時間流逝方式了。

角色有魅力,表演很出彩
好的故事,讓演員大放異彩,就像我從沒認為過脫下太空服的桑婆竟然這麼美,插科打諢的克魯尼竟然如此迷人。
但是如何定義一個好故事?《地心引力》又一次打亂了我們對好故事的定位,好故事不一定像《搏擊俱樂部》複雜,不一定有《雲圖》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化繁為簡,有表面到內心,層層遞進,深度挖掘也能造就奇蹟。
電影學者說得好,在電影裡主角發生了不可逆的成長或改變,再不是片頭的他/她,講清什麼原因、什麼動作、怎麼轉變,觀眾自然而然就會移情,這就是好故事好電影。最悲哀的是華語業內大讚的很多劇本,劇情、橋段、反轉一大堆,卻沒有故事。
浩渺的太空,新任職女太空人瑞恩最喜歡的寂靜,老練的男太空人馬特卻是個聒噪的話匣子。這種設置既有角色的性格定位原因,也是角色過往生活的含蓄呈現。人類的經歷不一樣,性格色彩就不一樣。喜歡安靜的瑞恩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而在太空漫步多年即將打破世界記錄的馬特卻已經培養了自娛自樂的本事。經歷了太空中的磨難,瑞恩終於勇敢的直面自我,打開心結,那幾聲犬吠,那滔滔不絕的講述生活瑣事,那超脫後的釋然,想起了誰?那不就是另外一個馬特嗎?在超高的表演難度下,桑婆將這個女子的轉變狀態一絲不苟的體現了出來,對我來說她已經又一次封后了。克魯尼戲份不多,但是不可或缺,試問又得多少人迷上這位鑽石王老五。

好神奇,科幻or現實
很少有影評人分析這部電影的背景,就像很少人爭論它是科幻片還是現實題材。這部電影著這個方面做的很到位,真的就這麼神奇,他模糊了時間,也模糊了科幻與現實的界限。
《地心引力》的背景設置在近未來,為什麼這麼說?從電影中的中國太空站「天宮」就看得出來,一方面中國目前正在將建設「天宮」太空站,但遠沒有達到電影中所呈現那般完善。所以,從時間角度認定本片為科幻片也是有理由的。
我更傾向將本片定位為現實題材。片中基本沒有當代科技解釋不了的難題出現,主角也沒有擺弄眼花繚亂的高科技設備,就連「天宮」的內部設置也很普通,跟ISS如出一轍。電影主創極力營造一種現實感,輕而易舉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所以,不必糾結電影的這個問題,《地心引力》講述的無非是人類在艱難險阻中生存的故事,這就是最大的現實意義了。

轉制3D新標竿
《地心引力》開場的長鏡頭第三視覺——第一視覺——第三視覺的轉換就已經讓觀者驚艷了,太空人頭罩反射的蔚藍的地球也體現了電影人的細緻用心,極具挑戰性的電影拍攝過程中,阿方索•卡隆團隊在使用了一些革新的的技術,這無疑推動了對電影工業的發展。烹飪這樣一場視覺饕餮盛宴,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視效總監蒂姆•韋伯功不可沒,後者締造了《阿凡達》《黑騎士》。
在此之前受到推崇的3D電影都是採用真實的3D攝影機拍攝,而轉制的3D大多難逃飽受詬病的命運。《地心引力》這部轉制3D電影卻被技術帝詹姆斯•卡梅隆稱為「最好的太空電影」,下面就解釋為什麼這樣一部受到觀眾狂讚的視效大片竟然不是真的3D拍攝。
拍攝《地心引力》當然不能在太空中實地拍攝,所以在攝影棚中必須模擬真實的太空環境,這就必須解決重力、打光、相對運動等問題。
模擬失重,《地心引力》並沒有採用《阿波羅13號》的拍攝方式:乘坐NASA的太空梭在下墜過程的失重情況下進行拍攝。貫穿《地心引力》全片的太空人漂浮狀態的時間長度也不允許採用這種方式。其他方式也一一被否決,最後採用只拍攝演員面部表情,CG太空人的其他身體部份解決了重力問題。
然後,是電影的重中之重:打光問題。太空中的星辰不計其數,打在演員身上的光必須符合太空中的狀態,這確實一度難倒了創作團隊。最後韋伯和盧貝茲基找到了神一樣的解決方案——「LED盒子」,在這個立方體,每個面都用電腦控制模擬廣袤宇宙中的星辰變緩,打光問題完美解決,不得不讚嘆一下這個想法太偉大了。
最後,演員得動起來。然而要讓桑婆在盒子裡不停打轉,不死才怪。所以主創又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方法,用機械臂帶動攝影機運動,這樣觀眾就以為是演員在動了。
「LED盒子」有一個缺點,就是太小了,容不得龐大的3D攝影機在裡邊360度運動自如,所以阿方索•卡隆不得不放棄3D拍攝。
然而,觀眾對本片的視覺效果卻是讚嘆不已。電影的成功的再次有力說明了:不是電影淪為工具的奴隸,而是工具服務於電影。偽3D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電影雞飛蛋打,慘不忍睹。

無聊的電影的深層次解讀
電影裡有許多有趣的細節,我在這也過度解讀一下,大家一笑而過吧。
引起這場太空浩劫的是俄羅斯用飛彈擊碎了衛星,導致宇宙垃圾在地球軌道高速運行,擊碎了其他的衛星和太空站。這一點可以推測,冷戰後,美國還是把蘇聯當做敵人。當然把國家設為俄羅斯比較靠譜,其他任何國家都會引發更大爭論。而真實情況是,中國軍隊真的進行過雷射打碎衛星試驗。我們可以腦補一下衛星都失效後,地面上的國家,政府和人該是如何亂作一團了。
另外,影片中的「天宮」太空站跟ISS已經不相上下,說明了美國人認為中國科技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值得深思。
還有女主角的設置也有女性意識和女性獨立的意味。太空中的求生之旅,太空艙里子宮與嬰兒形象,最後的呱呱墜地也可以向人類生命與生存方向進行解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