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nau

2013-11-21 23:31:24

人類母體的意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本年度的太空電影話題之作,阿方索·卡朗的《地心引力》也許還無法和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相提並論,尤其是在哲學層面上。但它在影像的表現,技法的運用上已經給我們出眾的視覺衝擊力,在IMAX 3D之下,我們看到的效果也許連科學中心或者科學館的那些太空紀錄片也無法達到,更何況《地心引力》還有著電影藝術感的呈現。這是一部必須看過巨幕才算看過的電影。

卡朗是一位鍾情長鏡頭的導演,《地心引力》的長鏡頭運用足以讓我們驚嘆,尤其是影片開始的兩個長鏡頭:全片第一個鏡頭是長達近15分鐘的長鏡頭,從太空看地球,慢慢由遠而近,太空船由很小慢慢拉近變大,太空人馬特(喬治·克魯尼)在太空漫步。太空人在宇宙漫步反轉,鏡頭的推拉在IMAX巨幕下看得有點目眩,這十幾分鐘長鏡頭在場面調度上都要有高水準的掌控。接著第二個鏡頭,導演又展示了一次精湛的鏡頭運用,由原先的客觀鏡頭慢慢推進,然後透過女太空人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的頭盔,接著轉為瑞恩的主觀鏡頭,在她的主觀鏡頭下看到太空船受到衛星碎片襲擊,不久又再透過頭盔回到客觀鏡頭看到瑞恩的驚恐。可以說這兩個鏡頭都看得我驚呆了。它讓觀眾在二十分鐘裡看到一個連貫的太空景像,還有在地球之外,無生命失重感的狀態下,太空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的連續真實反應,它並不單純是導演為了秀技法,而在巨幕下,你被整個太空畫面充滿,就像和馬特和瑞恩一起漂浮在宇宙。

《地心引力》整部電影可以說十分簡潔,它的故事並不豐富,它沒有要刻意討好觀眾的大片心理。兩位美國太空人馬特和瑞恩在太空執行任務,忽然遇到俄羅斯衛星碎片災難,原本太空船5個人,3人罹難,只剩下他們倆,於是他們要設法回到太空艙,繼而回到地球。這個過程最後馬特犧牲自己,使瑞恩有活下去的可能,瑞恩最後在中國的太空站天宮一號,坐神舟號飛船返回地球。

某種程度上,《地心引力》的故事有點去年《少年派》的影子,在技法上無與倫比,都是關於在孤獨無助中求生存。《少年派》是在茫茫大海,《地心引力》發生在外太空,《地心》的無助感毫無疑問比《少年派》更強,在沒生命的宇宙,人類的渺小與無助是可想而知。《地心引力》雖然沒有《少年派》各種複雜的人性投射,但裡面大量對人類母體意象的展現確是影片能讓人思考的主題。

太空人在外太空沒空氣,沒生命,沒水,而且時刻有想不到的危險到來,太空艙無疑是太空人最安全的地方。當瑞恩回到艙內的時候,她脫下沉重的太空服,身體失重下慢慢蜷縮,這一畫面不正好是胎兒在母體子宮裡的模樣嗎?旁邊的帶子的位置剛好就像一個臍帶,這說明太空艙對於太空人來說就是一個母體,這個母體給太空人安全感和補給。同樣的還有地球的母親意象,馬特最後為了不讓大家都被外太空吞噬,親自剪掉帶子,自己從此飄在宇宙,沒法回到地球母親懷抱。瑞恩最後終回到地球,神舟飛船著陸在一個湖裡,導演選擇飛船著陸在水裡固然有著水裡孕育出地球生命的意象,但卻沒有選擇在海洋,而是一個有青蛙,有水草的湖裡。瑞恩在水中脫下太空服,奮力游出水面,游上岸。最後的一幕,瑞恩抓住濕潤的泥土,她像躺在大地母親的懷裡,然後慢慢站起來,她站起來到跨出的步伐都是小心翼翼的,就像嬰兒剛剛學走的狀態。

此外,《地心引力》里中國的天宮一號出現,神舟飛船成為瑞恩回到地球的救生艙都被一些人認為是為了中國市場,也有一些影評把影片做文化政治分析,把美俄中當今的三國關係以太空政治做解讀,我認為如果是以結合當下國際關係,把影片作政治解讀未嘗不可,也頗有意思,但至於以政治解讀作為討好中國市場的觀點支撐則過於牽強附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