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四小二

2013-11-22 00:40:56

細節的引力與故事的失重


午夜22:10的優惠場,239人的放映廳幾乎全部坐滿了,這大概得益於《地心引力》在爛番茄上的高新鮮度,以及IMDb上的高評分。上一次看到這樣的觀影盛況還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公映。不同的只是,那一次我是在三里屯,而這一次換在了中關村。那一次,也是冬天,我看完了首映,在午夜一個人朝地鐵站走,心裡一直想像著那秦淮河上的一群女人究竟會怎樣,我覺得這是一部還不錯的影片,張藝謀並沒有讓人失望——當然,事實早已證明,我的這種感覺跟大多數觀眾完全不同。

而這一次,還是一個冬天的夜裡,看完影片我一樣無話可說,總覺得有些虛空,有些無味。散場時一對情侶從身旁經過,女生說:「這片子即便不抱希望來看,恐怕也不會感覺太好。這結尾太心靈雞湯了。打四分吧。」我當時覺得,這句話說得蠻好。

《地心引力》是一部科幻片嗎?我覺得恐怕不是。雖然今天的科幻作品(小說/影視)早已不以想像新事物為特徵,而只是描述某種新技術/理論的應用模樣,但即便如此,《地心引力》似乎仍然難以成為科幻片。它所實踐的理論和技術都已太陳舊(當然是相對於實驗室來說的)。有個網友說這是一部「科幻現實片」,我覺得這個命名算是準確——雖然它似乎是個病句。

觀看科幻電影最需要的就是吹毛求疵,這是對科幻影片的責難,也是對影片創作者的褒獎。然而,《地心引力》卻一點兒沒有激起我想要對其吹毛求疵的興趣。當然,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在視覺效果和技術細節上做的已經很精緻了:清晰可見的鉚釘、繩子的漂浮搖擺……眩暈感、壓迫感……一切感官上的不適宜都是拜這些精緻和準確的視覺效果所賜。

只是,除了這些感官的享受和忍受之外,這一切的精準似乎是更像讓人把這影片當做是一部有關太空力學的科教片——當然,這說法聽起來顯得又傻又無知。可是,這些精緻除了讓人驚訝和感嘆一番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是的,也許只是這些應經夠了。

長鏡頭是最大也是最先的亮點。脫離了大地的束縛以後,阿方索·卡隆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的優點和癖好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可以前後左右地拍,還可以頭上腳下地拍,真正地全方位立體拍攝。這些長鏡頭無疑讓人驚嘆,那些眩暈的感覺也正是由它們帶來的。只是,這些太空長鏡頭比那些經典的長鏡頭又多了些什麼呢?這除了是一部精心製作的太空科學教育片,還是一部攝影教學片嘛?

當然,不只是這些!雖然這些精緻細節造就的視覺體驗讓人驚嘆,但並不過份讓人欣喜。阿方索·卡隆在細節上的精緻甚至比卡梅隆《阿凡達》做的還要盡心盡力——當然,這其中有技術進步的因素。然而,《地心引力》卻遠沒有《阿凡達》的視覺體驗更加讓人觸目驚心。這大概是因為太空實在是太空曠了吧。

《地心引力》當然是一部關於回歸和重生的影片,否者它該是多麼地乾癟呀。嬰兒在子宮中的樣子,地心引力的召噢,努力站立並行走……一個傷心不已的母親,一個無聊透頂的男人……這一切都在將導演精心製作的精確畫面串聯在一起。

然而,那個二啦吧唧的哈佛高材生竟讓我以為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一部喜劇片,而克魯尼大叔「毅然決然」的自我離去則讓整個故事變得完全可以拍成默片(女主角的自言自語只是一種更容易的展現情緒的方式罷了)。更讓人難忘的是那個滅火器,第一眼就讓人想起了機器人瓦力的太空舞蹈……

說到底,阿方索和卡梅隆獲得了相似的成功,或者說有著同樣的失敗。兩人在細節上的精緻讓人難以忘懷,甚至驚嘆到只能唏噓而無法言語;然而,兩人在故事上的失敗又像是在玩一個複製粘貼的遊戲。

《阿凡達》所講述的無非是一個還殘存著良知的我族青年被異族公主愛上,並最終拯救了要被我族毀滅的異族的老套故事罷了。異族依然是要被拯救的客體,我族則扔佔據著主體地位。卡梅隆的諸多片子大概都可以成為電影工業史上的里程碑,但同樣是他的諸多片子,是無法深究的。

《地心引力》所講述的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但外強中乾的特點最終同樣讓人在驚嘆之餘有點兒怪誕無味的感覺。

而所謂的中國元素,蘇聯炸毀自己的衛星,美國的飛船被擊中,通過中國的天宮一號和神舟號逃回地球……這些有關超級大國的元素,不過是增加了一點兒無趣的笑料罷了。

所謂的故事的極簡主義,那大概就是見仁見智了。

說到底,太空看上去是一個開放的,沒有邊界的空間,但實際上它卻更像是一個封閉空間。我有時候以為,思考太空故事,不妨試著與室內情景劇做參照或對比。當然,這只是亂語。

總之,如果不事先抱期望的話,《地心引力》的觀感大概還不錯。僅此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