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糖炒鐵拐栗

2013-11-22 21:36:39

兆赫與沉默如謎的呼吸


乘夜車回來的路上,我在手機螢幕上打下一行字,「無法用孤蓬草塵般碎離的言語去撫平內心的夏風浩蕩,唯有沉默,以及只剩下兆赫如謎的呼吸聲。」

回來第一件事看了網上的影評,下了原聲帶,一邊聽一邊看,這部在大洋彼岸已載譽滿身如今向中國觀眾姍姍來遲襲來的所謂「年度神片」引起了各種解讀。有人強迫症般的歷數了影片中如牙齒脫落遍地皆拾的bug,堪比學術論文,有的技術達人細解了那些匪夷所思的長鏡頭、imax技術的運用(卡梅隆說的那句影史最好的太空電影)以及演員動作表演背後的技術,有人探討了影片與現實心理的關聯性(@竹頂針《乾冰和牆》),順便摘一句個人覺得這裡面寫得很厲害的話,「在這裡頭,物理背景已經不是戲劇舞台上能輕鬆撥開的乾冰煙霧,而成為與日常生活里阻礙我們認知、思考和行動的瑣碎現實別無二致的牆體。」

但於我而言,這部片子沒有那麼簡單(用數據或技術、主義解釋),也許又沒那麼複雜,我有點說不準,片頭仍是華納那個金色鏤空的logo;導演稱此片可以歸類為獨立太空電影,但非小眾;導演曾導過哈3,對商業元素的運用亦熟練在心;所採用的演員也是sandra lullock和georgy cloony這樣的當紅中生代演員;影片宣傳也不輸一些popcorn movie——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標準而嚴格的hollywood film,從劇情(看似沒有劇情,但仍有明顯的卡在時間點上的一波三折)、演員、主角背後辛酸的故事、勵志而團員的結局……按理說這樣的蓋著made in hollywood,應是槽點滿滿,硬傷遍地,最終為娛樂服務或獻身的影片卻讓我有如面對細雨襲鎮一樣的惆悵與無措。這不正常。

這是一部宇宙的影片,但恕我無法用對待《星際迷航》的方式去解構它的技術與宇宙理論,並尋寶般的搜索著片中對老版致敬的彩蛋,亦無法像對《雷神》一樣邊驚艷於畫面之浩淼絕美邊插科打諢娛樂它。個人觀點,gravity其實是一部很unique的心理片,雖然在包裝上走的是好萊塢的套路:驚悚片外加又霉又開掛的女主的自傳式勵志片,但如果觀眾對此片的解讀僅止於此,我覺得還蠻遺憾的。恰是應了我以前說的:好的作品(無論文學、音樂、抑或是影像),應是讓讀者或觀眾初覺大喜大悲,而後覺得很沉默。這是觀眾在影片的逐漸推進中將故事逐一投射在現實心理上,由此產生更深的觸動,所以無論影片被多少萬億人群觀摩檢閱,最後承載的只能是私人閱讀。這個感覺,這像是在一個空冷巨大的實驗室,一個人面對著蜥蜴的屍體,慢慢地拾掇著,解剖著。這樣。

如同孤帆遠影最終凝縮為一個小小的鼓點,即便觀眾駛離電影已久,仍有殘餘的奶油般的幾幕印象,冷冷的舔舐著皮膚,在如同搭起帳篷自絕於山頂,自音自戲的九十分鐘獨白里,無論是sandra lullock太空服罩面下驟升驟縮的呼吸與廣袤黑暗的宇宙重疊在一起;george cloony放手後哀而溫柔的聲音被鯨吞在星辰萬點中,靜夜如詩;天宮號解體降落時化作千萬星滅的燎原花火;抑或是配樂里嘶嘶磨得極細森的鯨類兆赫般的電子脈動音,還是仿若真實地漂浮於眼前的太空員遺體、原子筆、纜繩、假牙、扳手、螺絲釘、纏繞的降落傘絲繩、衛星碎片,都讓我第一次感到了靈魂孑然甚至全無的恐懼,一開始,我以為那是源於片中發生機率幾乎為零的一系列太空事故的恐懼(衛星碎片的襲擊、與太空飛行器的脫離、燃料的耗盡、同伴的失去、火災、再一次的燃料耗盡、孤注一擲的「著陸」、面臨化為灰燼的降落時的高溫、溺水,等等)我以為是的,也許大多數人都有此感覺,所以他們會說出「活著,並且在陸地上活著真好」的評論,這當然是最簡單而直接的感受,但後來我否認了自己,於是我說,這是對死亡的恐懼,然後我又一次地否認了這個觀點。

孤獨,以及未知。對我而言,答案十有八九大約可能是如此。

正如導演Alfonso Cuarón所說的,影片表達的是內心世界與太空世界的衝突,是個體逐漸湮沒於無限宇宙中,逐漸遠離人類溝通,一個人如何自處與如何處理自己。雖然一邊霉運不斷如同撒著大姨媽般的狗血,一邊開著掛遇佛殺佛見神殺神的女主,其命運走的還是美國人愛看的超級英雄套路,就像每個人不自覺地為女主的一次又一次的遇險而攢著手汗,為最後昭然的勵志團員結局的設置而歡呼或淚花朵朵,但其實心裡再清楚不過,現實生活中,遇上這事,就一死字,別無他法。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那片太空服的面罩下與女主角一起懼怕而絕望地呼吸與思考。

最後提兩三個讓我覺得頗有趣致的隱蔽堡壘,或勉強算得上稱為隱喻。在我看來,導演有心思用表演或劇情本身直接放出某種訊號,這本身與長鏡頭背後代表的炫技別無二致,說明導演有野心。

一個是女主的家庭背景。影片中cloony在牽拉著對方計劃登陸太空飛行器的途中問sandra這時候(晚上八點)你會做什麼,她先答,不做什麼,而後他復問,她答,開車,聽廣播,他又問,然後呢,她答,繼續開車,一直開著,也沒有目的地。這似乎是對女主中年喪女後的生活的隱喻,渾渾噩噩地過著,也沒有什麼目的,別勿談希望,讓生命就這樣吊著,如同開著車在公路上沿江疾馳,聽著無所謂頻道的廣播,一直開著車,開到混沌去。而後,我們看到,這個死去的女兒幾乎成了她最後絕地逢生重返地球的全部動因,個人覺得,這個安排可以更高級,或者說這個安排顯得很拙劣。如余華所說的,活著只是為了活著。而不是附庸風雅的所謂對死去女兒的思念,這裡不用扯上更多絲線交錯的複雜隱線,求生,是人的本能,簡單而暴力。

當然,cloony大叔死後(或還在太空漂浮)化為幽魂,造訪夢中,最終讓女主重新燃起求生意識那段實在比畢成功寫的貝弗利山莊八卦還要雞肋上五十條解放東路。

二是最後一幕,女主從太空飛行器中逃離,涉水抵達岸邊,從爬,試圖站立,失敗,到最後艱難站起,邁著蹣跚卻堅定的腳步走向佈滿苔原的小島。一開始我沒有發現,只是簡單認為是為了撞擊觀眾氾濫的勵志心理G點而設置的,但後來看了mtime對導演的採訪,提到這其實隱喻著人類進化直立行走的過程。縱觀全片,這也是全場時長九十分鐘脫險表演的一個縮讀。其「直立行走」的過程倒未必比喻著女主精神世界的昇華,更像是靈魂的一次成蝶。

三是有一幕sandra成功泅渡到太空飛行器里,脫掉太空服後,身心俱疲,穿著背心和短褲,蜷縮著漂浮在太空艙里。以嬰兒之姿,重歸羊水的海洋,她成了一枚小小的胚胎。我更相信這是在瀕死的最直接體驗,在此刻,生或死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女主成了一枚擲到湖心的卵石,激起千波浪後,歸於寧靜。

此文寫就之日已離觀影那天有些時間,有些感覺從最初的熱烘烘,到最後的屎坨坨。但即使新鮮不再,思考常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