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38,165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先森

2013-11-22 22:24:33

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聖經《舊約·出埃及記》里說:「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十九世紀末以來,同為閃米特人後裔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為爭奪巴勒斯坦地區的領土主權,製造了無以數計的流血衝突,時至今日巴以之間的悲劇宿命似乎仍無盡頭。《慕尼黑》一片生動刻畫了七十年代以色列摩薩德對參與製造「慕尼黑屠殺」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展開持續數年的追殺。製造慘案與復仇暗殺正是雙方暴力衝突惡性循環的一個縮影,也是對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最好註解。

 1972年在聯龐德國慕尼黑,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的九個恐怖份子綁架並最終屠殺了全部十一名以色列入質。以色列政府立即展開報復,不但空襲了巴勒斯坦難民營,摩薩德還派出了以艾夫納(本片主角)為首的行動小組追殺慘案的參與者。與007、神鬼認證、24小時等諜戰特工片不同,參與慘案和復仇的人員都不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甚至還有平民,因此無論是綁架還是復仇的過程中,都缺乏前述諸片裡誇張特效帶來的感官刺激,執行計劃也遠非完備周密,充滿了意外和不確定性,比如追殺小組裡玩具製造商(為平民)設計的遙控炸彈出了三次問題,幾乎害死同伴。正是這些意外、不確定和不專業大大加強了本片的歷史真實感,而且平民捲入暴力仇殺突出了巴以衝突的殘酷性,普通人的命運在雙方曠日持久的對立衝突下顯得微不足道。

 以色列的仇殺導致巴勒斯坦新的復仇和濫殺——巴方恐怖份子暗殺了以色列駐美國的大使,在雅典機場殺死了二百多個無辜的普通人,以暴易暴的無窮迴圈如何能化解?艾夫納行動小組復仇自身的荒謬性則隨著一次次暗殺成功而彰顯,一個「黑色九月」的頭目被幹掉,很快又有更殘暴冷酷的新頭目取而代之;令恐怖份子膽寒的追殺者也面臨著敵方的無情暗殺——五人行動小組有三人先後被殺掉,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艾夫納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他懷疑自己床下、電話和電視機里都藏有炸彈,這些都是他們安置炸彈謀殺對手的地方,後來他只敢睡在衣櫥里。

 行動小組頭前幾次暗殺都發生在明亮的白天(羅馬和巴黎),後幾次復仇的環境則是陰暗的夜晚(雅典、倫敦、貝魯特和塔利發),而從長相和氣質上看,前幾個暗殺對象都溫和有禮,似乎作家學者。這種環境襯托和鮮明對比暗示前幾個被殺掉的並不是恐怖份子,後幾個才是,這一點在結尾艾夫納和摩薩德官員埃弗瑞的對話中再次提到,前幾個暗殺對象很可能是巴勒斯坦的政治領袖。復仇環境從明亮變為陰暗和壓抑也映襯了行動小組成員對暗殺行動正當性越來越多的質疑、恐懼和負罪感。

 對「黑色九月」領導人薩拉密的暗殺敗露,幾乎導致艾夫納和一個同伴的犧牲,前者終於決定退出噩夢般的殺戮生活。到紐約和妻子女兒團聚的艾夫納,仍然活在罪惡和恐懼的陰影里。由於拒絕再次執行任務,他甚至神經質地擔心摩薩德當局會謀害他的家人。他夜不能寐,慕尼黑慘案時時縈繞於腦海——在恐怖份子瘋狂射殺人質的刺激下,他和妻子做愛竟然達到了高潮,這個效果極其震撼的場面強烈控訴了復仇帶來的暴力和恐怖對艾夫納的身心創傷。

巴以之間深刻複雜的矛盾在艾夫納和恐怖份子阿裡的對話裡充分展現:艾夫納認為巴勒斯坦沒有力量奪回失去的土地,而且使用恐怖手段會令國際社會同情以色列,阿里覺得巴勒斯坦有足夠多的人口去犧牲,而且國際社會也會認識到正是以色列迫使巴勒斯坦採取暴力恐怖的方式。阿里反問艾夫納猶太人用了多久才恢復自己的國家?巴勒斯坦人有耐心等下去。

結尾艾夫納和埃弗瑞三分鐘的交談是本片的點睛之筆,對影片前面涉及的主題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引發觀眾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艾夫納要求埃弗瑞給出已被暗殺對象參與慕尼黑慘案的證據,而埃弗瑞舉例的正是被謀殺的前兩個人,這兩人看起來更可能是政治領導人,而非恐怖份子,而且埃弗瑞所說的都是無人見過的證據,這就更令人懷疑;況且,既然有證據,為何不把這些人捉拿歸案,而是採用暗殺的恐怖方式?為了國家的安全與和平,是否就有理由不顧一切法律採取極端措施,所謂目的正確,就可以不擇手段?

最後艾夫納邀請埃弗瑞來家裡吃飯,埃弗瑞拒絕後離開。畫面遠景是紐約高聳的摩天大樓,近景是一個荒蕪廢棄的遊樂場,中間只有一河之隔,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鏡頭,即指涉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對立與矛盾,也隱喻了暴力和恐怖也足以使象徵現代文明的高樓大廈夷為平地和廢墟,同時暗示九一一之不可避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