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3 07:34:20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轉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
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2/iloilo1/
當角色的情緒累積到一個臨界點之時,
多數電影會選擇引爆一直鋪陳的炸彈伏線,將氣氛推上高潮,
然而《爸媽不在家》選擇了相反方向,
低調地迴避了難解的死結,也許會被詬病為粉飾太平,
在「什麼都要去到盡」的現代大氣候,
其對於張力的淡化,節奏從躍動回到平靜的處理,反為一道清泉。
取材上能觸及爭議的話題相當廣泛,
亦是每個家庭都可預見的風波,
在於中產的新加坡是炒股與迷信的遺禍,
在於菲傭是離鄉別井的掙扎,
在於孩子是教育制度的壓逼,
每種元素都可成批判的火力來源,
在陳哲藝的鏡頭下,卻都只是輕描淡寫的過渡,
甚至是通向美好終局的催化劑,
烏雲並沒有帶來暴風雨,而是天清氣朗。
側寫的戲劇力量,在於不直接剖白,
而運用了類比及聯想去連結相關的事物,
既不喧囂,忠於平實重現的創作意圖,
又可帶來思考的空間,讓觀者自身去反省意義。
一切由第一組鏡頭開始,
畫面上看到一個母親拋下工作到看親生兒子,
這段引旨卻帶來往後的主線劇情,
另一個母親舍下親兒赴遠方工作的過程。
菲傭,原都有著母親的身份。
她的陪伴、照料,所有母性的關懷,都轉移到這個新加坡家庭中,
自己的家庭,就只有樓下的一通電話,
短短的一幕,不需多著墨去煽情,亦寫實地不會將這份思念常掛口中,
還有了喪禮的背景聲音去掩蓋其唯一的溝通,暗示了其艱難的處境。
只是線索就止於此,餘下的就是Auntie 泰瑞與家樂的親密互動,
兩人關係愈好,愈見兩對母子的距離愈遠,
鏡頭前看得見的已有了不滿,看不見的就更形坎坷了,連埋怨的位置都無從置入。
關於菲傭所持的天主教信仰,與新加坡傳統家庭有所不合的問題,
第一天吃飯時已有觸及,
一個迅速的劃過十字,對面的一個投下不解眼神,
簡單直接,就此而已。
沒有口說虔誠又面對違反宗教原則等的兩難描述,
相鄰的同鄉說「這兒沒有容納神的空間」,
之後的拜祭亦被要求一起上香,
卻沒有典型戲劇刻意放大的委屈,而是自然而然的融入。
這說明了沒有堅持嗎?
她對家樂的那份愛,每分每秒活出來的態度,
把信仰活出來,才更見生命見證。
有趣的是,Auntie 泰瑞 信仰並沒有正面堅貞的描寫,
其形象反而是通過誤信騙局的脆弱母親而確立。
作為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兩者常被放在天平上比較,
母親所面對的壓力重擔,讓其急於尋求心靈慰藉,
「精神勝利法」的荒謬可笑,當局者迷者總難看得清,
她面對逆境(丈夫的謊言、兒子的疏離)的孤單絕望,就從那風吹紙薄的單張上體現,
Auntie 泰瑞 克服困難挑戰的堅強,就有了鮮明的比對。
男性角色的側寫暗示,就在於兒子繼承父親的劣根性。
大的渴望透過炒股票來賺回金錢支撐生計,卻欠下巨債無法清還,
小的渴望投注樂透來賭回Auntie 泰瑞,當然都是換來失敗失望,
家樂自以為的一點小本事與小聰明,在有需要之時卻用不著,
也許可映照父親的徬徨無助。
而父親無處宣洩的暴力因子,亦有兒子在學校充分發揮,
然而,不論是父親所發的脾氣,學校的杖打責罰,都並沒有詳細描述,
貫徹其避重就輕的溫情設計,
大抵是洗澡間的溫柔足以抵抗公開的暴力吧。
還有一根菸頭的情節推進,都是兒子的模仿作導火線,
對於父親而言,隱瞞不隱瞞,其實都是角色個性可通往的選擇,
若然不說真相,引起的矛盾一發酵,
可演變更精彩的「好人與好人之爭」的難解局面,
每一方都有合情合理的原因,各持立場又互不相讓等劇情元素,
只是陳哲藝還是容讓父親良善的心主導,
化解了誤會,真心承認還促成了第一個計時炸彈的拆解,
之後的失業與受騙,心事盡傾帶來的是和好而非決裂,就理所當然了。
故事的直線敘事方式,將前因後果都娓娓道來,無需猜度亦沒有欺詐。
用了化妝品就是用了,吸了煙就是吸了,
沒有任何灰色地帶用作扭橋,形成《爸媽不在家》簡約純樸的氣質,
每個人的動機都是光明正大,
不存在鬱悶的低氣壓,而是真實情緒盡在鏡頭框架內,
家樂的隨心反叛固然是焦點,
但Auntie 泰瑞 亦是開門見山給家樂說「她不是來給欺負的」就更見驚喜。
一個家庭活在經濟壓力下,生命的躁動與粗糙,
因著一個家傭的介入,有了正視裂痕的勇氣與坦誠,
如同最後迎接小生命的誕生,
那份活力、盼望、道謝與感恩,
不需歌詞的露骨直白,已可在父與子共享的耳機內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