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爸媽不在家--Ilo Ilo

爸妈不在家

7.2 / 5,025人    99分鐘

導演: 陳哲藝
編劇: 陳哲藝
演員: 楊雁雁 陳天文 安潔莉芭雅妮 許家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iming

2013-11-23 08:19:51

《爸媽不在家》衣食住行的生活藝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轉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
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

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
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入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展面貌,
《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家庭,
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度轉變,漸現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



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別,
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
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
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泰瑞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
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
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
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泰瑞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
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泰瑞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泰瑞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
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
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泰瑞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
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瞭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泰瑞,
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
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
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
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褲還是會尷尬,
只是直到最後,抽菸也可一起分享,
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泰瑞 的單獨對手戲,
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台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
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
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
Auntie 泰瑞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
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
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
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
卻又要吃 Auntie 泰瑞 所買的零食,
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
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親近,今天驟覺疏離,
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
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
事緣是爸爸發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
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
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
與早前車內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
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
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
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
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泰瑞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
當然對於曾經養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

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泰瑞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
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泰瑞 帶來食物,
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
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
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
Auntie 泰瑞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
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
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
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
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
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助解僱員工的壓力,
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
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

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
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
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
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
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
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
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
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
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之前的大都在室內發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
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泰瑞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
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生什麼事,
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
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
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防線,
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
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
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
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瞭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
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
或是與曾經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
斷斷續續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