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3,769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3-11-24 06:24:16

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結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

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它批判宗教的統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對自己年輕的性愛感到罪惡,她覺得在年少懵懂的時候和心儀的男孩發生性關係是羞恥的,以致於到後來她所忍耐的苦都被當成是懲罰和自我贖罪。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年輕的靈魂和肉體,兩情相悅的歡愉,根本無需為性愛感到羞恥。但也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約束,讓她隱忍地度過了漫長的煎熬而沒有崩潰,沒有反擊,沒有毀滅。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絕對做不到一聲不吭幾十年。但同時,Philomena卻不否認性帶給她的愉悅,她站在遼闊的草地上和馬丁 Sixsmith對話,眼神從容而堅定地回憶起那個男孩給他的,騰空似的性愛。

這是大概是因為,她還有對自我慾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Philomena對信仰的改變在她到美國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時候,她有千言萬語本要對她的上帝說,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擋板的背後,她卻什麼也說不出來,終於哭起來。離開教堂的時候也沒有沾聖水。這次的哭和剛知道兒子已經去世的哭不太一樣,後者躲在酒店的陽台被自己形容為小女孩的哭,是傷心的,是失望的,是覺得無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對面,她哭,因為無奈,因為氣憤,因為自己。但在我看來她並沒有改變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當女奴的時候她就知道此類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過。

但她知道,這也正是她得以平靜,不願意像馬丁那樣費盡力氣記恨,得以對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也是後來她能夠對Sister Hildegarde說"I forgive you」的原因,這確實很難,難在你讓自己歸順於自己懷疑的信仰,難在讓自己的內心從劫難里尋得平靜,難在原諒修女就像是原諒宗教對自己的傷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這樣一個信仰才能繼續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馬丁那樣什麼都不相信,只認準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證實到的。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不同的人有選擇面對生活和麵對自己的方式,所謂的真相,即使看在眼裡,也可以留在心裡。


尋找

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安東尼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馬丁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的小孩。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佔為己有的東西。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在馬丁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需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觸手可及的笑臉。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我看著她看安東尼的錄像,幸福並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無論是不是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安東尼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安東尼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Philomena找到了馬丁,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可是你需要它,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

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安東尼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牴觸。對於一個尋找幾十年不見的兒子的母親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Philomena曾對馬丁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傾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安東尼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安東尼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環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安東尼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安東尼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

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可是馬丁說,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我覺得不是的。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安東尼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並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馬丁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的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現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和友人在結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
「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