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豚

2013-11-25 02:05:43

讓我們顫抖著喝下這幾十億美元的濃濃雞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看這類電影的時候,總避免不了著眼於所謂技術細節上,尋找硬傷。不可否認這的確帶來莫名的優越感和成就感,但是,這不就是科學主義作祟,失焦於電影的內涵,喪失了淨化心靈啟迪思維的機會嘛?
所以,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決定忽略物理定律構建的機械世界,回歸內心,inner peace什麼的——其實這也不難做到,只要忽略那麼1、2、3、4、5……點所謂硬傷的話,大概就可以了。科學控們,醒醒,要是看到以下這些情節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深入解讀,理解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1,經歷過冷戰的老毛子,好像還是一個不安份的沒有長大的熊孩子非要搞個什麼低軌反衛的玩具來玩玩,不過他們這低軌反衛飛彈未免也太脫線了點,揍了自己一顆廢棄衛星之後,竟然影響到了太空員的通訊,甚至會影響到眾多網名在非死不可上撒歡——絕對不能容忍!300多公里高度的低軌衛星產生的碎片,竟然影響到了36000多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這準頭也太差了點,真是熊孩子!我想了一下,這是電影,是有人文內涵的,必定不可能是這麼膚淺。所以,這也許是在側面反映了老毛子技術不靠譜?抑或,這是對冷戰帶來的軍備競賽負面因素的深層次的解讀?又或者,這是對我天朝一直不承認的動能反衛武器,所帶來的空間碎片給太空資源造成的破壞的一種諷刺?一定是這些!
2,想來這次太空任務除了更換哈伯望遠鏡上的模組之外,應該還有利用太空梭為哈伯望遠鏡抬升軌道的任務——軌道高度大概是600公裡的哈伯竟然掉到了和300多公里,和國際太空站一個軌道,怎麼能這麼不靠譜。不過,侷限於這種單純的機械思維就太膚淺了,和上面一樣,對它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大概,這是美國人對政府花大資金髮展太空的一種反思:太空技術到底可靠嗎?
3,至於用太空人攜帶的噴氣裝置飛向太空站這一情節的設置,真的是絕妙的反諷!天馬行空般的思維,跳出了地球引力場作用下,改變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所需要的速度增量的物理定律的桎梏——你們費盡心思計算的軌道變換,其實只要小小的噴管、甚至一個滅火器就可以辦到了。技術和人的精神以及創造力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
……

拋開這些涉及技術的不談,電影的整個結構、故事安排,真是讓人顫抖不已,加上那些涉及文化、意識形態充滿隱喻的鏡頭,更讓這部電影顯得厚重。這是一個絕妙的故事,整部片子角色不多,除了太空梭內不幸罹難的太空員外,有台詞的角色只有三個:
一個哈佛畢業的脫線geek,在歡催的進行了幾次太空蹦極之後,被碎片擊中喪生;
克魯尼大叔作為成熟魅力男士的代表,真是時時不忘展示人格魅力,雖然鏡頭不多(可能會少到讓衝著大叔進影院的姑娘們深深失望),但是不要緊,僅有的幾個鏡頭,就把克魯尼大叔在面對困境之時,熬雞湯能力毫無痕跡地表現了出來,深人人心。當克魯尼大叔打開扣鎖的那一瞬間,我被他那漂亮的藍眼珠(亦或是褐色?)深情的往著布洛克的鏡頭深深打動了,黑色的眼珠被淚水模糊——生的偉大(打破了太空漫步紀錄),死的光榮!(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人)。更別提再後面,布洛克因為缺氧產生幻覺之時,克魯尼大叔又像天使一般出現,讓布洛克重新找回了勇氣——你要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其實布洛克才是本片唯一主角,可圈可點的表演讓人嘆服——這種構思,讓我想到了《月球》這部電影,差不多都是一個演員要撐起整部電影,難度可想而知。恰如其分的表演加上象徵意味十足的鏡頭,創作者的才情不得不讓人感嘆。不知道是否注意到了布洛克在進入國際太空站,脫掉太空服後的那個鏡頭,蜷縮著的布洛克加上鏡頭中出現的管線,像極了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姿勢,這,難道不是對重獲新生的讚美麼——想想《2001太空漫遊》最後,重獲新生的大衛作為另一種生命存在重回地球,鏡頭上出現了的嬰兒形象,我想《地心引力》這個鏡頭,也許是像《2001太空漫遊》致敬吧。
電影裡同樣表現了在面對生死之題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類該有什麼樣的信仰做了思考。但是這個命題未免太過龐大,導演以極為巧妙的手法表現了這一點:聯盟號內的耶穌畫像、神舟飛船裡的彌勒佛坐像遙相呼應,引人深思。所以在這樣的思想衝擊下,電影對於神舟飛船山寨聯盟號的吐槽竟然被我忽略了。

當布洛克乘坐的返回艙展開一朵美妙的傘花降落在水面,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在布洛克慢慢降到水底的同時,鏡頭中出現了一隻游向水面的蛤蟆,真是妙極。對自由的嚮往、重獲新生的喜悅、生命的讚美,都通過這一隻蛤蟆表現了出來,神來之筆。其實本來到再入返回的那一段,我已經深深覺得這次觀影體驗可以值回這125的票價了,但是青蛙一出來,再一次被深深打動——我願再買一張給這部電影,因為它噹!得!起!這250的票價!!!



-------------------------我是很認真的分割線-----------------

吐槽完了,還是認真的把片子裡我覺得是硬傷的地方寫出來,以免吐槽誤導。

1,國際太空站的軌道高度大約是300公裡的圓軌道,哈伯望遠鏡的軌道高度是600公里左右,所以在進行哈伯望遠鏡維護的時候,是不可能看到國際太空站的;
2,電影裡太空人通過噴氣裝置到達國際太空站,這種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太空中運行的物體(包括天體和人造物體),都有其各自的軌道,軌道高度、軌道傾角不一樣,因而在各個軌道上運行時具有的能量不同,要從既有軌道變軌,推進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推進的角度、方向燈都是需要精確計算的,這就是軌道設計和軌道交會所研究的內容。就算忽略具體的計算,單憑太空人攜帶的噴氣裝置,要產生能夠改變軌道的速度增量,也是做不到的。總之,在太空裡不是說看到哪裡就能去到哪裡的,畢竟萬有引力在那擺著呢;從這點來說,用聯盟號的著陸反推小火箭飛向天宮呢,也不太靠譜。軌道交會要是像狙擊手一樣瞄準射擊那麼簡單的話,好多事兒就好辦了;
3,故事的背景是俄羅斯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產生了空間碎片,這種情況是會發生的,包括由於反衛試驗產生的空間碎片對其他運行在軌道上的衛星造成了危害(這叫做鏈式反應),也是可能會發生的(老美說姆們天朝進行動能武器反衛試驗造成的空間碎片給俄羅斯衛星撞壞了就是這情況,但是這都是網上說的,姆們可從來沒承認過╮( ̄▽ ̄")╭ )。但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是,由於這次碎片對太空人和地面通信造成了嚴重影響(包括克魯尼大叔說的人們都上不了班非死不可了),從情節來推斷,俄羅斯這次反衛試驗是低軌反衛試驗,軌道高度可能在幾百公里,而通信衛星一般位於高達36000公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明顯;
4,太空中資源都是非常寶貴的,太空漫步也是十分危險的,克魯尼大叔聽著鄉村小民謠講著段子,當熱鬧看看也就成了,畢竟他是克魯尼大叔,耍帥還是必要的。真實的太空漫步應該是不會把系索解開,也很少使用自身攜帶的噴氣裝置的;
5,天宮號在大氣層被燒燬那一段,不靠譜。即便被碎片擊中功能受損,太空站的軌道高度也不會在那麼短的時間之內下降到大氣層邊緣,有可能的情況是太空站能力全損,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成為一塊漂浮在空間的巨型空間碎片。太空站由於建立在低地球軌道,受引力影響明顯、也有大氣層微弱氣動力影響,但是要進入大氣層燒燬,恐怕沒有幾十年、幾百年是做不到的(具體數字不清楚,但是現在國際組織要求廢棄衛星有主、被動離軌能力,或者再入大氣層燒燬,指標在幾十年就算很阿彌陀佛了)
6,空間碎片一起飛來的場景,也不太可能發生。首先就是速度太快,太空人根本看不到,還沒緩過神來,早被碎片擊中了。其次太空飛行器在被撞擊後,產生的受動量作用會重新進入新的軌道,還聚集在一起的可能不能說沒有,但是也不大。另外那麼密集的空間碎片要是真的在這條軌道上的話,這條軌道算是廢了,沒法再用了。太空界對空間碎片監測能力大概能做到10cm以上的碎片有編目(老美可以),對於高密度的空間碎片怎麼定義呢?具體的數字我記不清了,也不好查,但是可以這麼比喻一下:如果空間碎片在距離上的比例類似於兩個相鄰的足球場正中央各放了一個足球的話,這就算是密度很高了(只是比喻);
7,關於神舟山寨聯盟號的槽點,我國官方是一直予以堅決否認的,嗯。至於到底是不是,仁者見仁——畢竟陰謀論者還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假的。但是如果就揪著外形相似,作為支持山寨論的論點的話,說服力不夠喲~~畢竟太空飛行器的三艙結構的合理性在太空界是公認的,返回艙形狀之所以相似,是因為氣動再入的時候,鈍頭體外形有利於氣動減阻,這是理論驗證的。好比不論波音、空客還是姆們大飛機,都是倆翅膀的氣動翼佈局一樣。


大概就這樣。
再入返回那段鏡頭還是挺美的。這部國際太空站15週年的獻禮片,也算是老美對我天朝太空技術的致敬吧,我們看完電影低調接受他們的敬意就好了。


補充一下,在我看來這部也就算太空災難片而已,算不得科幻片。想要看災難片,可以去看看《阿波羅13號》,真實事件改編,基本忠於事實。在奔月過程中飛船受損,太空員在太空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又奇蹟般生還。勝利的失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