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olion

2013-11-25 02:52:13

與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一些聯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趁著週末,去學校對面的某影城看了一次3D的《地心引力》(以下簡稱《地》),無力吐槽我WD影城購票程序的不人性化了:苦苦等了1個小時,終於趕上了當晚8點檔的3D版的末班車了。在此規勸朋友們,如果你與一位對3D效果特別敏感的朋友去觀看《地》,那就做好在影片中碎片飛來時你的胳膊、手背被撕扯的準備。當然了,如果你是一個人去的,那也恭喜你,等走出電影院時,你旁邊的她(他)應該會萬分愧疚地為你胳膊上一塊塊的抓痕而說請你吃點或喝點什麼的。PS:我只能幫你這些了......
閒話少敘,轉入正題。
單從觀影效果來說,場面真實而震撼,3D效果逼真,不論是深邃的太空,蔚藍的地球,逼真的太空站,以及奪人心魄的音效,還有峰迴路轉的情節,都堪稱 「年度神作」1。就在排隊購票前,我還滿心期待著豆瓣影評評分達到8.2(個人覺得能過7.5就可以載下來觀賞一下了)的高分作品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實,可就在排隊的過程中,前面一個哥們兒無意間說:「我昨天剛去看的,無聊之極,整個電影就兩個演員,太不值了」。最終終於下定決心去看,也虧得是選了這部影片,讓我能體會到一部有異於劇情俗套的《環太平洋》之外的一部神作,《地》選擇了簡化敘事,將技術推向極致,同時又能讓技術服務於故事和情感表達,這一切都讓「《地》成為今年好萊塢最好的電影之一」。「同時它也是必須走進電影遠去「體驗」的電影,因為這或許就是它的意義所在,重現電影最原始最純粹的魅力,讓觀眾走進影院去經歷一個永遠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鐘內親身體驗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記憶中,如此極致的觀影體驗是我從未有過的"。
從情感上來說《地》擺脫了普通好萊塢大片那樣僅僅靠技術征服觀眾的電影,它極簡的故事卻包含了充沛的情感。得益於導演細膩入微的指導,桑德拉•布洛克的深情演繹,以及配樂攝影等各項技術環節的極致,《地心引力》將這個簡單的「絕境逢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出來,並加以無限放大,讓觀眾的觀影體驗並不僅僅侷限於視聽,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釋放,這其實反過來得益於故事的極簡,才有足夠的空間去營造氣氛烘托情感。於是才有包括我在內的觀眾會有恐懼、興奮、刺激、緊張、絕望、感動、悲傷、釋然等豐富的觀影體驗。1
體驗了好萊塢影片帶個我的極致體驗後,我也想從中挑出一些骨頭來,誰讓咱是學工科的啊。女主角進入「天宮」後,不一會兒,男主角竟然來敲他的艙門。這時女主角還沒有穿上太空服,而男主角竟然打開了艙門!然後男女主角竟然神情自若地談論了起來。就在我正驚異於女主角為什麼不會被太空外的低溫瞬時變成冰棍時,鏡頭一轉,原來女主角竟然只是做了一場夢。本以為自己發現了一個超大bug,沒曾想竟然入了編劇成心設好的「陷阱」。我只能很無奈對高中的物理老師說一聲:「我差不多把您教給我的天體物理的只是交給您了。」關於影片的bug,我看了豆瓣的一些評論,有一篇是純吐槽影片bug的,網址如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418592/ 。當然,如果完全抱著尋找影片的bug的心態去觀影的話,那就完全失去了觀影的樂趣。當然,出於對老美想要打開我天朝影片市場的心態,我很是厭惡影片添加「天宮」的橋段,這很容易讓我天朝一些子民又回到大清時那種集體「意淫」的狀態中去:你看,你們老美的太空飛行器和歐洲的太空站都狗屁用沒有,還是我天朝的「天宮」號NB吧。其實,在老美眼裡,天朝就是一個「人傻,錢多」的地方。 豆瓣影評《這是一部反映美國經濟軟著陸的電影》中對這一點進行了深刻的調侃,雖然觀點多少有點牽強,但反應在現實中卻能引起我「相關部門」的一些深思,我不敢妄加猜測。
在觀影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將《地》與自己最推崇的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系列聯繫起來。例如片中有一個長鏡頭,先是遠景鏡頭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無盡的太空中旋轉,鏡頭逐漸拉進從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寫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後鏡頭「穿過」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貼近她的皮膚,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懼的眼神,最後鏡頭再轉向面罩外。而這一場景在劉慈欣筆下的《三體》中層多次出現,這是我在讀小說時無論如何都無法切身體會的,通過她的視角,我也能感受太空的震懾,同時也經歷了的她的恐懼和絕望。當人作為個體完全暴露於太空或者宇宙中時,那種突如其來的虛無寂寥來得如此真切而又讓人覺得如此「不真實」。習慣了在地球引力下附著在地表的我們,其實只是在二維平面緩慢「爬行」,哪怕是有過駕駛戰鬥機實戰的飛行員,也不會體會到在虛無的宇宙中,「簡單的」三維空間讓你頓時迷失了自我的存在感,更無需談什麼方向感、目標感以及失去氧氣等生存必需品時要克服的恐懼了。
在《三體》系列中,劉慈欣把未來的星際作戰飛船定義為「艦隊」而不是「機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也不太理解這種定義,現在我明白了:在對宇宙探索時,我們面對的景像與幾個世紀前我們對大海的探索時是何其的相似。在浩浩蕩蕩、詭秘莫測的海洋上飄蕩的探險家,狂放大作的海洋、炙烤灼人的焦陽、短缺的食物帶來的生理上的煎熬已讓船員處於奔潰的邊緣,人吃人的現象估計也是每個史學家極力去掩飾的歷史真相,更讓船員無法忍受的是越遠離海岸線,心理上那無處寄放的歸屬感讓整個航船已經處於傾覆的邊緣,長期離岸使船員近乎精神崩潰。經歷無數個顛沛流離的日日夜夜後,不斷忍受著瘟疫、敗血症、腹瀉、嘔吐、幻聽、失眠的考驗,甚至死亡對一艘遠航的船來說都是家常便飯的非人航行後,海水中漂浮的生活垃圾、木頭,結群飛行的海鳥,這一切終於顯露出大陸臨近的徵兆,船員們一片歡呼,他們踏上堅實的土地時的心情與《地》中女主角游到海邊時近乎狂喜地抓起一把海沙時嘴角露出的笑容時的心情絕然無異。
在太空尚未進人人類視野之前,海洋是人類最不可知的險境。它絕不是我們今日拿著地球儀隨意一轉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紀錄片肆意拉遠景或潛水描繪的樂園。無數船長帶領著他們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馬德拉停靠後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衷與陸界限永別,在赤道無風區吃光所有身邊人後痛苦的死去,或是貼著海岸線求安穩卻葬身於無盡的暗礁之中。在看《地心引力》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周際無邊無垠的絕望感,那就是幾百年前人類探索南極大陸是否存在時面對無盡的冰川時所體會過的絕望,那是一種今天或許已經不存在了的恐懼,但它們只是變換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時代重聚。
今天在面對大海時,已經只有極少數人還能保留天性中遺傳的恐懼。那種面對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時的畏縮。還有大多數人永遠只會向著後方退卻,而卻有極少數人要把步子往前邁去,置生死於不顧的歷史。公平的是,這種未知的存在似乎永遠不會止息。雖然幾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遠望不到邊際的太空又徹底藐視了所有膽敢自傲的生命。 4所幸的是,對未知的探索是人類永不會放棄的,對海洋的探索人類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不斷,進入21世紀,人類的海上活動、海上貿易已頻繁無比,這近6個世紀的不懈探索讓人類以越來越熟悉海洋的脾氣。對太空的探索從一九五七年時月、十一月間,蘇俄相繼將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I)及「史普尼克二號」射入太空後開始 ,雖然這半個世紀的探索歷程中人類也是不斷失敗,但這絲毫沒有挫敗人類進軍太空的決心,這是大航海時代的又一次回放,是人類對未知探索的新的階段。《地》中所展現的在無盡的旋轉,破碎,飄零和失重中,彷彿看到了兩個偉大時代重影的痕跡,它們是如此相近,就像時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長之後的倒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