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予川

2013-11-25 21:47:31

《地心引力》長鏡頭淺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地心引力》長鏡頭淺析

        長鏡頭的定義: 法文Plan-séquence(即Sequence Shot),英文Long take,長鏡頭是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敘事的真實性,所紀錄的時空是連續的、實際的時空。

      (以下所有觀點基於一個修行中的非專業影迷之前提。文中大量劇透,未觀影者謹慎。)

       觀影史較短,以致頭一次注意電影中的長鏡頭是來自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帶著純粹對此詩意片名的偏好,和對長鏡頭不明覺厲的好奇投入到觀影的我來說,年輕臉薄讓我在影片過於前衛的體裁和過份暴露的玉體橫陳前,只落得面紅耳赤,不停快進的收場。後又慕名去看了kk主演的《贖罪》裡那段臭名昭著的長鏡頭,也全神貫注的領略過《400擊》中被廣為傳神誦道的長鏡頭,但不知何種原因(很大可能是看不懂- -#),對於長鏡頭這種電影敘事中常見表現手法的關注,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敬而遠之。

        隨著觀影史的逐漸豐富,對於類似《香水》結尾處驚世駭俗的橋段,或《下水道美人魚》這種不把人五臟六腑吐出來不罷休的體裁,也逐漸見怪不怪了。後因迷戀的小津安二郎(代表作: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晚春等)和賈樟柯(站台、小武等),淺顯的研究過一些在東方儒家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極具東方美學藝術形態的長鏡頭,它們大都以心裡情感作為構建社會倫理觀和世界觀地基石。在這種儒家文化地影響下,才形成來東方人千百年來慣以靜止地、遠距離地以旁觀者地身份來看世界和把握事物的態度,才衍生處東方影人在長鏡頭上特有的鏡語和特徵。這可能是我同樣作為東方人更願意接受這種靜止長鏡頭的原因。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又是David Fincher(代表作:Fight Club、Se7en等)、Quentin Tarantino(代表作:Pulp Fiction、Inglourious Basterds等)以及膠片擁躉Christopher Nolan(代表作:Memento、Inception等)的死忠(以上均是電影剪接的典範),遂始終無法深刻和清晰地領略長鏡頭對於電影敘事的必要性,等同於不認同3d數字技術對於電影攝影的必要性。

        這兩點在我看到Alfonso Cuarón的《地心引力》之後就被顛覆了,意識到的時候是第一次看完影片,站起身第一腳邁出去重心不穩,手心涔涔細汗、呼吸缺氧困難⋯⋯(請自動忽略我略顯誇張的描述,因我本身對於電影世界有一種異於常人的入戲超能。)

        先來說說本片被人詬病的劇情,通俗概括who/where/what/why對應女太空人/太空/回到地球/求生。(這樣看來我也不算據透了,隨便在哪瞄一眼內容簡介就能了解整個故事情節)如果你非要說這麼好的技術,如果Stanley Kubrick在世一定能寫出更內涵、更令人回味的劇本,或者是交給李安也定能拍出另一個引人深思的《少年PI》,但我覺得導演Alfonso Cuarón本來走的就是異於傳統好萊塢憑一己之力拯救全人類科幻片的路子,儘量真實的還原了一個女太空人太空遇險求生的故事,這裡麵包含了恐懼絕望悲傷沮喪孤獨友情親情釋然重生⋯⋯雖然是極其簡單的絕境逢生,但簡單卻不空洞,本片中當太空站遭遇撞擊後,人類的一切情感亦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同事不幸罹難、女兒夭折回憶、被降落傘繩掛住無法起飛、收音機裡傳來的嬰兒啼哭聲⋯⋯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情感烘托,才促成了女主角在宏大的太空背景下完成了傳奇的自我救贖。從身體到靈魂完整的救贖。這種從人類最原始情感出發、去繁就簡的表述,足夠了。

        而觀眾,則仿若身臨其境的跟女主角一起經歷了這次太空歷險。這一切必要多歸功於導演Alfonso Cuarón最偏好的長鏡頭。

        除了片頭長達18分鐘的長鏡頭外,整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中,只用了156個鏡頭,平均每個鏡頭時長45秒,這對於導演的控場能力要求是非常之高的,除去佈景燈光這些硬件因素需提前精心設計,對演員的表演精確程度更是到秒,要記住那些複雜的走位、手勢、台詞,只能靠硬背,這一點究竟有多難?舉個例子,為例證長鏡頭帶來的代入感,我以觀影者的身份,連續看了四邊才記住其中一個長鏡頭中女主角的大致走位。所以這裡要強調下Sandra Bullock的演技,一個從喜劇裡走出來的傻大姐,能手握一座小金人,如今又在一個LED立方體盒子裡就把太空冒險憑空演得如此傳神,任你再自負也不得不承認這事兒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得的。正是她如此精湛的表演,加上長鏡頭製造出來的流暢畫面,令觀眾的臨場浸入式體驗倍增,彷彿我們一路跟隨,撞擊、翻滾、下墜,一氣呵成。

        但我們一直提到的此片中完美的長鏡頭在完成上難度究竟有多大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不是東方美學下「冷眼旁觀」似的長鏡頭,這是在失重狀態下代入感極強的長鏡頭。怎樣實現失重狀態下的表演,就幾乎是所有科幻電影的夢魘般的難題,1968年《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Stanley Kubrick發明了「前投影特效技術」來模擬失重,而1995年《阿波羅13號》的導演Ron Howard則是讓演員真的爬到高空然後直線下墜來實現失重,但到了2013年的今天,被慣壞的觀眾除了綠幕、cg、3d這些電腦特技之外,他們還想要看到一些革新的、劃時代意義的技術。

         這裡就要說到前文中提到的LED大盒子了,這個高6米,寬3米的中空盒子,內裡六面被196塊LED佈滿,而演員就是在這樣的盒子裡完成幾乎所有的太空表演。事實證明這種擯棄了鋼索、綠幕、水下攝影等力學原理,而是採用光學原理來模擬失重的技術更環保、更科學。那這個盒子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通過LED螢幕上光纖的不斷變化,來造成演員在移動的假像,演員要做的,就是出現在螢幕製造的相應畫面之上。但完整的實現這部電影諸多細節遠沒有描述的這麼簡單,試想下,電影中George Clooney和Sandra Bullock常常飛快的翻滾、漂流、下墜,要怎樣確保他們每次的動作,都能和太陽光、地球反射光、爆炸這些光源出現的地方配合得準確無誤呢?Alfonso Cuarón的技術團隊製作的LED螢幕,每塊由幾千塊細小的小LED螢幕組成,它們可以發出多種顏色光纖,並可由電腦程式設計控制,演員便可根據光纖的明暗和色彩變化來判斷周圍。這樣細緻的螢幕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演員不必假裝去躲避一塊飛來的太空碎片,而是螢幕上實實在在顯示出飛來一塊碎片。但整個恢宏的宇宙,從太空碎片,到太空站,再到宇宙光圈,所產生的電腦程式設計代碼數量大得驚人,程式設計員在一個今年剛面試的件Arnold裡寫了整整71000條著色代碼,這個數字的概念就相當於如果你用一個單核cpu來渲染的話,那大概要從bc5000年的埃及文明時期才能趕上首映日。

        處理好了光,還需要處理的是相對運動,比如演員在不停翻滾的同時又要還原太空失重的逼真度,但演員在反轉的時候是不能真的完全翻滾的,這個翻滾的傾斜度被精確到45度,超過這個度,就會露餡出現重力的痕跡,臉上的血會上湧,肌肉會條件反射的繃緊。技術團隊想出了演員不動,讓攝影機轉動的方法,就是說如果想製造演員下墜的效果,則只需反轉畫面,讓攝影機逼近演員來實現。但攝影機的旋轉要怎樣實現呢?技術團隊在Detroit找到了一家名為Bot&Dolly的公司,它們提供了一種從汽車工業機器人基礎上改造的靈活機械手臂,在手臂上安放ARRI和Alexas攝影機,就可以伸到盒子內部的任何角落進行拍攝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技術團隊在外部用電腦控制LED螢幕和機械手臂,導演在監視器前遙控演員,最後就是讓後期製作,通過大量的代碼編寫和Maya來細化,最終合成這些組成電影的長鏡頭,讓它們看起來更加真實,確保萬無一失、天衣無縫。

       有了好的劇本,解決了技術難題,剩下的就是拼接所有長鏡頭內容的豐富想像力,在這一點上Alfonso Cuarón的表現是完美的,例如第一個長鏡:戴上3d眼鏡的觀眾視角,是沒有人真正實現過從太空遙望過地球的(除了少數那一撮- -#),所以當你脫離gravity身處無垠星海凝望自己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時,除了語不自禁的WOW!!外,只能當場傻掉,這種傻掉是對之前所認知的廣袤世界的顛覆,你想想看,當你身處太空,遙望在那個藍色星球上你曾經所看重的一切,不管是飢餓愁苦失戀失業,更甚是宗教種族信仰戰爭,一切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可看似無限美好的太空充滿的無限未知也是令人擔憂和恐懼的,就在這時我們的太空導遊巴斯光年(《Toy Story》中的巴斯光年自認是星際領袖,是探險家,是勇於犧牲自我的人物,這和本片中的Matt性格相似)適時出現了,除了George Clooney那張帥到掉渣的大叔臉讓我這種花癡女觀眾有點齣戲外,剩下的事情就是跟著他盡情的太空遨遊了。其中導演Alfonso Cuarón多次轉換視角,除了主觀的上帝視角,還有頻繁在George Clooney和Sandra Bullock的客觀視角中切換,流暢自如毫不突兀。如此一個長鏡下來觀眾已經徹底加入兩位太空人,一路跟隨,翻滾、撞擊、漂流、缺氧、緊張、哭泣⋯⋯一直到後來回到地球,踏出的第一步因gravity站不穩,觀眾都彷彿感同身受,親身經歷一般。

        觀眾有了如此深刻的認同感,體驗到了現實生活永遠無法體驗的感受,本片的終極使命就完成了。

        最後,我想我們都該感恩活在這個有這麼多偉大電影人的時代,我們彼此不相識,他們卻用電影這種美好的載體,拓寬了我們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唯一能回饋他們的,只是毫無保留的讚美,和一張電影票。

部份內容引用自:
①.維基百科
②.《美國電影簡史》
③.電影官方網站gravitymovie.warnerbros.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