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aLa Vie

2013-11-26 01:26:28

實感,重生,未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進影院之前得到的相關資訊:1.神作 2.這是一部好電影,但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3.似乎逼格很高,凌駕於普通青年的理解能力之上。除此之外再沒有太多了解,包括劇情。

       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伴隨著冗長又不營養的隔空對話,始終難以專注於劇情。即使在博士被拋飛後隨著她一同翻滾的不適感都沒有讓注意力發生轉移。直到以肉眼辨別出第一個鏡頭切換,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分鐘。我只知道災難發生了,腦力的其餘空間都在想另一個問題:這個長鏡頭是怎麼拍?視角的轉換完全改變了代入感,在IMAX超大螢幕與3D的作用之下產生了一種既置身事外又感同身受的親歷體驗。當然,現在我知道這個長到不可思議的鏡頭是後期合成的作品。雖然這難免降低了驚嘆的程度,但並不影響這一運用的趣味性。以我匱乏的觀影經歷我不敢斷言這種技巧與技術的結合前無古人,至少這樣的體驗從未有過。起碼在視覺上,「地心引力」是獨特變革的。
       對於「為什麼衛星碎片會到處亂飛,而且還如洋流一般的飛」這種問題都需要科普的一類觀眾來說,比如本人,「地心引力」的bug究竟暴露了導演對太空知識怎樣的無知,基本是無關痛癢的。只要明了簡單的三個前提:太空是無氧、失重、浩瀚無盡的,就不妨礙理解劇情。當Kowalsky解開扣鎖漸行漸遠,Dr.Stone終於開始進入正題——她的獨行歷險。至此,我已經可以肯定前面的三個資訊都是錯誤引導。無論經歷怎樣的百轉千回和千鈞一髮,博士終會以勇者精神回歸她的mother land,這一定是一個標準的商業大片劇情設定。情節如此,可看的就是接下來如何一步步誘導劇情發生。當博士附加了失去幼女的單身母親這一身份,回歸地球的自救過程被引向了兩重維度。她既要經歷太空版的「荒島餘生」又要完成「肖申克救贖」式的轉變。前者唯有靠博士自己奮鬥所得,而後者的發生則需要有所誘導。逼真的夢境並非是啟動博士求生慾望的原因,Aningaaq的歌聲和男嬰的啼哭才是喚醒她「活著」的暗示。因為先於電影看了「Aningaaq」的番外,聽這個因紐特人男人與博士雞同鴨講,在冰封雪裹之地講的是自己即將死去的狗,看到這毫不相幹的兩個場景對話時,就不免覺得好笑。在同一世界的同一時間,截然不同的人經歷著截然不同的事情,即便偶然相顧而望,也無法了解對方的人生正發生著什麼。博士與Aningaaq的對話給了她一次與她所屬世界的聯繫,這是片子中我最喜歡的一處情節。

       「少年Pi」是我的第一部IMAX+3D,是絢爛而幻化的美和無盡的哲學思考,「地心引力」則簡單得多。它可以看作是闡明IMAX和3D存在必要的實證電影。如果太空站的碎片沒有以躲閃不及的速度向眼前飛來,如果Dr.Stone被飛船臂展拖拽拋甩時並未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如果一切都僅限於在平面上呈現,那最多只能算是描述太空而不是展現太空。在博士等待黑暗將自己拖入死亡的那幾秒,音樂停滯,滿座的放映廳內悄無聲息,所有人都被快節奏的衝擊裹挾著來到這一刻,彷彿自己也面對著即將到來的未知。已經不僅僅是旁觀,有一部份的自己抽離而出,同時經歷著絕無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電影情節。「地心引力」不是科幻,相反它是寫實的,所以與「Pi」或者「Avatar」相比,它的3D效果更有存在感,步步緊逼感官的安全界限,使人無法置身事外。

       畫面一.Dr.Stone進入俄羅斯太空站,脫掉太空衣,只穿著短褲背心,身體蜷縮,安寧的閉上眼睛浮於太空艙內,有如嬰兒被子宮包裹於母體之中,四下寂靜。
       畫面二.Dr.Stone返回地球,仰角鏡頭之上,她如同進擊的巨人一般撐起身體,蹣跚邁步。孕育到墜地,完整的完成了她重生的輪迴。
       畫面三.太空中俯瞰地球,一面是日出耀目,一面是極光瀰散,宇宙漂浮在週身之外無盡延伸。眼淚靜靜的留下來,有那麼幾秒鐘,以為自己也置身太空,突然超脫而出....

       與Dr.Stone相悖而行的Kowalsky最終消逝為一絲茲茲作響無法連接的通訊電波。我很好奇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死法:360°的視線里溢滿的是黑暗、點點閃光的星球,也許還能遙望到自己來自的世界,卻沒有聲音,沒有實感,或者他會放首歌給自己聽,然後呼吸著二氧化碳逐漸失去意識。是極致寧靜,極致孤寂,還是極度恐懼荒涼.. ?生於浮世,卻終於另一個不屬於自己的空間。

PS.滅火器真能當助推用嗎?博士一定是看過wall-e的番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