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umanVX5

2013-11-26 03:16:36

未必人人愛的《地心引力》


在我看來《地心引力》是一部有開創性意味的作品。在我所知的科幻電影中,這是第一部基於目前技術條件的太空求生電影。這部電影具備硬核科幻的那種冷靜、理性的態度,採取高度聚焦的方式來表現一次太空災難中個人求生的過程。最後以小見大地讚頌了人類。
《地心引力》在題材選擇上是勇敢的。人類的載人太空技術老實說還處在相當落後的階段,現實中的太空人可沒有抗擊外星侵略者或納美人的經歷可供改編,老實說他們大多數時候忙著與無聊與孤獨較勁。這樣的題材註定了《地心引力》難以像《阿凡達》、《全面啟動》等科幻片那樣塞進那麼多大眾喜聞樂見的商業元素,幾乎只留給導演一條弄鏡頭、玩意境的出路。
從個人的第一觀感和目前的大多數風評來看,導演阿方索•卡隆的嘗試是成功的。
電影敘事聚焦在了一個點:只從主角的視角來刻畫這場宇宙災難,只著重表現主角的遭遇、心理、成長。宇宙破片是怎樣引發連鎖效應的大場面我們沒有看到,隨各國載人太空成果被毀滅殆盡後的政治地震我們也沒看到。我們只看到哈弗高材生蹦著蹦著就被砸死(小伙子能留全屍真是幸運);喬治•克魯尼扮演的老太空人在搭救主角並播下希望之種之後,匆匆飄到天邊變成星星;地面控制被喊了無數遍卻從來沒個回音。於是電影視點隨著女主角被隔離在了整個人類之外,由此帶來的孤獨感、隔絕感比關在豎鋸老頭的殺人遊戲房裡還要更甚十倍。
與宇宙題材和聚焦敘事相對應的,是該片獨特的運鏡方式:鏡頭不固定,緩慢的移動旋轉,還往往是不間斷的長鏡頭,以此刻畫出失重條件下的真實飄蕩感;面部特寫多,還有主視角鏡頭,而鮮見第三人稱的全局式鏡頭,以此營造從主角視點出發的臨場感。
獨特視角的畫面儼然是本片最直觀的看點。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主題也正好被兩個前後形成對比的鏡頭所揭示。前一個是主角登上國際太空站,像胎兒一般蜷縮著安然入眠;後一個是主角最後返回地球,像嬰兒一樣掙紮著站立起來並賣出蹣跚的步伐。這顯然像徵著經歷這場太空劫難的考驗,人類終於實現了宇宙征途上的第一次質變。
電影的聚焦敘事實際上是以小見大。集中反映一個人的求生,卻頌揚著人類的理性與意志的勝利。所以最後那頂天立地般的形象叫我熱淚盈眶。

《地心引力》雖然叫我熱淚盈眶了,卻不少觀眾對該片表示困惑和鄙夷。
比如離我只有幾個座位之隔的女觀眾,電影末尾在主角返回地球呼叫地面控制時,困惑地問她的男伴:「休斯頓怎麼還沒死呢?」
這其實體現出我之前所說的,《地心引力》在題材選擇上的尷尬。跟著電影去暢想盜夢技術和潘多拉星球是一回事,理解電影展現的真實太空人所面臨的危險和孤寂又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放鬆隨意,後者則需要全面調動理性、同理心,以及知識儲備。
另外聚焦敘事也讓一部份觀眾認為電影故事單薄。這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畢竟除了主角之外,另外兩個出現在鏡頭裡的角色不是太單薄就是太完美:哈弗高材生只是渲染災難酷烈的道具;老太空人除了領了便當成為天邊星星之外,活脫脫就是美式高大全男英雄。電影把人物之間的互動淡化到一種別有用心的程度,雖然服務於整體氛圍和主題,老實說看起來確實還不如某部悶在棺材裡的獨角戲來得熱鬧,也難怪有人責備。
也有人不喜歡電影中演員的表演。鑒於太空衣的臃腫和太空艙的狹小,主角能表現的只有口頭語言和麵部語言。如果再考慮到很多時候主角是史上離其他活人最遠的倒霉蛋,那麼有意義的口頭語言也幾乎沒有了。通過面部表情來撐場面,或多或少有種復古的意味,視覺特效嬌慣已久的當今觀眾里有人不買帳實屬必然。
所以如果只是想找一部能將自己從工作生活的地心引力中解放出來的勁片爽片,《地心引力》不一定是你最好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