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65,979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夢魘馬戲團

2013-11-26 06:08:43

言盡於此與大音希聲


《地心引力》被捧殺了。這本該是一部可解讀性強,具備爭議,能夠容納各種意見百家齊放的作品,而如今,爛番茄和Metascore所帶來的滿分好評度,瘋狂造勢的奧斯卡呼聲,都成為一種對於國內觀眾的逆反,一種近乎於獨裁的粗暴灌輸。而為了商業成功和眼球效應,國內海報上「卡梅隆」的名字赫然比導演還大;這種精確把握國內觀眾G點的營銷方式造成的結果是,沒有人記得阿方索•卡隆,這個有《你媽媽也一樣》《阿茲卡班的囚徒》《人類之子》的優秀導演;甚至於「卡隆」的名字都散發起濃厚的山寨味道。

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原始但充滿敵意的問題:《地心引力》好在哪裡?

我想,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會產生對評價這一事務充分的參與感時,會對影片中出現的任何事物都主動地加以建設性解讀的時候,你看的,一定是好電影。


技術能夠取代什麼?

《地心引力》期望做到的,是極簡主義。所有的內容都被簡化了;一個最基本的創意被提領到核心,並且得到千方百計的加強:太空逃生。電影的題材已經逐漸氾濫重疊,逃生這一創意也屢見不鮮,而《地心引力》做到的,只是清水一點,畫龍點睛:將「逃生」的主題放在了浩瀚的太空中,瞬間「封閉」,「無外援」,「危險」和「求生」的幾大元素,被史無前例的按比例放大,得以擴充延展到一部電影的長度,而更關鍵的,是成為了一個「新」故事。

幾乎每部好萊塢電影,都被人詬病為「不會說故事」,或者是「故事我都猜得到」,可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經歷過無數電影的敘事體驗而得到證明的最佳情節組織方式之一。《地心引力》有情節嗎?有,你也可以說沒有。編劇所做的,是精確把握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慣用情節節點,一環扣一環完成最標準的高潮營造。

我們常說「起承轉合」,而這麼多年來純熟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也早以能夠為影片劇情安排了重要節點,有序的分配劇本的緣起,發展,挫折,小高潮與大高潮。在這裡,《地心引力》的表現幾乎是赤裸裸的;太空梭爆炸是緣起,配上震撼的太空垃圾3D效果;尋找國際太空站是發展與小高潮,中間穿插人物情感的生離死別;女主角的絕望到重燃生機是挫折,完成心理戲的建構和人物行為邏輯的塑造;最後乘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是最後的大高潮。而正因為故事創意的強大,和極簡主義的處理方式,以致於情節鏈的表現幾近於刻意和直接。編劇所做的,只是把一個創意變成故事,沒有野心,沒有其他。

為什麼要如此精簡劇情?這就是拍攝時阿方索•卡隆所要做出的取捨。敘事是一種壓力,一種逼迫敘事者走向平庸的壓力,一種使得感覺遲鈍,瞬時的力量被消解的威脅。敘事者如果充滿著表達的慾望,那麼他要做的就只能是在合適而平衡的時段內壓抑慾望。拍攝太空是導演多年的夢想,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導演和整個製作團隊的野心:而這份對於「太空電影」的野心,毫無疑問是形式先行的。

電影是「造夢機」。當觀眾戴上3D眼鏡,赫然發現自己如同身處太空人身邊,眼前就是立體而浩瀚的藍色星球,全身上下如同太空人一樣失重,漂浮而眩暈,在蒼茫黑暗的真空中飄浮,封閉而孤立無助,大自然和宇宙毫不掩飾,博大而放縱的美充斥在螢幕前的時候,「造夢機」就成功了。電影製作者們的百年時間和努力,都不過是為了讓觀眾依舊坐在電影院裡。如今,他們拍攝了一部《地心引力》,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景深和出屏,更將觀眾直接拉進了螢幕,拉進了太空,讓觀眾意識到,坐在家中下載或者面對電視看這部電影,將是怎樣的一種毫無意義。

技術能夠取代什麼?其實有的時候,我們聽慣了「技術不能取代一切」這樣的陳詞濫調,卻忘記我們追求情節時內心想要的其實是什麼。我們要的無非是情感的觸動和理性的思索,而這些,任何藝術手段如果做到極致,都能夠做的到。如果我們要的那麼多,我們總會丟失另外的一些東西,而對於《地心引力》來說,宇宙才是靈魂,它不能被丟棄;形式既是內容,除此之外言盡於此。

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什麼?一個女太空人輾轉三個國家的飛行器,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地球的簡單故事,它告訴了我們什麼?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地心引力》什麼也沒有說;而也可以說,《地心引力》說的太多。

我們實在是太過於專注於「中心思想」了,我們對於一件藝術作品千辛萬苦的評論和分析,都只是為了挖掘一個「中心思想」;或者有時候我們意識到了作品的複雜和多元,於是我們專注於「思想性」,專注於挖掘「內涵」。而其實,我們是在電影院,拿起3D眼鏡飛入太空,面對著失重,恐懼和宇宙的蒼茫無垠,本能的睜大眼睛。

「我們對許多以哲理著稱的詩歌做點分折,就常常會發現,其內容不外是講人的道德或者是命運無常之類的老生常談。象白朗寧那些維多利亞詩人們的作品中玄妙的句子,曾經給許多讀者以啟示,但今天看來,不過是原始真理的袖珍版而已。」——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思想是一種必需品,而不應該是炫耀品。當一年之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火遍全球的時候,我靜靜凝視著螢幕,彷彿在凝視李安狡黠的眼神。其實宗教不過是幌子,思想內涵的討論其實只是障眼法,而真正屬於李安的,是那種包容和靜默的東方智慧。「大音希聲」。而可惜,儘管阿方索•卡隆作為一名「白宮門前埋忠骨」的黨的優秀好兒女,將天宮和神舟的威名撒播到全世界,卻依然還差了一點。不,《地心引力》不是什麼都沒說,它說的,有點太多了。

因為當基本情節框架和劇情節奏達到一個完美的地步時,編劇的平庸和毫無才華就盡顯無疑。作為一個好萊塢故事,增加主人公的內心戲和心理掙扎完全是功利的「好評計算」,增強配角人物的性格,使其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商業化的討價還價。之前的《雷神2》,倒是這方面的專家,而《地心引力》的編劇,只能是一種敷衍的力不從心。

編劇為角色的塑造添加的是什麼?是女主角之前曾經痛失愛女,對於生活沒有了信心;為喬治•克魯尼塑造的性格是什麼?是話嘮,煩人,有趣,關鍵時刻值得信賴的大叔形象。這一切都太好萊塢了,太俗套了,以致於最後克魯尼的幻像在激勵女主重新振作的台詞,連他自己說的都有氣無力起來;這段台詞毫無生機,毫無新意,陳詞濫調,令人不忍卒聽,而更加可怕的是,這些無趣的「內涵」添加,充斥了整部電影,實際上,只不過是拉低了整部電影的檔次——它使得《地心引力》這部電影,淪落為一鍋「如何走出親人喪失之痛」,「如何重新振作熱愛生活」的廉價心靈雞湯。

《地心引力》真正應該給我們留下的是什麼,我想語言應該很難描述。靜靜回憶我們在螢幕之前的震驚,膜拜,緊張,激動和熱淚盈眶,我們立足於整個世界的偉大與渺小,我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生命的重擔和舉重若輕,人類在時光大道上的前進,挫折和希望的閃光。這就夠了。這是最偉大的內涵。什麼都不說,我們都心知肚明,點頭稱許。

也許正是被作為一部好萊塢商業電影去拍攝,技術才真正能夠將電影點化成完美的「造夢機」;但是同時,正是好萊塢的俗套和庸俗,幾乎掩蓋了技術和人類的光芒閃耀。我知道這是無奈的必然結果,這是經過妥協之後的平衡;但我還是最後想說,說的再少點吧,《地心引力》,大音希聲,你距離偉大,就差這些聲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