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顧布里克

2013-11-27 22:04:58

誰調換了我的《如父如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得不佩服香港的娛樂精神,放棄了將Like Father , Like Son翻譯成「如父如子」這般順口簡練的台譯,而自主創造出《誰調換了我的父親》這種模仿心靈雞湯文一樣的標題;但不論你如何貶低香港這片「文化沙漠」里少有的新綠,影院中那超過50%的上座率起碼能夠告訴彼此,如果目的是將一種更好的文化與思想傳播給大眾,那麼,起一個俗套的名字並不丟人。
《如父如子》的故事並不新穎,甚至可以說比「誰調換了我的父親」這樣的標題更加老套:兩個家庭,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相互抱錯,直到孩子快上小學的時候才發現,於是,兩家人嘗試著換回自己的親生骨肉。
打家庭溫情牌的故事太多,特別以東方電影為主,而日本電影在貫徹了日本民族的精細創造精神後,將一個一言可概之的簡單故事拍成了康城獲獎影片。
具體情節此處不表,只講影片的幾個關懷。
首先是討論血緣與親情的必然性。一個孩子,你自認為是自己的孩子,撫養了六年,突然有一天告訴你,這其實不是你的親生孩子,同時,你需要和另外一個家庭把孩子換回來,此刻的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由福山雅治飾演的男主角野野宮良多的職業是一名建造師,既是社會的菁英分子,也是思想進步的成功人士,但得知在同一個屋簷不住了六年的兒子野野宮慶多(二宮慶多飾)不是親生之後,同樣理所當然地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中;特別在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齋木琉晴(黃升炫飾)在其養父齋木雄大(中川雅野飾)家庭的薰陶下已經形成了養父同樣的習慣後,更是覺得與自己格格不入。
這便是男權的矛盾所在——自己身邊的孩子不是親生的,而親生的早已成了別人的影子,比如同樣喜歡咬吸管口這樣的不雅舉止。類似的情節更像出自古希臘神話,父與子的問題一直是古代文學創作擅用的題材。
所以有一個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我們該如何定義「親情」?傳統意義上的親情,生物學、社會學意義上的親情,必然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但這樣的定義是否可以反向推理,若沒有血緣就必將不存在親情呢?
男主角野野宮良多在此關節處是掙扎的,他嘗試一種更加激進、也更加有利於自己的行為——試圖將兩個孩子都收為己有,但毫無疑問,如此唐突的冒險遭到了來自對方家庭的強烈不滿;思考再三,狹義的血緣親情暫時性的戰勝了朝夕相處的六年時光。兩家人從聯誼開始,到交換孩子過週末,再到長期居住,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時間。其中戲劇性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野野宮良多並不能收復親生兒子的感情,相反,一直被他瞧不起的齋木雄大卻表現的更像是一個父親,經營著屬於自己的電器行,用大把的時光陪伴著四個孩子度過最快樂的童年。
好在野野宮良多並不是一個極端保守的父親,親生孩子離家出走逃回齋木雄大家,這樣的行動給了他足夠的打擊,特別當齋木雄大和妻子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時說的那句「要不兩個孩子都歸我們」,徹底擊潰了野野宮良多作為一名菁英分子的自尊和信心。他開始反思,決定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和親生孩子相處。
最終,野野宮良多在給親生孩子拍照片時候無意間翻看到了留在相機裡的底片,發現了那個非親生的孩子在自己完全不知曉得情況下給自己拍了好多留存想念的照片,內心最脆弱的部位被打動,時光在這一刻戰勝了狹義的血緣關係,他決定重新面對那個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六年的孩子。
除了探討親情與血緣的關係外,影片還有另一個穿插於主題中的線索,即父親對兒子的要求,或者說,一種期待和盼望。但正是這種看似應當的期待和盼望,險些摧毀一個孩子對父親的敬仰,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摯愛。
野野宮良多是成功人士的代表,因此他希望孩子能夠像自己一樣有所作為,但面對一直練習鋼琴卻少有進步的兒子,他表現出了不耐煩以及強烈的壓迫。這種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成功,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其父親的教誨,他很好的延續了他父親對他的嚴格。正因如此,當他得知這個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之後,說出了那句令人心寒的「可不就是嗎,怪不得呢……」這是一個父親對妻子和對兒子的絕對否認。
而另一個父親齋木雄大本身沒有野野宮良多那樣的成功氣質,但他卻懂得以一個父親的身份陪伴孩子,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快樂,因此他才可以發自肺腑的教導成功人士野野宮良多:對於孩子來說,時間就是一切。這樣的表達也恰到好處的點明了影片的宗旨:孩子不會像大人那樣思考很多,在他們的世界中,和自己相處了六年(六年對於六歲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生)的父親無所謂親生與否,都是自己最摯愛的人。所以,作為父親啊,也應該站在孩子的世界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去審度一下。
野野宮良多反應的很及時,他告訴親生的孩子,自己當年也試圖離家出走,但沒走遠就被自己父親捉了回來;而對那個一起生活了六年的孩子說,自己當初也練習過鋼琴,也沒有能夠繼續下去。
這樣的一種坦白瞬間將父親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也將父親原本高傲的姿態拉低,以一種平和且溫馴的態度和孩子保持一致。
那,兩個孩子究竟該誰屬於誰呢?影片的結尾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交代,相信每一個觀眾都有自己的理解,正如影片宣傳語所言:我有一個爸爸和媽媽,還有一個爹地和媽咪。
 
P.S:
這是我第一部在影院裡觀看的日本電影,時間2013年11月22日晚9點45分,地點香港彌敦道。
看到快結尾處,我還是忍不住流眼淚了。我深知,這是一部中國電影所無法模仿的情愫,我們可以工廠化地製造出山寨型的好萊塢偽大片,但我們複製不了心中早已不存在的感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