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爸媽不在家--Ilo Ilo

爸妈不在家

7.2 / 5,025人    99分鐘

導演: 陳哲藝
編劇: 陳哲藝
演員: 楊雁雁 陳天文 安潔莉芭雅妮 許家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3-12-01 07:07:22

我還是一個孩子


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爸媽不在家》是聽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這部新加坡電影,片名陌生,導演陌生,演員也陌生,無人知曉。

作為陳哲藝的第一部長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馬獎顯然學了坎城傳統,必須提攜下新人。但這並不表示說,《爸媽不在家》就是依靠場外加分,它的實力早在坎城電影節得到了證明。

除了在國際影展上披金斬銀,《爸媽不在家》的最大意義是給新加坡電影注入了信心。早先,邱金海等人的電影也大走文藝片路線,不過影響範圍有限,無以為繼。但此次,《爸媽不在家》進入了大華語電影圈的討論範圍。要知道,長年以來,新加坡只有一些重複消費的喜劇,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販賣新加坡式華語(英語)笑料,不說低俗,很多point實在令人笑不出來,地域特徵太過明顯,也阻礙了它們的有效傳播。因此,《爸媽不在家》便彰顯了它的可貴。對中國觀眾來說,難得看到一部比較紮實沉穩的中產階級家庭題材,甚至,這也是華語電影裡頭異常重要但在當下卻稀缺的題材類型。無怪乎,有人說,《爸媽不在家》讓他們想起了楊德昌,當然,楊德昌的格局恐怕會放得更大,而不僅限於一個家庭,但這種聯想的產生卻是有足夠的事實和理由。

在我看來,《爸媽不在家》出色在導演的老練,沒有新手的生澀。很多年輕導演一到表現自己的切身經歷或者生命體驗,往往會用情過多,不加節制。《爸媽不在家》完全沒有這種濫情,一上來就給了衝突緣由,強調了現實社會的壓力影響,裡外上下,滴水不漏。爸媽無暇照顧(不在家),菲律賓女傭Teresa到來(親情的填補和替代),家樂直接抗拒。即便很多觀眾猜想到,後面必然是家樂和Teresa的關係修復到最終和解,但電影巧妙地拋出了一些懸念,比如Teresa最終會怎樣離開,電影製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擔心那會是以遺憾跟誤會告終。豈不料,結果並非如此。

影片不乏鋒利之處,家樂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難以接受。可以看到,《爸媽不在家》並沒有嘗試讓他的個性發生扭轉,事實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家樂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島嶼,陰差陽錯,被連接在了一起。這世間也並非只有許鞍華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動人之處。所以,看到最後,當家樂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過火但又是孩子思維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愛意時,我們會經受內心的突然撞擊。每到家樂爆發情緒,電影的鏡頭也隨之運動起來,晃動不安,這種不安也能直接傳遞給觀眾,毫無障礙。電影還有一些巧妙的細節,像家樂買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導演的自身經歷,那種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間是不會被記下的。因為,這根本就無法編撰。

實際上, Teresa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親,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樂需要的只是父母和親人的陪伴。爺爺不在後,他就變了個樣子。然後,Teresa出現。所以,在一階段的相處後,尤其是親密的洗澡等事情過後,家樂對Teresa的情感發生了質的改變。

爸媽不在家,但是電影留給家樂父母很多篇幅,他們的精神壓力、對Teresa的看法、第二個孩子的到來等等。顯然,這部片子並沒有淪為渲染主僕情或忘年之交,圍繞Teresa的來與去,它還嘗試讀解出另外的東西。這個時候,《爸媽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新加坡遭受打擊。在媽媽受騙洗腦的段落,觀眾大可察見一個社會的荒誕和迷亂。社會承受的壓力也轉化為家庭所承受的壓力,在這個傳統華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導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離去又預示著原有的關係會得到修復(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之後),所有的親情關係復歸原位。所以,《爸媽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長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教育片,並且不乏社會現實意義。電影裡,關於人與人的心靈溝通,細緻入微,並不會因為孩童視角的存在,導致技巧表現的降格,過於用力。叛逆和早熟給家樂帶來了不大一樣的少年形象,他的不捨,放在台灣、香港或者內地觀眾的眼裡,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畢竟,很少有電影能這麼專注地看待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個家庭的重整,一個社會的細小零碎。所以,作為陳哲藝的長片首作,能有這樣明晰的想法、過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鳳凰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