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3-12-02 22:31:57

一個人的荒島


西方文學中有所謂的「荒島文學」,通指那些將個體置於與世隔絕的荒島,使其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文學創作。遠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便可以窺得其敘事特點,及至18世紀的《魯濱遜漂流記》更讓荒島求生的故事框架趨向成熟。善於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創作營養的電影,充分挖掘了荒島故事的可視性,並拓展了其現代社會語境下的表意空間,2000年湯姆·漢克斯的《荒島餘生》便是受到了《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如果將「荒島」這一空間拓展開來,那麼更多的關於特殊空間、孤獨主題、極限漂泊等創作都可以置放到「荒島」的主題下。從這一角度而言,阿方索·卡隆導演的影片《地心引力》也等同於發生在太空空間中的《荒島餘生》,同樣是一個人的荒島故事,同樣是孤獨的漂泊,充滿未知的回歸。相對於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將其視為神作,其實本片從科技層面有諸多瑕疵,故而還是將其作為驚險片的範疇來探討其漂流、孤獨與拯救的價值和意義。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中向地球的回歸,猶如古希臘英雄回伊塔刻的旅程,其中有著無數的意外和感動,當然我並不準備以宗教、神蹟來評判。
 
與《異形》這類太空科幻驚悚影片不同,《地心引力》並不通過幽暗禁閉的空間製造驚悚效果,而是配合大景別凸顯宇宙空間的浩瀚空曠、無邊無際,在無限的空間與渺小的個體之間所形成的巨大對比中,個體的孤獨、恐懼被放大。鏡頭一次次緩緩拉開,將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女主角拋向空曠,特寫鏡頭細緻呈現了人物面部的恐慌,聲效的加入又使恐慌感倍數放大。這種天空間與小個體的對比表現方式與《荒島餘生》如出一轍,海洋擁有同宇宙一般的空間感,同樣充滿了未知,風浪、礁石如同衛星碎片、天體隕石。桑德拉·布洛克有如荒島上湯姆·漢克斯,被置於無可希望的空曠蠻荒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天地自然的莫測偉力衝撞著脆弱的身體,個體陷入生存困境,被自然力量無情地搖晃,生命如失重般,沒有落腳之處。
 
極限漫遊的過程中,孤獨是陰險的殺手。荒島故事常常在「孤獨」上大做文章,以此建構身體與靈魂之間的對話。人在孤獨中容易幻滅,原本生的希望被孤獨和空曠所打碎。面對孤獨,電影中常常會出現孤獨的紓解者,在《荒島餘生》中是一隻被描摹的無言的排球,在《地心引力》中則是話癆帥哥喬治·克魯尼。紓解者作為敘事結構中的符號,旨在令人相信生命比死亡更值得堅信,生(生命)如此的神秘靜謐,富有魅力。桑德拉•布洛克返回太空站後身體蜷縮,失重狀態下懸浮畫面的構成如同母體子宮,影片以形而上的方式表達如此安靜,且令人心生崇敬的生命原初狀態。身處孤獨中,感應交流甚至不需要語言,荒島上的排球陪伴漢克斯四年,直至在汪洋中漸行漸遠,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中則用狗的嚎叫感知生命,與地球母體心靈觸碰。
 
一個人的荒島,無處逃身,尤其是中年人。兩部影片中的主角都是心有掛念的中年人群,常言道四十不惑,不惑的中年人更容易遇到身份認知的危機,家庭、親情、社會等等諸種的負重,使他們對生活、生命的想法和實踐更具有複雜的意味。喪女的母親原本就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多少憧憬和希望,荒島上的男人對女友乃至生命本就喪失希望。對中年人而言,理性與感性哪個都不更佔據優勢。湯姆·漢克斯說的明白,一切都沒有希望,甚至連死亡都無能為力時,活著或許成為最容易成功的一件事情。求生並不一定勃發而成為主動的激情,至少桑德拉·布洛克並沒有顯示這般激情,但個體潛意識裡仍然積蓄著生的力量,與喬治·克魯尼的夢中相會袒露了生命力量的根深蒂固。
 
由困惑開始,經歷極限漫遊,直至回歸,乃是一種成熟的編劇結構。這一過程對電影而言是起承轉合,對置身其中的個體而言卻意味著時間的長度,人只有在時間中才有可能找尋生命的答案。喬治·克魯尼提醒我們注意尋找生命的過程是90分鐘,湯姆·漢克斯是四年光景。四年後,《荒島餘生》里現代社會所營造的時間概念下個體的異化與回歸問題仍然像個無助的男人那般立在十字路口沒有答案。90分鐘後,延展至外太空的人類,其生命意識的尋回在偉岸的女性形象面前則充滿了希望。危機四伏是此岸的荒島,「恆河的日出」指向荒島的彼岸,一個人的極限漫遊縱橫其間,詮釋著生命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