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65,979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3-12-03 00:02:52

《地心引力》地位有些尷尬


《地心引力》這部電影成了新的一部絕交電影。所謂絕交電影,就是朋友或者情侶看完一部電影,得出截然相反的觀感,進而吵得不可開交,乾脆分手絕交。這幾年比較著名的絕交電影包括《一代宗師》《西遊降魔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實跟這幾部影片相比,《地心引力》倒也沒把輿論弄得那麼分裂,基本上大家看完之後的觀感都是還行、不錯,但如果有人把這部影片上升到「神作」的高度,就又會讓人覺得夠不上。

這部電影最大的短板就在於,情節未免太過簡單了,簡單到了離奇的地步,喬治克魯尼扮演的角色簡直就是上帝,不但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而且連恐懼都沒有,使得如此從容不迫,要知道那些久經考驗的革命烈士們死前還要寫幾句詩喊幾句口號壯膽呢。這也罷了,死後還會託夢,愣把布洛克從自殺的絕望中拯救出來,這情節放在以科學為背景的電影裡不科學啊。

有人把這種情節設置叫做「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應該是形式上極簡,但思想層面上很豐富的吧,你把什麼都削減了,那就不是極簡主義而是簡陋主義了。我想如果沒有思想層面的支撐,單靠技術層面只能淪落為炫技派。鋼琴家李斯特是著名的炫技派,但現在看來這顯然不是什麼褒義詞,最終,李斯特只是一個鋼琴家,而被他賞識和發掘的蕭邦,卻成為了成就遠高於他的音樂家。而我們國家的那些鋼琴天才們,如郎朗、李雲迪,基本上也向著炫技派的目標一路狂奔,即使他們能夠熟練地演奏「拉3」,他們也不會成為拉斯馬尼諾夫。

這部影片受到了卡神的力捧,這也正常,卡神基本上就是當今影壇炫技派的泰山北鬥。他的《阿凡達》其實也沒啥內容,但不一樣的是,他開創了一種電影的新領域,如果把《地心引力》放在《阿凡達》那個時候上映,它就是神作了。說來也巧,我第一次在IMAX螢幕上看的3D電影,和《地心引力》還真有些關聯,然而那絕對是難以複製的神作,那是部紀錄片,叫《國際太空站》,不用我說了,這部影片的牛逼之處不在於IMAX,不在於3D,而在於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

藝術這種東西要想成功,要不就拼內容,要不就拼形式。而這正是《地心引力》的尷尬處境了,論思想境界,你做不到《太空漫遊》或是《索拉里斯》那樣高深莫測,論技術先進,你又生不逢時沒有成為開創者……明年的奧斯卡,技術獎項是沒跑了,最佳女主角也有一拼,至於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樣的獎項,提名就算是肯定了。

要說這片子看到最後也不能說是全無內涵,從布洛克在太空艙中蜷縮的身體,到最後站在水邊挺立的身體,這也是預示著人類走出搖籃的讚美詩吧。當然也有人把這理解成快回地球吧,太空是很危險的。作家劉慈欣在談到環保的時候表示不屑,他認為,從科幻的眼光回望地球,對宇宙而言那不過是塵埃,對人類而言那不過是搖籃,人長大了,就應該離開搖籃,去冒險,去探索未知的領域,而如今人們把重心轉向環保,把大量的資金投向環保,則意味著打算在搖籃里苟延殘喘,混吃等死,有人說我們這是在等機會的降臨,但如果你不去探索,又怎麼會抓住機會呢?是守在太空艙里等著氧氣耗盡絕望地死去,還是盡全力離開已經破損的太空艙,去搏一線生機,你要是把這樣的問題拋給哥倫布,他能抽你一個耳光。想到這一層,布洛克站起身的那個鏡頭,還是意味深長的啊。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