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看见台湾/BeyondBeauty-TaiwanfromAbove

7.9 / 704人    93分鐘

導演: 齊柏林
編劇: 崔企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扣扣

2013-12-03 03:14:54

看見的反義是假裝看不見


剛坐在影院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就走神了。周圍的觀眾都是台灣人,而作為一個陸生,我會不自覺地去揣測台灣人的觀影感受。來台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印象中覺得台灣人丈量距離的標準較之大陸人是偏小的,我在觀光旅途中問路的時候,經常發現在地人說很遙遠的地方其實走走就到了,所以在影片開始的9分鐘以宏大的航拍視角來俯視福爾摩沙的山湖海石時後,我實在不清楚他們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會有多大。
正迷惑時,吳念真的國語伴隨著亮起的螢幕,讓一切都恰到好處起來——「請不要訝異,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台灣!如果你沒有看過,只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不過,看完之後我想說,你能看見多少,不在於你位置的高低看不看得見,而在於你選擇睜開眼睛看見還是閉上眼睛假裝看不見。

齊柏林不是因為空拍的高度而看見了不一樣的台灣,縱觀影片可以得知,齊柏林沒有站的很高,影片中直升機基本上飛得很低,還能經常看到入鏡的人們向鏡頭揮手的場景。高度影響視野,雲霄之上我們能俯視整片的翠綠和碧藍,但唯有像鳥兒一樣緩慢地划過低空,才能更加看清這片真實的土地。這樣恰好的高度,也不是因為齊柏林聰明能選到好角度,只是因為他在很長的時間內看過各樣的高度,並且勇敢地選擇繼續看下去,而不是閉上眼睛或別過頭去假裝看不見。
如果用影像記錄當下,那麼我們只能看到現象本身,但如果從過去一直記錄到今日,我們就能看到現象背後的原因。齊柏林空拍生涯長達20年,他用《看見台灣》告訴我們他對這片土地的愛與思考。他從愈來愈頻繁的颱風災害說起,尋找災難背後的原因,於是我們看到因為經濟利益的關係,闊葉林等深根植物被「有效率地剷除」,讓位給可以換成大把鈔票的檳榔、高麗菜和茶葉等淺根的經濟作物。看到淺根植物過多導致的水土流失讓水庫淤塞,從而淡水資源不夠,人們開始大量開採地下水,過度抽取又導致台灣逐漸淪陷,引發海水倒灌、突堤效應,最後海岸退縮,消波塊取代天然海礁,築起了人造港灣。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最後造就了一個巨大的諷刺——海是孕育海島國家的生命之源,但現在的人們居然築起了鋼筋水泥阻斷了海,自己切斷了生命的臍帶。
那,下一代怎麼辦呢。
從過去看到現在的齊柏林,自然地會預想未來。我們這一代在與海爭地、與山爭地、製造大量垃圾,可往遠處看的話,我們的下一代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不是大家看不見,而是很多人都假裝看不見而已。就像片中提及的垃圾問題,有一句旁白是:「每年有740萬噸垃圾產生,垃圾處理廠大多設在沒人注意或抗議的海邊,彷彿看不見,垃圾問題就不存在。」
來台兩個多月裡,我所觀察到的是反核議題一直都很熱,就連觀光的商業街的角落裡都會有「台灣不能成為下一個福島」的貼紙。甚至還有一些反風能的抗議活動,但論到海邊的違規填埋垃圾現象,還沒有聽到反對的聲音。的確,可能許多人不清楚垃圾的處理問題,但是嚴格將來,如果處理廠靠近居民區大家肯定會起來抗議,當處理廠在遙遠的看不見的海邊時,大家就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了。是沒有人看見嗎,不是,有很多人都可以看見,但他們選擇假裝看不見。
很多時候,一個人看見了,但他看到周圍人都是閉著眼睛且怡然自若的樣子,於是,他也閉上眼睛假裝看不見了。齊柏林就是那個一直睜著眼睛在看的人,他看了幾十年,傾盡家財買了大喇叭,努力叫周圍人也看一看。
當我坐在人群中時,偶爾看看其他觀影人的表情,可是我無法得知他們內心的波瀾。影片看到後面洪箱和賴青松努力嘗試生態耕作的時候,我又開始走神了。是的,我在想我的祖國。
想了幾下影片就結束了,我留下來看字幕,最後轉身的時候發現有好多人還坐在那裡,默然不語。
這部片要是大陸也能上映就好了。

看見的反義永遠不是看不見,而是假裝看不見。因為只有假裝看不見的人才會一直看不見,這就像周濂說的「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
我看見了台灣,我願意也更希望看見中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