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70,554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wpg

2013-12-03 08:28:22

Gravity觀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晚上看IMAX歸來。
視覺效果和音響十分的好。
電影的情節一般,沒過一半幾乎都可以猜出最後的結果。或者更進一步地說,看過海報之後我期望看到的就是一部情節和《阿波羅13》近似的電影了。然後導演沒讓我失望。



=====以下略有劇透==== spoiler alert =====

特效方面,個人覺得最好的鏡頭之一是,當Ryan(女太空人)被撞飛,在太空中不斷旋轉,在驚慌失措狀態邊緣的時候,鏡頭先是外部特寫,然後逐漸地「推進」,視角轉換成了太空人的視角,然後各種聲音伴隨著空氣一下子湧了進來。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了在太空中無助翻滾的可怕。覺得這一塊處理得相當好。


我覺得這部片子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片。「科」做到了,「幻」不夠。很多太空相關的電影難免有些科學上的漏洞或者不正確的地方,這一部算比較少的了。劇情上沒有出現什麼超越當代技術水平的東西,所以「幻」不夠。這應該接近是 紀錄片型故事片。。 從影院出來的時候就聽到兩種議論,有的人大概是衝著看視覺效果來的,和我自己一樣覺得沒有看夠;有的人大概是期望看到一些新奇的「幻想」的東西,所以十分失望。

這部電影的意義大概在於,把公眾的視野又一次帶到了太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外,在遠離人群的天空上,在生物圈邊緣上,有那麼一個寧靜、寒冷、安全而又危險的地方。比起整個宇宙,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生命是多麼的寶貴而脆弱。在地球上安穩地生活著,並不會去想什麼大問題;而這離開了這種安穩面臨著危險的時候,才會觸發生命意義的思考。

仔細想想,人類還在搖籃中呢。當我們試圖起身離開搖籃跨出的時候,發現外面危機四伏。Arthur C. Clarke(阿瑟 克拉克)的一本小說叫《童年的終結》,不過我們現在甚至還沒進入童年。很多科幻小說/電視/電影的作者/導演們太過樂觀了。
克拉克想像我們2010年就探索木星了,2061就發現外星生命了,這也太快了點。StarTrek覺得我們在2063年就發明了Warp Drive然後就有外星人來造訪,2161年就組建星際聯邦,再過幾百年就消滅貧困,沒有戰爭,連貨幣都不用了,說起來真是快過頭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還只到過了月球,探索宇宙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阿波羅計劃被砍經費之後,太空事業也隨之漸漸淡出公眾視野了。重新向新一代公眾介紹太空,播撒科學的種子,也是這漫長征程的開始幾步吧。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一項事業。再過個五百年,一千年,世界真的會有大變化的。


我們應該向近五十年來在太空事業中逝去的探索者們致敬。

======
(以下是流水帳吐槽部份)

1. 這些年越來越覺得科普事業任重道遠。不久前還有人跟我說什麼美國登月是假的,永動機被發明了云云,我十分地無語。

2. 俄羅斯太空衣的袖標上寫著「42」,不過旁邊的俄文是什麼我看不懂。

3. 俄羅斯沒有炸自己的衛星吧,是和美國的衛星撞了一次。我當時想到的是本國的雷射反衛星實驗。。

4. 雖然我覺得科幻小說樂觀過頭了,但是如果哪天突然有什麼科技重大突破了或者有外星人跑來交朋友了,我不會排斥的。還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些什麼。 順便說一句國內很熱門的《三體》,描繪的未來太過黑暗了。人與人,種族與種族真的就只能鬥個你死我活麼。。

5. 《2001太空漫遊》是少有的(好像)沒人吐槽科學漏洞的東西,因為當時太空事業剛剛起步吧。。

6. 為了劇情/視覺效果,把太空人的緊張誇大了吧。Don't Panic! 應該是冷靜應對各種問題的。不過那就是紀錄片方向了嗎。。

7. 對於感興趣看更多類似東西的同學,推薦如下:
    紀錄片型: 《哈伯望遠鏡》 多年前在上海科技館看過的3d紀錄片
        紀錄+故事片型: 《阿波羅13》
        經典回顧四十多年前的當時的幻想: 《2001太空漫遊》 這個片子我還是建議直接讀同名小說吧,至少前18分鐘不會睡著。。
        樂觀展望未來型: 各種太空科幻片 :D StarTrek的話是第八部電影,First Contact.

8. 不知道會不會有愛好者根據這個做個orbiter的任務嗯。。。 (哦,Orbiter是一個免費的太空飛行模擬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