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看见台湾/BeyondBeauty-TaiwanfromAbove

7.9 / 704人    93分鐘

導演: 齊柏林
編劇: 崔企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顆蔥泡

2013-12-05 09:45:00

如果你沒看過這樣的台灣,那是因為你站的不夠高


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往往第一幕場景,第一句台詞,就能把你打動,震懾你心。

當吳念真用他那不夠標準的國語唸出「沒錯,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台灣,如果你沒見過這樣的台灣,那是因為你站的不夠高」時,還沉靜在齊柏林俯視鏡頭下台灣美景的我,瞬間被抓住了注意力。

我們說,怎樣才算是一部好的紀錄片,優美的鏡頭?感人的旁白?絢爛的色調?充實的內容?還是真實的生活?

當鏡頭掃過覆蓋著皚皚白雪的中央山脈,碧波萬頃的嘉明湖,形狀精巧的貓鼻頭,夢幻精緻的墾丁南灣的時候,我以為它是一部宣傳台灣的風景片。

當鏡頭切換,俯拍的視角掠過被收割機切割得整齊完美的稻田,隨風浮動閃著陽光的麥浪和那一群群落入水面宛如櫻花瓣似的白色鴨群的時候,我以為,它是另一部翻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鏡頭美到令人嚮往,這的確印證了片頭的那句話——如果你沒見過這樣的台灣,那是因為你站的不夠高。憑良心講,這樣的俯瞰角度,的確能將台灣的美一覽無餘,但是連續一個半鐘頭都看這樣的美景,我想我也會疲勞的想睡著吧。

可是很快,我就不想睡了。

如果說這部片子的五星當中,一星給齊柏林的勇氣和耐力,一顆給他的鏡頭,那麼另外三顆分別要給吳念真的旁白,何國傑的配樂,還有到現在為止不知出自誰之手的台詞。

跨山公路帶來了便利,殊不知,人們自以為聰明的在山與山之間劃上的最短距離,已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山的紋理遭到了不可補救的傷痕,當大山受傷的時候,你們聽不到它們的抱怨,但災難,的的確確已經開始了。有多少人嚮往著去到阿里山看日出,坐著小火車,懷揣文藝青年的夢,去尋找日出那一刻的心靈震撼,殊不知,他們的腳下,早已是險像叢生的塌方和裸露出大片岩體的碎石。

人們總是因為不知道,所以不害怕。

台灣的天然海岸線,彎曲挫折,卻被人為地切割成線條齊整的海灣,伸出的碼頭,水泥的屏障,改變了海水翻滾的節奏,海岸線受到侵蝕,不斷後退,卻又使人不得不搬來三棱形的鋼筋水泥塊防護海岸。一個四面環海的,靠著大海的關係才能和外界交流互通的美麗島嶼,就這樣,在自己和大海之間隔起了一道屏障,真是一種嘲諷。我曾在花蓮脫下鞋子踩著這些交錯的水泥塊下到海邊感受漲潮時翻騰的海浪,那時還不知道這些是什麼,如今覺得好惋惜。台灣百分之五十五的海岸邊都堆積著這些鋼筋水泥,台灣的下一代缺失了多少和大海親近的機會。

台灣的山脈森林密佈,就好像是翠綠的表皮,一層不染的鋪設在岩石層面上。然而,這些經過千百年才長成的三天大木,自然比不上高收益的檳榔樹,於是,人們「有效率」得剷除了它們。取而代之的不僅僅是前者,還有收益頗高的高山茶,以及本著「高一寸就甜一分」的高麗白菜。這些淺根的植被代替森林佔據了山頭,原本像一塊綠毯的山脈表層,經過外力的沖刷,逐漸殘敗不堪。而沖刷下來的泥土石塊,阻塞了水庫,堵住了溪流,河道乾涸了,生命之源,枯竭了。

我曾在太魯閣的牌樓前向下望,白色裸露的岩石和淺灘,中間一絲細流娟娟流過,那兩邊的石塊白的驚悚可怕,覺得這景色實在讓人的心情千瘡百孔。然而,人們對於森林的攫取還遠遠沒有完。台灣向外出口水泥,製作水泥需要的泥土,硝石,全在森林裡挖。就這樣,人們把寶貴的森林轉化為一包一包的水泥賣出去,給子孫留下了殘破不堪的山川。

海邊的養殖場,每天需要大量的用水,於是,長短不一的白色水管越過地面阻隔,默契得抽取大量的地下水。地面下陷,海水上泛,祖先們曾經選取的風水寶地變成了淺灘汪洋,曾經以為保險的土葬變成了海葬。

還遠遠不止這一些,我一直以為金瓜石的陰陽海很美,卻不知在我生活的地方——桃園——的海岸邊,就有著陰陽交割的局面。只是,那是黑紅的污水和還沒有收到污染的海水所形成的獨特「景色」。被污染的河流橫跨著城區,一路奔向大海。那些曾經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建設的工廠,如今還是源源不斷得向外排放著污穢,淨化的腳步,遠遠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原先已經發紅的河水如今又沾上了黑色的油污,鮮紅的血液般,那是河的哭泣。

也不是沒有人做出過努力,那些本著自然地法則耕種的實踐者,放棄利潤和收益,實在應該叫人敬佩的。只是他們的力量還是太為薄弱,就像是一杯水澆不滅一車燃著的柴。他們中的一個說得好啊,「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我們想要的太多了」。人總是慾望的動物,但是,我曾聽過的一個講座,蘭嶼的Hugu老人曾經說過,真正的原住民,和難民、殖民者、移民不同,他們和生養自身的土地,已經深深構成了關聯,他們捨不得,讓土地受到傷害。

齊柏林的鏡頭俯瞰了全片,那些美麗的,溫柔的鏡頭,彩虹下的瀑布、碧綠透亮的湖水,都在鏡頭下優雅地呈現,陡峭壯麗的清水斷崖,在他的視角里,色調鮮明靚麗,我承認,這樣的台灣,我從未看到過。

而那些破敗的,難堪的,甚至讓人悲哀和絕望的畫面,齊柏林一樣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他的鏡頭之下。我也從沒看過這樣的台灣,在台灣的這半年,它給我的印象,一直是美麗的,柔和的,也正因為它的美好,所以時時刻刻牽扯著對岸我們的心。正因為站的不夠高,所以我們看的不夠遠,所以看不到如此令人心痛和惋惜的畫面,所以才會被眼前的樂觀和收益所蒙蔽。

其實何止台灣,那些破敗的山川,倒退的海岸,被污染的河流,哪一樣不是大陸的真實寫照?齊柏林的鏡頭敲響的不僅僅是台灣的警鐘,我們,也早該警醒。





——每個人,都沒有權利奪取這個世界上,這個自然界的美麗與豐饒。因為我們始終只是過客,而我們的子子孫孫,也要生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