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我不是拉登(港)/原教旨主义者

6.8 / 14,586人    130分鐘

導演: 米拉奈兒
編劇: Ami Boghani Mohsin Hamid
演員: 里茲阿邁德 凱特哈德森 李佛薛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3-12-10 01:05:01

美國與穆斯林的服喪期


單純從結構上說,這部《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很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兩個男人絮絮叨叨地聊天,然後故事不停地閃回到他們聊到的場景。但相比於那部充滿神蹟和炫目特效《少年派》,這部作品浸滿悲傷。
十幾年後,911事件已經從一次令人震驚恐怖災難,成為了電影界的絕好素材:足夠極端的衝突,可信的現實背景,宗教、人性、多元化的美國精神與反恐中的排外現實……但大多數911題材的影片都有著小心翼翼的姿勢。他們歌頌英雄、鞭撻敵人、營造悲情、展現希望,沒有人願意冒著政治不正確的風險嘗試另類的視角。
但《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做了一次稍顯大膽的選擇。電影中的主角既不是彰顯英雄主義的美國救援者和軍隊,也不是美國受害者,甚至不是恐怖份子。而是生活在美國的普通穆斯林。911之後,這些人的生活被徹底顛覆。
他們是公共話語中的失蹤者。媒體喜歡身份鮮明的人群,英雄或者恐怖份子頭目。但是現實遠非這樣非黑即白,那些原本安寧生活於美國的普通穆斯林突然間變得可疑起來。他們的膚色、信仰、大鬍子、頭巾和罩袍似乎就已經洩漏了他們的「原罪」。
影片的主角昌蓋茲就是其中一員。這個巴基斯坦的教授穿著民族服裝,留著鬍子,眼神平和、舉止優雅地坐在美國記者鮑比面前。鮑比的真實身份是CIA特工,借採訪之名,想從昌蓋茲口中問出情報。但昌蓋茲卻向他訴說了自己的經歷。
他作為一個美國夢的追逐者去往紐約,家道中落的他有著巨大的野心。際遇沒有虧待他,畢業後如願進入知名金融公司,很快晉陞。就在他成為公司合夥人的當口,911發生了。一切都變了。因為他的血統,在機場被脫光碟查,在地鐵口被莫名扣留,他本為緩解思鄉病而蓄起的鬍子嚇壞了原本親近的同事。他的生活在充滿敵意的氛圍中迅速瓦解,原本包容、多元的紐約突然變得保守而敵對。如同作家勞倫斯-布洛克所寫的那樣,「大蘋果」變成了「小城」。他決定返回故鄉做一名大學老師。周旋於恐怖份子、熱血青年之間,平衡仇恨和理性……
影片設定了圍繞在昌蓋茲身邊的三個主要人物。他的老闆吉姆,一個前911時代的標準美國夢的代表,出身底層,靠自己奮鬥取得成功,他是昌蓋茲原本的榜樣。另一個是他在美國的女友艾瑞卡,她是昌蓋茲美國夢的一個變體,一個與異鄉紐約更加親近的中介。最後一個是與昌蓋茲聊天的美國特工鮑比,他是昌蓋茲美國夢的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碎裂的全過程。這三個人形成了一個拱狀結構,折射著昌蓋茲911前後內心夢想的升騰與破滅。
電影中,有一句驚世駭俗的台詞,昌蓋茲對鮑比複述最初看到911新聞的瞬間,「在良心佔據上風之前,你難道沒有一點喜悅嗎?用這種方式讓驕傲者低下了頭。」他明白,恐怖襲擊是不可原諒的,但他確實說出了長期以來被掩埋在政治正確說教下的某些人的本能反應。如果說,其他大多數911題材的影片都在描寫外部,事件的原因,後果,影響,那麼這部電影就是在描寫一個巨大的恐怖事件在每一個普通人內心留下的深刻的痕跡。複雜的人性是一把鋒利的刻刀,把一個人漸漸雕刻成另外的樣子。《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從一個側面寫出了仇恨滋生、蔓延的全過程,當然,最終也體現了和解,但和解也是以某種程度的互相傷害為代價的。
當然,導演仍然讓電影在結尾回歸了主流,CIA查明昌蓋茲一直拒絕與恐怖份子合作,他在大學裡從未渲染過仇恨,而是企圖讓人們明白和解的重要。但最終他的助教仍然在混戰中死於誤傷。這就是現實的隱喻,傷害是註定的。
電影中,昌蓋茲的女友與他分手時說,自己還無法忘記去世的前男友,「我的服喪期還沒結束。」在那樣的背景下,一個美國人對一個穆斯林說出這樣的話,不如說隱喻著美國與穆斯林的服喪尚未結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