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末日之戰--World War Z

僵尸世界大战/地球末日战(港)/末日之战(台)

7 / 719,776人    116分鐘 | 123分鐘 (Unrated Edition)

導演: 馬克佛斯特
編劇: 麥克斯布魯克斯 馬修‧邁克爾‧卡納漢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瑞克威斯特 馬修福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命貓@victor-eyes

2013-12-18 23:48:45

Let's 聊聊喪屍片[貓]



  殭屍片愛好者一定是cult片愛好者,他們或許不太鍾意目前越做越大的流行殭屍片,更喜歡原汁原味的低成本B級片場景、造型及畫質,以致於連史上最糟糕導演艾德·伍德的《外太空計劃9》(1958年)也能受到一部份惡趣味者追捧,但一如吸血鬼愛好者會追看一切美貌吸血鬼,他們也不排斥吃著爆米花或者抱著自家貓咪看完《殭屍世界大戰》這類熱熱鬧鬧的殭屍大片。他們甚至會送給殭屍「喪屍」這樣萌萌的名字。
  說起B級片,還得從恐怖片大師喬治·A·羅梅羅的殭屍片說起。雖然在他之前已有殭屍片這一題材,但他的《活死人之夜》(1968年)卻被公認為殭屍這一類型片的定型之作,他1978年的《活死人黎明》則是不少殭屍粉心中的經典,後者出現一個解釋殭屍出現的邏輯:罪人太多,地獄太滿,於是死人被送回人間。西洋殭屍跟亞洲尤其是香港的殭屍片傳統是兩個不相幹的體系,後者自有一套佛道仙妖倫理,而西洋殭屍往往跟基督教有一定的捆綁關係,世界末日,神職人員,上帝,救贖,這些元素在很多殭屍片中經常出現。
  殭屍出現,數量漸增,城市大面積破壞,剩下的幾名倖存者,被殭屍圍困,最終逃離殭屍,最好有幾名倖存者被咬成殭屍,然後讓其他人做做射殺抉擇:這幾乎是大量殭屍片相對固定的模式。但即使遵循這一模式,殭屍片依然有各種有趣的發展。比如1978年版《活死人黎明》中的殭屍行動緩慢,化妝及血漿、人肉效果都有B級片的誇張生硬感,涉及逃生情節的倖存者人數也僅有四名而已。同樣是困在商場裡面賴活然後突圍,2004年扎克·施奈德的翻拍版《活死人黎明》卻展現出當代殭屍片的某些趨勢:場景要精緻有看頭,涉及人物要多且形象飽滿,殭屍要多且行動速度加快,能跑能跳,血漿要逼真……最好還講點道理,告訴人們團結一致,學會彼此信任,互相幫助。所以新一代影迷更喜歡翻拍版毫不令人吃驚。
  但這一傳統模式,到不同導演手裡,一樣能拍出不同效果。誰說殭屍片就不能更嚴肅呢?丹尼鮑爾執導的《驚變28天》(2002年),證明殭屍片也可以拍成討論人性的文藝片,甚至變成一路歷險、成長的公路片。從動物保護極端青年攻擊科研青年、解救實驗室大猩猩開始,鮑爾對人性的討論一刻不停,自救還是救人,要愛心還是要活著,殭屍片的外殼下一如既往地閃著鮑爾在《猜火車》、《淺墳》、《海灘》中顯露的陰冷殘酷之寒光,這一核心,因一幫兵哥哥「拯救」一男兩女並將其關入城堡躲避殭屍而達到高潮,劇情順理成章地落入他慣常玩弄的那種封閉空間或場景內各人因利益而自相殘殺的精彩段落——某種角度看,充滿私慾的人其實比單純的殭屍更可怕。而弗朗西斯·勞倫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我是傳奇》(2007年)則是幾乎由威爾·史密斯一人撐起的好片,紐約已成殭屍控制的荒野空城,連獅子都要上街捕鹿,只剩一名有免疫抗體的軍醫獨自研發治癒殭屍的辦法,連他唯一作伴的大狗也被殭屍毀滅,正當他陷入絕境,一對突然出現的倖存母女引發他領悟上帝之音的契機,原來神早有安排,他就是拯救世界的傳奇。此片把一個人面對未知又可怕之危險的那種恐懼狀態拍攝得極其逼真,似乎觀眾也和威爾一起進入黑暗密室,等待殭屍撲來……這種處理與恐怖經典《沉默的羔羊》頗類似。
  正如《我是傳奇》裡的思路,殭屍片也漸漸開始考慮如何解決問題,迎來人類生機。這也跟全球化視角有很大關係,1960、1970年代,人們很難想像一個小地方出現的殭屍怎樣引發全世界的毀滅,而最近上映的《殭屍世界大戰》(2013年),則把這種視角發揮到極致,布萊德皮特飾演的主角,從費城到太平洋、韓國、耶路撒冷、威爾斯……一路追查殭屍源頭並尋找解決之道,雖然最終問題依然沒完全解決,人們只是學會了如何拖延時間防禦殭屍攻擊。此處拯救世界的主角,不夠酷,也不夠傳奇,他身邊出現的「戰友」,也都速度倒下,同時無所不在的殭屍也比以往更為兇猛,數量大到史無前例,人類的渺小,展露無遺。
  但誰說解決殭屍問題就一定要苦大仇深呢?《殭屍西恩》(2004年)因其另闢蹊徑而成為低成本經典。即使非殭屍片迷,也樂意觀賞這部講述一幫其貌不揚的小夥伴們如何突出重圍,並迎來與喪屍們和平共處之歡樂時光的電影,誰都會記得呆頭呆腦的西恩從殭屍身邊頻頻走過卻渾然不覺的冷幽默效果,記得西恩媽媽酷似殭屍的臉,記得西恩每天與早已變成殭屍的老哥們打遊戲的溫馨感人的結尾,也會記得他們合著Queen的音樂節奏打殭屍的滑稽畫面——誰又會反對此片用Queen樂隊激情四射、讚美友愛的歌聲做片尾曲呢!殭屍片,也可以是喜劇片。類似的,看到《殭屍之地》(2009年)的開頭,宅男主角傑西·艾森伯格強調逃避殭屍四法則以「強心」為首——跑不動的胖子死得最快,你就立刻知道這是部惡趣味青春喜劇了。
  與亦正亦邪、主角光環的吸血鬼不同,殭屍片裡的殭屍,大多是絕對的邪惡怪物,不殺死他,就被他殺死,沒有妥協餘地。但是《溫暖的屍體》(2013年)告訴我們,打殭屍的另一種辦法,是跟他相愛。此片明顯跟風《暮光之城》系列,卻在評論界贏得更佳口碑。有當紅小生尼古拉斯·霍爾特做男主角,漂亮的喪屍哥哥甚至可以教我們如何追姑娘,追健康的活人姑娘,他的這段愛情甚至能感染喪屍人群,讓所有喪屍片倖存者頭疼不已的喪屍們,居然能完成基督徒式的悔改,擁有嶄新的生命。不過這個路子或許只此一家,難以複製,不太會成為後世殭屍片的主流。
  2013年秋季檔新劇上映,已播放數季的《行屍走肉》依然上馬,即便它或許只是無聊的打殭屍遊戲,依然不缺收視率。沒辦法,我們就是這麼愛喪屍!
  

-----------------------------------------------------------------------------------------------
此文登載於《週末畫報》ipad版10月某期。題目是現在胡謅的,窮咪麼得ipad,不曉得最終題目是啥,終稿何樣。

特別感謝BY先森、Neo先森、橘子妹子、楊Loli正太、還有萬友們對此文的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