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逃殺--Battle Royale 3D

7.5 / 195,300人    114分鐘 | South Korea:120分鐘 | 12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深作欣二
演員: 北野武 藤原龍也 安藤政信 柴崎幸 栗山千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苦茶

2013-12-22 20:27:39

文明與野蠻 ——觀《大逃殺》有感


日本影片《大逃殺》,是改編自小說《聖戰》,講述的是日本因為經濟沉迷,國勢衰頹,為了振奮民族精神,便通過了BR法案,即通稱的聖戰法案。這項法案通過中學生相互殘殺來刺激不思進取的社會。十多年前觀此篇,只是覺得血腥和暴力,今日重觀此篇,只覺心中寒冷,猶如墮入冰窟。

中國古代有所謂的造蠱之法,與此非常接近,如《隋書•地理志》謂:「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 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行以殺人,因食人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

此即是將毒蟲置於密閉容器中,讓其自相殘殺,最後一蟲能將其他毒蟲吃掉,此蟲即為蠱。由此可見,日本這部聖戰法案,即是襲取了中國古代治蠱的方法,只是將其移用於人類社會而已。不過,這部聖戰真是僅僅轉述了中國的故事嗎?

英國小說作家戈爾丁五十年代就曾出版過《蠅王》,同樣描述了一群飛機失事後,在一座孤島上發生的慘劇。拉爾夫提議在孤島上重建文明秩序,而唱詩班領隊傑克則蔑視禮法倡議崇拜自然。禮法與自然在小島上形成尖銳對立,最後釀成了相互屠殺的慘劇。比對戈爾丁這部著名的小說,我們就會發現聖戰不過是將英倫小島移到了日本,增加了軍國主義色彩而已。

講到這裡,我們似乎仍舊沒有進入主題,大逃殺為何讓人們感覺到驚心動魄。電影試圖想要給一個更加宏大的背景,但是卻力有未逮。小說和漫畫中,則多少談及了聖戰的歷史背景。日本社會從六十年代經濟起飛,整個社會就沉浸在一種合理化的氛圍中,所有人都將現代化的生活看做是理所應當。恰恰正是這樣一個遵循法律,謹小慎微的民族,卻在九十年代面臨失去的二十年。人們不必為了貧困而去奮鬥,社會給予了全方位的保護。甚至,日本的底層也要遠遠比中國的中產階級更覺得心安理得。

這種後現代的社會生活,使得日本年青一代,不再擁有所謂奮發尚武的精神,因此日本政治當局才會推出所謂的聖戰法案。這個法案旨在通過青年間的相互搏殺,從而獲得生存的勇氣和動力。有些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叢林法則,本身就是野蠻的代名詞。但是,我們看到日本恰恰正是失去了尚武的勇氣和動力,所以整個民族顯得暮氣沉沉。如果延續日本傳統民主政治,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成為晚清那種按部就班,毫無生機的狀況。

我們回到前文中的治蠱,所謂的蠱就是自然競爭的勝利者,也自然成為了金字塔的頂端。文明試圖擺脫這種野蠻的自然競爭,通過民主或者科舉等一系列的方式,將人類社會文明化。但是,我們同樣看到這種文明化的過程,就是遺忘自然的過程。人們逐漸建立起文明社會,但是卻失去了生存的壓力和動力。因此,這部名為聖戰的小說,才成為理解日本後現代社會的重要參考。

在日本社會中,已經看不到美國淘金熱、歐洲大航海時代、俄國東進運動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野蠻生長,他們顯得溫文爾雅,卻毫無威脅。也許恰恰是現代文明本身成為了文明白身的威脅。中國正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很多人站在文明的立場上,指責中國的野蠻和暴力,但是殊不知這恰恰是文質相得的體現,沒有這種野蠻生長,就不會誕生出現代文明,這真是一個荒誕的玩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