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爭遊戲--Ender’s Game

安德的游戏/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港)/战争游戏(台)

6.6 / 253,827人    114分鐘

導演: 蓋文胡德
編劇: 蓋文胡德
演員: 阿薩巴特菲爾德 哈里遜福特 艾碧貝絲琳 班金斯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耶夫斯基

2013-12-30 07:00:50

安德的缺陷(寫得有些急,只能寫成12345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原著的科幻核心是「戰鬥模擬室」,包括安德訓練的場所和最後的指揮場所。這是小說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景。「戰鬥模擬室」是一個有些老舊的科幻核心,即使在1985年的美國也是這樣。好在原著並不是一部靠技術細節取勝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軟科幻作品。卡德也不是靠「戰鬥模擬室」這個概念獲得雙獎的。小說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主角安德在一個構築的社會中的社會化過程,以及該過程中安德的人性掙扎和成長;二是關於智慧種族間衝突中反應的道德問題,或說「超道德」問題。這兩個重點有機地結合在安德的成長過程中,他逐漸面對這些問題,並最終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這些都在安德的內心獨白和心理描寫中有體現,也成為小說中費筆墨最多的地方。所以,改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這些文學語言有效地轉變為電影語言。

2、電影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兩處關鍵位置的突兀。首先,安德重傷邦蘇後,他極為悔恨,退出太空艦隊,回到地球。格拉夫領著安德的姐姐勸說安德回歸。一個熱情的擁抱後,安德留下一行眼淚,重返太空。電影進行到這裡,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按照好萊塢的套路,這裡是主角經歷重大挫折的階段,此後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原來的軌跡,主角捲土重來。可是在電影中,安德並沒有捲土重來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經歷重大挫折。而沒有挫折就沒有轉折,也難以體現劇本的層級和豐富。為什麼會這樣?究其原因,是電影主創刪減了很多安德的內心獨白和相關描寫,而又沒有找到一個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獨白僅僅成為一個劇作意義上的「闡釋段落」,起到解釋劇情的作用,而對安德內心活動塑造的幫助很小。另,影片刪減了幾個重要的環節的戲份——安德對彼得的複雜感情,以及對姐姐的愛。這裡多說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簡單的交代了安德對姐姐的感情,並有一些姐姐出場的段落,已經足夠清楚明白;而電影用安德發給姐姐的電子郵件來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卻不大。這就是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的區別。然後說彼得,彼得的作用不僅是構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實是構建安德的柔軟。電影刪去了柔軟這部份,從一開場就著力於安德的自我保護意識——也難怪電影中安德痛打邦蘇後出現愧疚感時顯得不那麼自然、姐姐一個擁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顯得有些生硬。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問、反問般的思考在電影中不見蹤影,這樣,安德的成長就顯出一種「跳躍式」的怪誕。

3、第二處關鍵位置的突兀是臨近結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獨自完成和蟲族的交流。基於上面說的理由,由於電影的前期鋪墊沒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為有一絲脫離人類之感。小說做的更好,是因為卡德的描寫使安德成為一個英雄,一個使者,他的」反人類「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份。電影就差了幾個檔次,安德變得有些符號化,成為了類似《阿凡達》中美軍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聰明啊,電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開始就確立了一個站在」相反視角「表現人性的基調,美軍司令便只是一個反派丑角形象,無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這樣處理啊。沒有大量的內心戲份,主角的行為就沒有說服力啊。阿凡達里有多少主角逐漸愛上納美世界的細節啊,可《安德的遊戲》電影只有一個小遊戲體現啊。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點點啊。

4、上面說的主要是戲份問題,其實改編過程中還有其他的問題。小說中的戰鬥模擬室根本不算個事,只是一個外殼,一個形式,但變成影像就會遇到挑戰,作為一部大製作商業片,不得不大力展現戰鬥模擬室的外觀,同時還得讓1985年的舊核心變成2014年的新玩意。而這點似乎真的挺難。觀眾早已見怪不怪了,對於這類技術細節實在有些疲勞。

5、總的說來,《安德的遊戲》有兩大缺陷,一是戲份輕重緩急的分配問題,涉及到劇作;二是影像如何凸顯小說的精華,這很大程度上是調度問題。電影做的還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寫,巴特菲爾德的面部」微相學「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攝影風格很成問題,均衡構圖實在是多了點,而且導演沒有充分利用畫太空間——傻了吧,那場午餐時間學員紛紛離開伯納德投靠安德的調度挺失敗的,一看就有些糙。個人認為電影應該擯棄過於靜止的機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搖鏡頭,否則太死板了。再看看那場黑人中士登場的段落,毫無新意——不過話說回來,有《全金屬外殼》開場戲的珠玉在前,也難為加文胡德了。

6、說到這裡,結論似乎很明顯,原著好像更適合走文藝科幻片路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