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殺人一舉 The Act of Killing

杀戮演绎/杀戮行为/杀人一举(台)

8.2 / 29,569人    115分鐘 | 159分鐘 (extended version) | Germany:95分鐘 (TV version) | Finland:96分鐘 (TV version) | Taiwan:1

導演: 約書亞奧本海默 Anonymous Christine Cynn
演員: 安華剛果 Herman Koto Syamsul Arifin Ibrahim Sinik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īn

2013-12-30 08:43:15

三重殺戮、四種演繹和反身觀看


文/caesarphoenix

這是一部夢想中的電影,卻可能比最惡的夢還惡。
如果中國有成熟的影評界,這部職業生涯中難以遇到的作品,現在早就應該有數十篇萬字長文。而我竟也年終事多,只能做最潦草的描繪。

《殺人演繹》這部「非虛構電影」具有一種驚人的複雜,這種複雜源於在被觀眾預設為現代、文明的今天,過去犯下屠殺罪行的殺人者堂而皇之的談論與炫耀殺人行為,甚至主動提出重演當年的角色、再次示範屠殺,不僅如此,殺人者在當地延續著統治,當年被害者的後裔仍然接受著他們的「屠殺」。
這樣的內容讓觀眾陷入了「無法想像其為真實,更無法想像其為虛構」的困境,真實(記錄)-虛構(故事)的界限被震驚與難以理解侵蝕,觀眾對電影的一般經驗不足以應對影片的挑戰。
而更為致命的是,當年實施屠殺的軍政府是在西方政府的直接援助之下,殺人者隸屬於冷戰兩大陣營的勝利方(大部份觀眾指認自己歸屬的那個陣營),而這種勝利延續至今。
而影片並沒有到此為止,殺人者重演殺人者後又扮演了受害者,並最後成為自己的觀眾,在反身觀看中他體會到了當年殺人時都不曾感受到的可怖。而觀眾對他觀看的觀看,對他觀看後產生的乾嘔反應的觀看,所形成的複雜感受(不可置信認為虛偽、同情、正義伸張的痛快、憐憫)也是難以簡化的。

影片可以看作三重殺戮和四種類型「片中片」的穿插。但到底是導演意圖還是殺人者的拍片熱情對最後「片中片」的呈現樣貌起到決定性作用值得探究。

三重殺戮是:1.過去的屠殺(1965年),2.到殺人地示範當年如何殺人——片中片裡表演殺人和被殺,3.持續至今的對民眾的犯罪。
四種類型/亞類型是:歌舞片、匪諜片(意識形態政宣片)、犯罪片、西部片。

「到殺人地示範當年如何殺人——片中片裡表演殺人和被殺」是最奇觀也最驚人的一重殺戮,結合犯罪片(Anwar喜歡強調的美國電影、他們作為電影院黑幫的身份)推向了最後的反身觀看。
而受害者給殺人者戴上獎牌,感謝殺人者送其上天堂的歌舞片,出現在開頭和接近結尾,看似最荒誕,卻是最大的真實,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沒有被審判的勝利者有權把死者擺放在任何位置。
匪諜片(意識形態政宣片)和西部片則展現了殺人者是如何藉助虛構的力量,把自己的行為建構為合理合法、使自己心安的。

影片的複雜還遠不止於此,三個最主要表現的殺人者的想法有較大差異,其中一個思慮之深而又無比清醒,幾乎代言了整個勝利者的邏輯。

只能述其萬一,是為補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