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島主
2014-01-06 22:21:13
不止爸媽不在家
在香港影院裡看《爸媽不在家》,明顯感受到屬於電影本身的觀看氛圍,映前觀眾熱烈交談的話題,並不是情人軟語、打折購物,而是實打實的金馬獎,然後延伸到八竿子打不著的陳寶珠。到戲院的目的真的是為了看一部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藝術小片,而不是找個約會的所在。這情形恰似影片本身,以《爸媽不在家》作題,而其真正的意圖,確實要用簡約的影像,來觀察一個時代。
本來,關於一家三口,父母忙碌,兒子頑劣,中間介入一個家裡的年輕幫傭,展開親情、友情的互動,是典型的小成本家庭電影格局,導演陳哲藝形容自己的這部新加坡電影時也連用「小國家、小預算、小規模」的字眼,凸顯其作為長片新人導演的謙卑與艱苦。而這樣的題材往往需要更高程度的故事創意與意涵嵌入,才能吸引足夠眼球,在商業院線里,引發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不過在《爸媽不在家》中,父母操心操肺的十歲兒子家樂,在「爸媽不在家」的預置情境中,與菲傭泰莉的關係由排斥到親密,關係進展顯得比較神速,不是漸進的,而是蜻蜓點水、直奔主題。這與慣常的關係構築編劇法則有一定距離,也容易令觀眾在影院中產生既定觀影經驗下的不適感。
然而《爸媽不在家》卻真的不僅是在講「爸媽不在家」,「家」作為一個地理空間或時間概念的呈現,固然是稀鬆平常,但在此片中,重要的不是父母不在的時空中發生的事情,而是不在的父母本身,也共同參與了敘事,成為分享戲份的主體。影片數度表現在辦公室中忙碌卻不得不接起與兒子有關的電話的無奈母親,以及工作屢遭挫折而消極沉默的父親,非常細緻地拍出他們因何挫敗的過程,令影片的結構逐漸演變成「四人行」的均衡人物設定模式,是某種程度上的標題障眼法。而更具野心的是,影片直接將時間背景設定在97金融風暴前後,意欲以一個家庭內部的矛盾與和解來透視新加坡社會於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如此的以小見大的心思,或許是最終俘獲金馬評委歡心的殺手鐧,但也不能不說,傳達出了導演構思上的某種激進心態,因為限於題材與規模,影片始終只能在小空間及小人物之間的細微部份營建氛圍,亦只能圍繞家庭內部打轉,其時代表徵皆是由鏡頭展現時代風物來完成的,諸如97年的電腦及車,而這並不與敘事直接關聯,沒有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正如陳哲藝在影片中數度營造的落空的懸念(比如上一個鏡頭家樂遠遠看見男子墜樓,令觀眾聯想到丟了工作意志消沉的父親,而下一個鏡頭則將這種聯想破除,造成觀影刺激的落空),可以看作機巧的編劇手段,但與影片的題旨及風格並不相符。片末父親吸菸等橋段,更顯得可有可無。這些瑕疵恰如《爸媽不在家》所欲說但未能說得充分的話語,試圖令觀者耳目一新,卻造成新的觀影障礙,想要展示大時代,最終又只能回到小家庭。
是以,《爸媽不在家》是難能可貴的用心之作,但並不能因一尊金馬而忽視其中的問題,而更值得探討的是,這部新加坡影史上也許是現象級(就拿獎情況而言)的影片,出自一位物質上並未有豐厚回報的新導演之手,這樣的影片,拋開諸多缺陷,於商業放映,能走多遠,這個問題令人立時變得悲觀。
《新民晚報》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