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爭遊戲--Ender’s Game

安德的游戏/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港)/战争游戏(台)

6.6 / 254,343人    114分鐘

導演: 蓋文胡德
編劇: 蓋文胡德
演員: 阿薩巴特菲爾德 哈里遜福特 艾碧貝絲琳 班金斯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蕭秋水

2014-01-20 06:30:11

這不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結尾,安德帶著蟲族最後的希望飛向茫茫太空,開始了遙遙無期的流浪。我心中長長嘆息。

2012年11月,我讀《遊戲改變世界》,其中提到的很多遊戲,我都沒有玩過,不過我想到其他很多:《駭客帝國》中的遊戲、《The Thirteenth Floor》中的遊戲、《三體》開篇的遊戲……然後,我立刻從圖書館借了《安德的遊戲》。的確,遊戲可以改變世界。這本書對遊戲分析得全面透徹,讓我對遊戲有了不同的感覺。

2012年11月10日,我寫了一條部落格:
《安德的遊戲》看得讓人心痛,不過是一個小孩,卻被安排擔負起所謂的人類興亡使命,而事實上,那場戰爭,更多是出於想像。在結尾,安德在蟲族星球上,與蟲族女王的意識對話,讓我想起了《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文明之間,是對抗還是和諧共存?前者是現實,後者是理想。

隨後,我也看了《安德的影子》,2012年11月12日,我寫了一條部落格:
《安德的影子》有一個溫暖的結尾,這真是令人欣慰和感動。作為《安德的遊戲》的視角補充,我覺得事實上是《影子》更加精彩,波瀾起伏,矛盾迭進,再加上豆子身世的懸疑,而各條線在最後交匯一起,對天才兒童的難以置信,作者也給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釋,心裡的石頭終於都落下。

我回溯這個讀書的歷程,幸在自己當初有記錄,能夠和今日形成對照。轉眼間,一年過去,這一年間,我又讀了不少書、行了不少路、見了很多人,我的思想,一直在變化中,對於這個星球,對於生命,我都有了新的認識,所以,我更加理解了安德為什麼選擇流浪。

人的視野,通常是隨著成長展開,在嬰兒的眼中,父母就是整個世界,長大後,世界越來越大,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隨之展開,這中間,容易被人忽略的關係包括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當我們吃豬肉時,並不曾想過豬的感受,在無數的外星人電影題材中,人類被外星人屠殺,如同螻蟻,外星人通常是邪惡的象徵,也並沒有多少視角,是站在外星人的角度,俯視地球人,如同地球人看一隻豬,人作為萬物之靈,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有部片子《地球停轉之日》,外星人來到地球,要毀滅人類以拯救地球,這是一種新角度。

《安德的遊戲》系列給出一個新的視角。蟲族與人類的廝殺,其實源於誤會,人類不知道,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備戰,而安德成為工具。以為是遊戲,其實是現實,當安德知道自己成為種族滅絕者,那種震驚,可能很多人並不能體會,因為安德的視角,的確不是普通人所具備。

我常覺得電影對於人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因為真實的人生里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故事發生,電影窮盡一切的可能性,各種啟發、補充、扭曲,使人的思維得以大幅拓寬。電影《安德的遊戲》非常忠於原著,雖然,在兩個多小時裡,把複雜的故事進行濃縮,是個艱難的任務,但加文胡德完成得不錯,雖然有缺憾,但沒太走形。

安德的人格形成,有其特殊性,就像平行小說《安德的影子》中豆子的成長故事一樣,天才兒童的存在,我是相信的,這不只是科幻里才有。寄希望於少年兒童,也是因為,他們的確有區別於成人的特質,整個故事的框架,看似科幻,其實,也還是現實的投射。安德的訓練者們,只有母族,並不看重人性,而安德被培養為領導者的過程中,其實是以人性服眾,卓越的領導力,離不開對人性的洞察。安德的悲劇,在於所站的角度太高,對於他來說,眾生平等,包括蟲族,戰爭還是和平,不是只有唯一解,而另外的悲劇是,就像劉慈欣所說的「黑暗森林法則」,在雙方難以溝通的情況下,誤會極易產生,毀滅性打擊一觸即發。

人類已經進入太空,人類為之欣喜若狂,這裡面最常用到的詞是「征服」。如果安德以征服蟲族為驕傲,他的內心就不會有罪惡感,也不會自我放逐。一部寫於1985年的小說已經清晰地看到這點,然而並阻不住人類征服太空的慾望,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腳下的土地,已千瘡百孔。

當初,書引發了我的思考,電影以聲光特技炫人眼目之餘,也還是引發我的思考,書與電影對照,一年前後對照,有種濃厚的滄桑感。閉上眼睛,會閃現出蟲族被毀滅的那一幕,以及安德心理上巨大的落差。

阿沙的演技自不必說,小小少年,已經嶄露崢嶸。哈里森•福特和本·金斯利已到爐火純青之境,可惜的是,豆子沒能出彩。

在看完影片之後,有種瘋狂的想要學習寫小說的慾望,那是再造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世界既充滿了關聯又各自獨立的世界,會有種造物主的成就感。另外也想重新讀一下安德系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