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爭遊戲--Ender’s Game

安德的游戏/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港)/战争游戏(台)

6.6 / 254,343人    114分鐘

導演: 蓋文胡德
編劇: 蓋文胡德
演員: 阿薩巴特菲爾德 哈里遜福特 艾碧貝絲琳 班金斯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01-21 03:37:55

綻放在太空的爆米花


同樣是講少年的成長與人性的顛簸,導演加文·胡德的《黑幫暴徒》細膩的多,相比之下,《安德的遊戲》里,一切進展都順利得令人咂舌。當我們稍微震懾於沾血剝離的監視器,嚴苛的軍事化管理,嗅不到人情味的學校,以及從一開始就被當做戰爭機器培養的神童少年的坎坷命運,少年已經猶有神助般,平步青雲連升三級。所藉助的,不過是一再施展我們無法理解運作原理的大腦神力,其神奇程度猶如夏洛克推理案情。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睡眠剝奪,體力透支,混淆著噩夢與情感困惑,他依然目光炯炯,思維敏捷,意志如鐵,毫無疲態。這簡直不是神童,是神。

這樣的處理,相信許多觀眾,尤其是對原著頂禮膜拜的觀眾會滿腹牢騷。可是,還能怎麼拍呢。《安德》的改編工作與《霍比特人》是兩個極端,後者是把一本薄書的細節豐富化,搞出三部史詩大片,《安德》的主創則揮舞起大砍刀,將小說砍到只剩一根主幹——對素材精挑細選的程度,不亞於從全地球孩子選出一個安德來。想想看,《哈利·波特》花了八部電影才修煉成正面對決伏地魔的功力,每一部都長達2小時以上,而安德從一個一名不文的普通少年成長為整個艦隊的指揮官,必須在不到100分鐘內完成,細水長流是不切實際的願望。

如此一來,一切都只是點到為止,深度的丟失不可避免。但我反對把影片看作一部少年科幻片。將所有角色的年齡增加十歲,他們的舉動也不會顯得幼稚,看《環太平洋》那群青年士兵,還不是一樣拉幫結夥,爭風私鬥,暴躁衝動。安德一角的心智堪比成熟中年人,他在全片展現的表情不超過五種,一個擁有童心的人,表情應該是複雜多變的,尤其是在週遭環境變幻莫測的情況下。阿沙·巴特菲爾德瘦弱單薄的身體,專注懾人的眼神,有一種脆弱而高貴的氣質,我想不出誰能演的更好。影片偶爾也讓他流露一些孩子氣的舉止,比如誤傷對手後驚慌失措,大獲全勝後激情擁抱,中途在姐姐勸說下的理性掙扎,幾乎要脫離星際史詩,逼近青春偶像劇了。這些片段是必須的,他的智商可以高深莫測,情商卻必須有個腳踏實地的落點,否則他會像個不可捉摸的怪物,失掉我們的同情和尊重。

這部綠幕鏡頭氾濫的視覺大片,十分難得的沒有一絲炫耀技術的企圖。所有的戰鬥場面都以安德和控制台為中心,壯觀的飛船鏖戰全在背景,再怎麼波瀾壯闊,光輝奪目,激爆慘烈,也只是通過安德的視角來審視,哪怕是偽裝後的實戰,也從視覺上落回遊戲的本質,這也是安德取勝的原因。我想起異曲同工的災難片《危情時速》,有幾個精彩的火車衝撞竟然通過新聞畫面呈現,這自然比不上複雜的場面調度刺激,但電影不光要刺激,還要情緒劃一,所以很多MV出身的導演永遠只是個匠人,托尼·斯科特卻成了大導。加文·胡德在《安德》中這份克制自持,是我最讚賞的地方。這裡岔開去,順便批鬥一下許多視覺系大片,充其量是一堆渲染出的昂貴數字垃圾,打個並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好像一個小說作者為了顯示才學,把所有的形容詞都堆砌上,有人讚其博學,但句子本身臃腫,表現力反而拖低。

《安德》最令我心潮激湧的,是檢視外星球生態和模擬戰場運籌時,那幾個一衝到底的鏡頭,賦予我徹底掙脫時空羈絆、浩瀚宇宙任遨遊的快感。本片不是3D電影,但這幾個鏡頭的衝擊力卻比任何3D效果精彩,也加深了我對時下3D片的憎恨。我並不反對3D技術,但2D螢幕上的美工佈置、場面調度手藝還不紮實,許多導演就忙著裝備3D,是底氣不足的表現,當引以為恥。如果穿著高檔鞋還跑不贏人家,就不該浪費那雙鞋,換回普通鞋子把基本功練好再說。

從改編篇幅就可以判斷,《安德》是一部沒有太多追求的爆米花電影。情節上,放棄了原著濃墨重彩的思想性,砍掉了枝脈,通俗易懂,一爽到底。視覺上,綴以無數精緻的特效奇觀,維持一份對未來世界和外太空的獵奇。但它勝在每一個環節都使人滿意,同時又留有一縷意味深長,並在結尾仍給原著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反省留出了餘地,這是一桶出類拔萃的太空爆米花。(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