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utumn_淺川

2014-01-25 20:42:42

喜從何來,宴以所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得說的是我能接受同性戀題材的影片,但實在是接受不了看到畫面中兩個男人極其親昵的舉動,會讓我渾身打起雞皮疙瘩。 不過好在《喜宴》其實只是在前期劇情需要上有部份鏡頭,之後為了講好形婚這一主題而沒有過多的表現。同時如果沒有看過片子最好就不要開始看影評,否則會喪失許多在影片中獲得的樂趣。《喜宴》不是一個悲劇,亦不是一個喜劇,它只是現實生活中一個小群體的較為真實的反映,所以其中會有淚也有笑。

     而且不得不說的是,我越來越覺得李安早期的幾部片子非常適合在我們現在當代的中國來看。因為他的這「父親三部曲」所講述的社會問題現在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涉及到我們的生活中去。曾經是歐美,如今是我們。我們該如何面對同性戀這個話題,子女,家人,朋友,兄弟姐妹,很難說其中沒有一個是具有同性傾向的存在。我記得以前看過一項研究表明有10%幾的人是作為先天性的同性戀,還有大約20%的人是雙性戀。他們的性向是無法改變的,就好像我們看到妹子會流口水,妹子看到男神眼睛會發光一樣。他們一樣看到同性會有生理衝動,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眼光看他們,又應該怎麼對待他們呢?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下,這種事是想都不敢想的。要傳宗接代,要臉面,身邊七大姑八大姨的總總流言碎語,我們經得起,可父母那一代的人卻經不起。所以才出現了形婚,才出現了這種極其不正常的產物。它是對人性的一種壓抑,但有些時候你卻又不得不受這種壓抑束縛,只因為你跟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你就是異類。這種邏輯很強盜,卻也很無奈,因為現實就是血淋淋的如此。

     
  一部影片最高的要求是要有一個主題,並且圍繞著這個主題講一個故事。無疑《喜宴》做到了,所以它是一部好的影片。而反觀國內,無數的粗製濫造甚至連一個故事都說不清楚,卻能圈的一票又一票的錢來。這絕不單單是導演編劇的問題,而更多是民眾普遍的審美思維不高的問題。試想我只需要邀請俊男美女,穿著時尚衣服,嘴中喊著各種名牌而沒有任何邏輯思維的影片就能賣座的話,那又何苦去追尋一個好的劇本,好的故事來滿足觀眾呢?
  它若不能帶給你經歷上思維上視覺上感情上任何一種新的體驗,那它就幾乎不存在價值。若說《推手》還擁有有時你會想要快進跳過那一段劇情的想法,比如開局那幾分鐘。那麼《喜宴》幾乎就是環環相扣,你會追隨著自己的好奇心一步步的觀看下去。去看故事是怎麼發展起來,最終又是怎麼圓好這個故事的。
  
  故事的主角偉同是一個gay,與自己的戀人賽門已經相愛5年之久。而由於適婚年齡已到,遠在台灣的父母步步催婚,使得偉同與賽門不得不想出一個對策來解決,最終拉入了自己的房客薇薇打算形婚。而聽到這一消息的父母喜出望外決定從台灣趕來美國舉辦婚禮。故事由此開始展開。
  中間的婚禮過程非常的中式化和喜劇化,從父母見到薇薇表示喜愛,並在家中把珍藏多年的旗袍手鐲戒指都送給薇薇,與賽門關心偉同的父母送上血壓儀和老年護膚品開始形成鮮明的反差。賽門是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夫,對家務的細節甚至比女性都要細心,同時也會做飯。在做飯那場景中賽門做飯薇薇喝酒到媽媽走進廚房倆人瞬間互換的場景,真是不由的讓人一笑。而此類細節在影片中體現了非常多處,所以極具喜劇色彩。
  
  片中最高潮的部份應該歸屬婚宴的場景,這簡直是我們中國所有結婚請客喝酒的縮影。其中的一些小鏡頭也是令我感覺最為微妙的,例如薇薇和偉同在眾人的哄鬧中不得不接吻之後,賽門立馬用餐巾為偉同擦了擦嘴。 在各種鬧婚宴的遊戲中,經常會把鏡頭切換到賽門無奈的表情。但卻在最後送客時,他卻比誰都關心來客與偉同的父母。那種心境,誰試誰知道啊哈,我是絕對做不到的。
   尤其的點睛之筆便是李安自己在其中客串了一會。
   當一個外國人說到:「我原來以為中國人都是含蓄內斂的數學天才。」
   而李安轉過頭來說:「你們現在見證的,正是中國5000多年性壓抑的結果。」
   這粗俗不堪,鬧新娘,鬧伴娘,鬧洞房的惡習俗真的就是我們代代傳承下來的精髓嗎。當它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會有任何一個人覺得有樂趣而無法自拔麼。當然這只是題外話,它只是作為本片的一個階段與伏筆然後進入下個階段。

   由於婚宴,所以偉同的父母原先打算在美國的兩個星期,不得不因父親喝酒傷身,血壓升高而入院在加調養數周而延續。所以故事才能繼續,引發各種劇情衝突。
  婚宴的當完偉同與薇薇的一夜導致了懷孕,因而片中在前半部份所有維持的美好景像全部破滅。偉同與賽門激烈的爭吵,而爭吵的同時又無意間惹怒了薇薇,至此父親因情緒激動又再次入院。偉同內心崩潰向母親說出了真相,全篇進入了故事的尾聲。
  一個謊需要另一個謊來彌補,最終需要許多許多的謊來維持。直到再也維持不住,或是內心再也支撐不了之時,就會引發劇烈的崩塌。母親要偉同不把這件事告訴父親,而薇薇又因為自己的前途想要墮胎,母親一再的挽留卻也無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薇薇放棄,為了父親。
  
  而此時,正是本片最最最最昇華的所在,如果你沒有看影片卻看了我寫的影評,那麼最好立馬停止,否則這片的樂趣就會截然而止。 那就是父親其實是會英語的。。。。。他聽懂了一切賽門與偉同用英語溝通的對話,也早早的就了解到偉同與賽門不同尋常的關係。但因為父愛,因為孫子,他選擇了不知曉。 也許你不明白為何我會產生如此高的震撼,那是以為你在影片前半部份母親的信的刻畫中,父親是一個手握上萬士兵的師長,是一個嚴厲的父親形象,同時又愛好面子。 在前期的一個鏡頭中,偉同要喊睡著了的父親,看著他的虛弱的表情,以為父親已經死去。結果喊醒後,父親精神一起,挺起腰杆非常神氣的走下樓去。如果你在看片時,有麼有想過,為什麼導演要拍這樣的一個鏡頭? 全部是為了烘托父親的形象,為了之後這簡簡單單與賽門的對話做的鋪墊。
  由此你才能看見深深的父愛。
  影片的最後是賽門答應了偉同與薇薇的邀請,作為孩子的另一個爸爸,一起在美國生活在了一起。而電影的結局,則是父親與母親走過常常的飛機道,利用背影來結束整個故事。
  
  
  無奈嗎。至少看到這裡我對影片剛開始從不斷的笑聲中到最後說不出來的無奈,這麼快速的轉變僅僅只在108分鐘的時間裡。它所探討的依舊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而這問題最終還是以社會的妥協作為結局。 父母的內心應該怎麼懂。
  這是影片交給我們最深的問題。薇薇在床頭說出「我們都太自私了」的同時,會不會想到現實中我們對父母的自私?
  李安的才情,嗤伏六年的精華,應該全都書寫在了他的三部曲之上。統統都是家庭,統統都是父親。
  你看的不是影片,而是內心中映射的自己。如何通向幸福,如何定義幸福,故事只能給你帶去這樣的一種啟發。剩下的全靠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