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希望:為愛重生--HOPE

素媛/许愿/希望:为爱重生(台)

8.3 / 3,537人    122分鐘

導演: 李濬益
編劇: 金智慧 曹仲勳
演員: 薛景求 嚴智苑 李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任丘

2014-01-25 21:33:31

《熔爐》的另一面


      2013年的韓國影壇,票房再創新高,總觀影人次突破2億,作為一個人口不足五千萬的國家,其數字令人咂舌。在票房排行前十位的電影裡面,僅有一部《鋼鐵人3》來自好萊塢,其餘九部作品皆為韓國本土電影,也難怪韓國影人自信心爆棚。在這一年裡,韓國電影的類型愈發多元化,溫情喜劇片、諜戰片、家庭倫理片、科幻片、古裝片、驚悚片、警匪片等等,幾乎每一種類型片都有相對應的高票房之作,韓影的發展勢頭之猛,有目共睹。縱觀今年的韓影作品,便會發現一個潛在的趨勢,那就是精彩的商業片越來越多,新晉導演的電影技巧越發熟稔,但能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者電影,卻幾乎絕跡。像前幾年湧現的奉俊昊的《母親》、朴贊郁《蝙蝠》或是李滄東的《詩》這樣的扛鼎之作,今年一部都欠奉,甚至於連《追擊者》、《黃海》、《陽光姐妹淘》這樣優秀而成熟的類型佳作,都極為罕見。如果非要從今年的韓影中挑出幾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恐怕也只有金秉佑的《恐怖直播》和李俊益的《素媛》了。
        記得年少的時候看港片,片頭總會出現「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字樣,以虛構的方式來撇清和現實的聯繫,骨子裡還是行批判現實之實,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做法。韓國電影本來就吸收了不少港片的精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亞類型影片--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從類型分類上,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可以歸到犯罪片的大範疇裡面,但此類型影片絕不像普通犯罪片那樣,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或是感官愉悅,而是為了向觀眾展示現實中最黑暗和無奈的部份。此類型影片涉及的犯罪,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往往都沒有結案,未竟的結局有時反而能給觀眾更大的衝擊,讓觀眾不由自主的思考。為何罪犯會逍遙法外,是制度的缺陷,還是警方的失責,或是社會大背景下造成的個體悲劇?在這種思路引導下,韓國曆史上的三大懸案,都被搬上螢幕,即《殺人回憶》、《青蛙少年失蹤事件》和《那傢伙的聲音》,其中《殺人回憶》更是把韓國犯罪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片將個體的犯罪和六月抗爭的大歷史背景融合到了一起,通過一個連環殺人案喚起了國民的集體回憶,進而衍生出了凡是經歷過那個時代,人人都是幫兇的社會學意義,是早期韓國真實案件改編電影的典範。2011年的影片《熔爐》,通過「熔爐案」以及影片上映以後形成的「熔爐效應」,再次把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熔爐》講述的是在一個殘疾人學校裡面,校長和老師對未成年的殘疾兒童長時間的進行性侵犯和虐待,被人告發卻最終逃脫了法律制裁的故事。整部影片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案發之後調查取證和法庭辯論的戲份,然而正是這些似乎正規的司法程序,最後卻得出了一個荒謬的判決結果。最終惡人逍遙法外,正義的火苗被高壓水槍一次次的澆滅,沒能給觀眾留下一絲希望。《熔爐》就是這樣一部無解的作品,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觀眾,難免會受到它的影響,三天走不出電影的情緒,進而對我們身處的現實失去信心和希望。影片並沒有分析惡人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原因,而是把矛頭直指司法不公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的缺失。為此,導演不惜在影片中真實再現了兒童遭受性侵的過程,以期獲得觀眾最大的同情,喚起普通民眾對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熔爐》上映以後,在民眾中掀起巨大反響,超過一百萬人在網路上共同簽名要求政府重啟熔爐案的調查,進而發酵成了「熔爐效應」。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案件被重新審理,甚至於,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一部電影的熱映而推動司法的改革,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在韓國竟然成為了現實,《熔爐》作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電影,實至名歸。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影片中曾經出現的那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我們被世界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即便再污濁不堪,但只要裡面還流淌著一股清流,有那些不畏強權堅持不懈的追求真理和正義的人們,這個世界就還有希望。
和《熔爐》類似,《素媛》同樣是關於未成年人性侵的真實案件改編,但《素媛》並未把目光放在司法的不公和制度的缺失上,而是另闢蹊徑,將焦點放在受害人心理創傷的恢復上。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罪犯之前就曾有個相關案底,在犯案之前剛剛摘掉了電子腳環(政府用於追蹤和監控刑滿釋放人員的一種道具,在《熔爐法》之後被廣泛應用於對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懲治)。因此,我們說罪犯喪心病狂也好,禽獸不如也罷,在潛意識裡面,《素媛》和《熔爐》一樣,都認為此類犯罪是無法預防和避免的。只不過《熔爐》希望從法律的懲戒層面對罪犯造成震懾,而《素媛》則希望人們對受害者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讓她們儘快的走出心理陰影,融入正常的生活當中。影片中的素媛是一個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在遭遇暴行奄奄一息之時,還能自己打電話報警,原因居然是「爸爸媽媽很忙,但是壞人也要抓,要先報警」。在醫院裡,心理輔導師問她擔心什麼時,她說「擔心爸爸因為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不能去上班了」,所以她一直表現得很堅強和樂觀。然而這樣一個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事事為他人考慮、主動為父母分憂的孩子,為何會遭遇如此慘劇,背負身體和精神雙重無法癒合的創傷?這或許也是導演想要觀眾思考的問題之一。另外,在慘劇發生之後,法律程序的刻板,媒體不負責任的曝光,都對素媛造成了二次傷害。這些傷害,對一個孩子來說,可以用殘忍來形容,又該到何處去討個說法?喪盡天良的兇手,依靠醉酒的託辭,最後僅僅獲得了十二年的刑期,以致於素媛爸爸憤怒得想要當庭親手終結這個惡棍,天理何在?但這些無解的衝突,影片只是一筆帶過,佔據影片絕大部份篇幅的,是各色人等默默奉獻,幫助素媛走出心理陰影的過程。從辦案的女警,再到碎嘴的媽媽桑,從素媛的小夥伴,再到爸爸工廠的同事,都在儘自己所能,小心翼翼無微不至的讓素媛感受到他們的溫暖。素媛爸爸扮成可樂猴陪伴女兒上學、向女兒書包里放塑料包裝的糖果以掩飾引流袋聲響的橋段,更是感動無數觀眾,淚點低的朋友甚至會泣不成聲。但我個人認為,素媛遭受如此創傷,根本不可能完全康復,即便能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也只是一時的驚喜,未來還會有更艱難的路在等著她,能否順利走完剩下的人生,還真是個未知數。因此,雖然結局是美好的,但當影片結尾的字幕浮現,「最孤獨的人最親切,痛苦過的人笑容最燦爛,這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身邊的人承受一樣的痛苦」,還是會令觀眾的心隱隱作痛。素媛最後露出的笑容,其實是對默默幫助她的人們的回報,而距離她走出內心的陰霾,還遙遙無期,也許她一生都無法擺脫這個夢魘。因此,《素媛》就好像是《熔爐》的另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到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絕不僅僅是伸張正義將壞人繩之於法那麼簡單,對受害者的心理救助,在某些方面,比奢談司法公正更加重要。
《素媛》的導演李俊益,是韓國公認的拍攝古裝戲的高手,一部《王的男人》,曾創造多項票房奇蹟,最終觀影人次高達1230萬,是當時韓國影史票房冠軍。但對我來說,李俊益真正吸引我的作品,是他在2006到2008年連續拍攝的三部有關音樂和夢想的電影,《廣播明星》、《愉快的人生》和《郎在遠方》,雖然票房平平,但這幾部電影裡面流露出的對夢想鍥而不捨甘之若飴的勁頭兒,還是深深的感染到我。當今的韓國影壇,無論何種類型的影片,皆有上乘之作,且總能在既有類型基礎上,推陳出新,令人刮目相看。這次李俊益回歸現實題材,一部《素媛》,有批判,有歡笑,有感動,也有情懷,技巧嫻熟,心態平和,一改既往真實案件改編電影的苦大仇深,將其譽為2013年韓影最佳作品,亦不為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