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沉默之海 [2004]--The Silence of the Sea [2004]

沉静如海/海的沉默/TheSilenceoftheSea

7.8 / 1,605人    93分鐘

導演: Pierre Boutron
編劇: Anne Giafferi
演員: Julie Delarme Michel Galabru Thomas Jouannet Marie Bunel Timothee Ferra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極圈裡的燕魚

2014-01-28 06:21:43

責任有多美,愛就有多偉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我還沉浸在《鋼琴家》的震撼中不能自拔時,默默地注意到了這篇名為《沉靜如海》的電影。不得不說,這個厚重有內涵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片名很重要,作為一個外語片欣賞者,一個好的翻譯更重要。怎麼說呢,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片名,了解它的大致背景,我就認定我會愛上這部電影,而且電影用它本身證明了這一點。沉靜如海,它如同海潮一般推使我觀賞了這部電影。
法國海邊的一座小城,一位少女早早失去了她的雙親,與她年邁的祖父相依為命,雖然國家正遭受著法西斯的侵略,但兩人依然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佔領當局的一紙命令打破了這座古宅的寧靜——一名德軍軍官被安排住在這裡。兩人誰也不相信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尤其是德國人選中了少女已故父母的居室,她無力反抗,只得萬般屈辱與無奈地將剛為母親準備五十歲生日的鮮花憤怒地投進火堆里……她又有什麼辦法呢?只能以此宣洩內心的恨意。年輕的德軍上尉在少女的鋼琴聲中邁進房門,迎來了與這祖孫兩人的初見。錚亮的軍靴,筆挺的大衣,清秀的臉龐,湛藍的眼睛,立正,問候,脫帽致意,那麼莊重大方,那麼彬彬有禮……倘若是自己祖國的軍人,一定會成為包括這位少女在內眾多姑娘的王子,可惜,他不是。他不是王子,他是侵略者,他是法西斯,他是穿著納粹軍裝踐踏祖國的惡魔。所以不管再怎麼禮貌熱忱,終究是敵人。姑娘在驚恐中戛然停止了彈奏,面對這個年輕的上尉,她和爺爺一起投去了充滿憎惡的眼神。當軍官禮貌地提出自己不知道臥室的去路,請人帶他去,這是他們第一次行走在一起,我印象里,也是唯一一次。少女很痛心,也很無奈,自己要為侵佔父母房間的敵人引路。上尉剛想表示謝意,卻看到姑娘摔門而去,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充滿愧疚?後來在他的獨白中我們了解到,他本身反對侵略戰爭,是因為家族傳統才入伍三軍,自己熱愛法蘭西的人民和文化卻又不得不以侵略者的身份站在這裡,自己無法違抗命令才不得不住在這裡……起初,無論上尉多麼莊重地與他們問候早安晚安,他們都只有恨意。後來漸漸地,因為這個上尉種種善舉,姑娘卻對他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愫。這名德國陸軍上尉,名叫維爾納·馮·貝利奈克,他曾抱起受傷的孩子,曾主動邀請她上車並為她打開車門,他曾流利地彈奏巴赫的樂曲,曾站在書架前挑選法國的經典書籍……這位美麗的法國姑娘叫妮安娜·達洛西亞,她曾在上尉熱情相邀時冷漠走開,曾在上尉於爐火前深情獨白後明知故問她的爺爺「他剛剛為什麼這樣看自己?」,她曾在知道上尉的車底被安裝了炸彈,用慷慨激昂的琴聲引他駐足留住他不要上車……他們互相愛慕,卻礙於信仰、身份、和其他許多因素,誰也沒有說出口,是不是因為他們早已爛熟於心?當她知道維爾納即將開赴俄國前線的最後時刻,姑娘妮安娜才飽含淚水深情脈脈的說出了她幾個月來對他說的第一句話也將是最後一句,同時也是電影中兩人唯一的對白——再見。那一刻,他們沒有相擁,沒有忘情哭泣……影片在沉寂中燃起高潮,又在沉寂中謝幕。
海邊寧靜的小鎮,霧氣濛濛,秀美的快讓人忘記這是遭受侵略的國土;老屋,鋼琴,沉靜而堅強的法國少女,熾熱而虔誠的德國上尉,兩人之間沒有言語,卻有過凝視、回眸和遐想……厚重的皮靴每一次立正併攏,靈動的手指每一次在琴鍵上游走,無不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海潮般冰冷而又洶湧的感情。深沉而偉大。
他高大英俊,在莊嚴的軍裝映襯下,又顯得偉岸無比;他熱愛生活,厭惡戰爭,但又忠誠於自己的責任;他雖是侵略者,卻彬彬有禮,舉止言談間無不彰顯出傳統德意志貴族的風範,給人一種莫名的親和力。
她恬靜素雅,在海風與鋼琴的陪伴下,又顯得純淨美麗;她柔弱中透著堅強,憂鬱中透著剛毅;她清澈的眸子、吹彈可破的臉蛋和那無比美麗的內心,都如這醉人的法蘭西小鎮一般,惹人憐惜。
當上尉在溫暖的爐火旁深情款款的說出那句感人肺腑的「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寧靜。」這莊嚴的軍裝下,高大的身軀下,究竟蘊藏著一顆怎樣波瀾不驚、深沉寧靜的內心……妮安娜緊皺雙眉,低下頭去不敢看他,她的爺爺扶了扶花鏡,臉上的皺紋微微顫動。倘若沒有這場戰爭,這個優秀的青年將會怎樣浪漫地成為他引以為傲的孫女婿啊!
是的,有了這場戰爭,他們無法實現這段愛情,不僅僅是因為維爾納被徵調到蘇德前線,還包括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多方面衝突。但沒有這場戰爭,他們又無法萌生出這般敏感而寧靜的感情。德國軍隊的鐵蹄踏上法蘭西的國土美麗的田園草地被戰火無情地蹂躪,第三帝國的萬字旗再在艾菲爾鐵塔前迎風飄揚……萌芽在戰爭中的愛情是十分溫情的,同時又是無比殘酷的。無論是維爾納還是妮安娜,要知道付出與接納這份愛情,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得承受怎樣的壓力?一方是戰勝國是侵略者,一方是戰敗國是亡國奴。各自背後是信仰的直接衝突,同時也是真實情感的直接宣洩:作為敵人的恨意,戀人難做朋友難當的愧疚,郎才女貌的惺惺相惜……當他若有所思談起自己已故父親,那是她第一次正眼看他;當她在無人的聖誕夜迷亂地拆看他家鄉寄來的信件,那是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他深深地嗅了愛人的圍巾,躺在曾經父母的,如今愛人的床上深深地睡去。這時候她和電影之外的我們一樣,不知道自己當時是什麼複雜的感情,是對戀人的愛慕,對父母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對戰爭的厭惡,亦或是對責任的叩問……這種戰爭背景下跨越國籍和信仰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有諸多殘缺之美。令人心醉,令人心碎,令人感嘆惋惜,令人黯然神傷。
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都傾慕對方這種對國家的無私的愛,所以才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宛如蒲公英般綻放的情愫。倘若這一家人流露出的是逃避,是怯懦,是恐懼,那麼他們註定將是過客,侵略者仍是侵略者,亡國奴仍是亡國奴……可是這一老一小展示出的卻是堅強,是不屈,是剛毅。正如維爾納在爐火旁所說的:「我很幸運,能遇到這樣一位有尊嚴的老人,和這樣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
當上尉與軍官朋友們爭執起不應踐踏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卻被朋友們質疑喪失了信仰。事後迷茫與不安縈繞著他,他無奈地找到祖孫兩人談起自己的心事。一大段關乎信仰與責任的衝擊,在熊熊燃燒的爐火面前,仍然像先前所有的話語一樣如消失在大海一般沉寂。最後他不得不無奈地認清,作為軍人首先要忠誠,要忠誠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轉過鏡頭。
當我們看到皮爾每一次興奮地追逐著他爸爸,享受著媽媽無私的關懷,這是多麼美麗!多麼溫馨!當我們看到皮爾的父母被德國士兵押上卡車時小皮爾的那種無助和絕望,瘋狂地追趕著漸漸遠去的父母,那種希望的瞬間破滅,竟又如此殘忍!
一天,皮爾的母親暗自收放起那盆象徵法國人民自由的天竺葵,突然與妮安娜談起被捕後請求她照顧皮爾的事情,那是誰都不願提起卻又不得不談起的事情。悲情而壯麗。
戰爭再慘烈,也總有那樣一些地方能看到美麗的花朵綻放,聽到清脆的鳥鳴悠揚。法國人天性是自由浪漫的,這個能熟練彈奏巴赫曲子,熱愛法蘭西文化的德國青年又何嘗不是?
清晨的露水沾濕她的衣裳,海濱朦朧的霧氣總在她騎車時輕柔地撥弄她的髮絲。也許,這是一位哭泣的母親,用最後僅剩的溫存,撫慰著沉默的愛國者……夜晚的寧靜總是依偎著他結實的肩膀,異國寒冷的氣息,總在他下車時躥上他雕塑般的臉龐。也許,這是一個敗亡的國家,用最後殘存的氣息,驅趕著悲憫的侵略者……
臨別之夜依舊是那樣寒冷逼人,臨別前的他們,沒有親吻,沒有擁抱,沒有握手,甚至沒有多餘的話語,一切都如初見時一樣。少女只在奪眶而出的淚水中嘴唇微微翕動,上尉這時再沒像往日那樣充滿熱情,甚至不再有禮貌的問候。他深知自己作為侵略者給這個國家,這個家庭帶來的苦難,他本想不辭而別……但卻收穫了幾個月來這位少女對他的最重要的一句言語,那是對他的感謝,對他的希望,對他的祝願,對他的一切美好的幻想。此時的上尉深知自己的使命與責任,為了它們,為了身上戎裝,他不得不放下一切悲天憫人、兒女情長。他用他湛藍色的眼眸深情地望了妮安娜最後一眼——就如同每天看她那樣,然後放下了所有的牽掛,毅然決然的上了車,開赴零下四十度的遠方……
維爾納的禮貌,他的信仰,他的責任感,他的使命感,深深地感動著法蘭西少女妮安娜。和小皮爾一樣,成了她——這個堅強剛毅而偉大的女性,為了自由與解放,加入自由法國的地下組織的強大動力。當窗前天竺葵潔白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搖動,它承載了一種高尚的信仰,一份美麗的希望。這發生在海邊的一切的一切,都如海般沉靜,如海般壯闊,如海般美麗。
人們常說,愛有多美,責任就有多偉大。
倒不如說,責任有多美,愛就有多偉大。
——————————————————————————————---這場深沉寧靜的電影,也許會成為我最愛的電影,沒有之一。而且我不得不佩服導演場面調度和鏡頭運用的高超技藝:運用爐火和陰影襯托出三個人不同的內心;運用壁爐上的鏡子表現了兩家人冰火難容卻又緊緊相依的別樣關係……請原諒我的拙筆再也描繪不出這篇電影帶給我的感動,我只有默默的銘記這句我最喜歡的話語:「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寧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