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君
2014-02-09 06:13:30
讀《爸媽不在家》先行想到的一些碎片
出了下載資源後,再一次目不轉睛地細看了一遍哲藝導演的《爸媽不在家》,確信可以打9分以上,贊!果然是新電影遺風;
我感覺用我們曾在自己的一份proposal/treatment中寫過的一段話來總括這部電影實在恰當不過了:it's a small story about a big issue,導演在採訪中說他想放寬視點,切入新加坡社會現狀,顯然他做到了,而且做的令人拍案,細節的設置似乎挖空了他所有的記憶和想像,少有遺憾;
導演在採訪中曾提到他覺得自己很「笨」,所以花在寫劇本的時間上很深,看得出他在劇本的打磨上花了足夠份量的精力,表現出來的品質幾乎處處工筆,前後推敲,互為印證,異常小心,每往前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令人詫異,金馬頒予最佳原創劇本獎,實至名歸!和新電影相比,唯一令我感到不太舒服的地方是,由於他在劇本準備上用力過深,可說每一個段落都其來有自,尖刻地指向確鑿的crisis,殘酷得髮指,讓觀者氣息全摒,過於緊湊,目的性太強了,如果能將空氣感再釋放一下,鬆弛一下,或許會更好;
另外,看導演的創作履歷,似乎從未做過紀錄片,但令人驚訝的是,影片中出現了很多在我看來只有擁有紀錄片磨礪的作者才能catch到的畫面,他把屬於紀錄片的「調度」偶然地嫁接到了故事片當中;再從作者角色出發說點題外話,同樣是家庭故事,看似紀錄片的鏡頭更易於滲透,事實表明相反,家庭的題材,故事片是更容易還原的,紀錄片在創作家庭題材上有著先天的不便,當我們缺乏故事驅動,轉而需要依靠埋沒在生活中的細節來發動時,我們不可能擁有故事片一樣的調度可能,大部份素材都將被散失在平庸中,如若必須抓住,就得讓渡道德底線,太難把握,這也是我創作《陌上桑》的一些實際體會。但這並不意味采以紀錄片的方法必然會失敗,因為故事片和紀錄片的故事機制是截然不同的,混淆它們,是很多作者和觀察家們會犯的常病;最後,如我在n年內能做出這樣的影片,我該多麼自豪啊,自私地臆想,多希望這是我的片啊!
先想到這些,希望最近能為它寫一篇大文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