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11時--11 A.M.

11时/十一时/十一点

5.6 / 370人    99分鐘

導演: 金賢錫
編劇: 劉英雅
演員: 鄭在永 金玉彬 崔丹尼爾 李代延 朴哲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02-14 17:37:17

勇敢踏足命運的怪圈


《十一時》的概念不算新穎,編劇一定受到了兩部美劇的影響。一是動作科幻劇《七天》,片中時間機器的外觀、時間旅行跨幅的嚴格受限(本片前進一天,《七天》是倒退七日),以及人體穿越後短暫失覺等基礎設定,一概繼承;另一部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懸疑劇《未來閃影》,多名主人公得知未來事件的片段,意圖避免卻越陷越深,最終難逃厄運,過去與未來首尾相連,因果難分。

揭示命運之在數難逃,冥冥之中一切早已註定,在美劇中是個常見且歷史悠久的題材,上世紀60年代的《陰陽魔界》中,某人試圖穿越時空阻止林肯被刺,結果他的舉動正造成了林肯遇害,重製版換成了希特勒;《捉鬼者巴菲》也有一集,少女預知自己的死亡,雖經主角相救逃出惡魔獵捕,仍死於劫後餘生的驚嚇,一如預言所示。「命運難抗拒」和科幻片的時間悖論,堪稱天造地設,孟不離焦。

此前的影視劇,如果篇幅不長,多是帶著嘲弄的口吻來處理這題材,我們望著主人公一心擺脫厄運,反覆弄巧成拙,掉進命運的圈套里,不由得同情又好笑,被戲劇反諷催生的黑色幽默吸引。而《十一時》將故事說得一本正經,企圖讓我們移情而非冷眼旁觀這群命運的犧牲品,更對家庭親情、職業尊嚴等大書特書,頗有《未來閃影》的全景式野心。而處理起來則比較平實,人物關係和逆轉動機不夠多樣化,故事又限定在24小時之內,強化了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又要冷峻又要細膩,風格兩頭搖擺,大約是口碑不佳的原因之一。

說是科幻片,比較勉強,對時間機器描繪詳實,但僅僅用來實現旅行的單一功能,作為道具相當單薄,其餘部份便沒有多少「幻」的成份了,全是普世人性。時空理論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某科學家說「等我們到了明天,她(前進一天者)就到了後天」,使我誤會是一種新的穿越觀,後來發現並非如此,不同時間的自己仍可相遇,即便是口誤,這科學家的專業素養也太不過關。電腦病毒的設置,漫不經心地像停留在90年代。「被未來的自己警告」也並無懸念,一猜就中。難怪有人拿《恐怖遊輪》來作比較,建置之初,便是超自然獵奇感多過科技審美。

另一不滿意處是光明尾巴,無私的拯救一掃人性的自私陰霾,「改寫了命運」,不僅狗血而且牽強。筆者的意見,不如改成「瀕臨死亡片」,以為險中逃生,其實全是幻象,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強化「命運無法抗拒」的主旨。如今的結局,遵循的是韓國片的範式要求,九死一生之後要抒情,要感人淚下,要現出烏雲的金邊。其實錄像中並未呈現二人死亡,說是改變命運也並不成立,這顆催淚彈爆得並不高明,估計沒有幾個女觀眾會抹著紙巾出場。

歸根到底,影片屬於「有限卡司+封閉空間」的小格局,宛如一集加長的單元美劇,花大錢製作海底城和時間旅行的特效,有點殺雞用牛刀,個人覺得,收斂華麗的表象,會使觀眾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到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上來。可請別誤會,我反覆挑影片的毛病,並非持否定態度,相反,這些在科幻迷看來略顯蹩腳的疏漏,正折射出韓國電影人「初級階段」展示出的大膽探索精神。我國科幻人才絕不輸韓國,但華語片甚少產「高智商」,即使是偽的、山寨的、東拼西湊的。硬科幻和離奇劇情,與我們電影工業默守的「和諧準則」,長久以來都是平行線。《三體》拍不出,也許是製作資金和視野不夠,但每年那麼多優秀科幻的小說,又有多少化為了影像。好片匱乏,不能全賴電審,但硬科幻好片匱乏,無論如何與電審大有關聯。韓國電影人可以勇敢地踏足命運的怪圈,而我們的靈感寶藏,只能停留在科幻雜誌、網際網路論壇和和永遠無法開機的劇本上。(文/方聿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