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死咒怨--The Grudge

咒怨(美版)/美版咒怨/咒怨西洋篇

5.9 / 150,934人    91分鐘 | 98分鐘 (Unrated Extended Director's Cut)

導演: 清水崇
編劇: 清水崇
演員: 莎拉蜜雪兒吉蘭 傑森貝爾 凱蒂史翠蘭 比爾普曼 石橋凌 尾關優哉 井上博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2-16 04:01:48

美國版咒怨:把一個人的悲劇強加給全世界


寒假回家的路上,我在火車的上鋪上,在火車的轟鳴及不太靈光的耳機下,看完了整個美國版的恐怖片。其實,我蠻害怕看恐怖片的,一般,看這種片我都會選擇在白天看,不然晚上看的話,會嚇的睡不著,不敢上廁所。即便現在年齡大了,也依然如此,不會是程度上比先前會好一點點而已。

回憶第一次看《午夜凶鈴》,是2000年在大學的讀書館裡,那裡有個口語學習區,每個小格子裡有一台電視以及一個沙發,可以容納兩個人一起看片,這本來用來然學生觀摩外語片的,不過多被學生們當成了小型影院,反正圖書館裡有大量的外國碟片可以租,而且比較便宜。帶上一個妞,可以很便宜地看上一個下午。不過大學時我算是好學生,大學四年都沒有戀愛。所以去圖書館看碟也是與好哥們一起,《午夜凶鈴》、《咒怨》就是那個時候看的。由於是先看的《午夜凶鈴》,所以給我的印象更深一些。記得看第一部的時候,迅速就被其中陰深恐怖的氛圍所左右,感覺汗毛直豎。但在恐怖之餘卻有個極大的困惑,就是每到恐怖的鏡頭到來,卻偏偏有笑場,讓我大為奇怪。同看的哥們也是一頭霧水,再過一陣子,才知道我們看的是槍版,那些笑聲,是電影院觀眾的聲音。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槍碟,也是第一次看日本恐怖片,因為那些無端的笑聲,導致了恐怖效果大為減弱。從此對槍碟深惡痛絕,當再看第二部的時候,沒有笑場,就被嚇的夠嗆。還有之後看的《咒怨》,也身受所嚇。不過那時候的感覺,還主要是大罵小日本太變態,怎麼能拍出這樣嚇人的電影來。

1998年出現《午夜凶鈴》,1999年出來《咒怨》,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日本恐怖片的時代。多年過去,依然讓人記憶猶新,尤其是貞子髮型,區別度實在是太高了。這些日本片的驚艷,立即傳達到了電影工業強大的美國,於是在電影版《咒怨》在2003年上映之後(1999年的《咒怨》其實是錄影帶版),在2004年就被改編成了美國版,並且也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

論觀感,我還是脫離《美國版咒怨》及日本版《咒怨》、《午夜凶鈴》的區隔,再結合一下最近看過的《在路上》、《控制》等片,簡單分析下中西方的社會邊緣人對社會的態度。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尤其是個人自由。公域要民主,私域要自由。民主是對社會而言的,自由則相對於個人,而且是自由優先。美國夢的內涵是每個人只要通過自身努力,都可以獲得成功。因此,美國夢就成了凝聚人不斷向上的動力。而對於那些相對不成功的人,則歸功於你放棄了夢想,個人的遭遇實屬應該,個人要為個人的選擇買單。所以,對於處於社會邊緣的人,往往採取兩種態度,一種是這屬於個人選擇的自由,社會不會加以干涉,另一種態度就是隨時歡迎你的回歸,歡迎通過個人努力,回來社會主流中來。所以,像《控制》、像《在路上》中的那些人,他們雖然很嬉皮,但社會沒有拋棄他們,只是他們自己拋棄了社會,在經過一番個人的掙扎之後,最終都回歸到了主流之上,或者通過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成為主流的一部份。

而日本以及中國,都深受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深厚,強調集體,泯滅個人。像日本的大型企業如索尼、松下等都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等級深嚴,下級服從上級,上級實行一種類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讓每一個員工都以成為企業的一份子而感到光榮。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脫離於社會主流之外的人,則相對受到冷落,因為他們擺脫了之前可依賴的生活方式,一旦游離於社會之外,就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人都是社會動物,被拋棄的疏離感讓人極為不舒服,有些想不的人,就會選擇報復社會。既然你們不在要我,那麼我就與你們一起隕落,同歸於盡。《午夜凶鈴》、《咒怨》里傳達的就是這種思想。因為個人,或者單個家庭的不幸,導致了怨恨的產生,進而報復每一個可以報復的人。這種反社會的情緒因為其異樣的強大,而且不知道它會報復到何人,所以會讓每一個無辜者感到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這也是這種恐怖片的嚇住人的根源。

當然,在天朝,這種電影因為太不夠和諧,至今還沒有被拍出來,但現實中存在的新聞事件,何嘗不比影視更嚇人。像幾年前發生的一系列社會邊緣人衝向幼稚園砍殺幼童案,還有社會邊緣人在公交車上自焚案的發生,都讓人心悸不已。考其緣由,無不是命案的主角遭受了社會不公,自覺活不下去,然後以自己的姓名衝向了更弱者,向幼稚園的幼童身上進行發洩,或者向公交車無辜的路人進行報復。這種行為的發生,在讓人不齒的同時,卻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他們的行為,何嘗與《午夜凶鈴》、《咒怨》不同出一轍呢?怨恨的產生,源於個人的不幸,但這種不幸沒有被轉化到好的一面,而是向其他更無辜的人身上泄憤。這種實屬於不公平,也讓人感到恐怖,因為你不知道那一天這種恐怖的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但對於個人,我們卻無法發洩過多的情緒,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只能去抨擊那個使他們受害的社會,或者使他們受害的具體部門。不過,天朝的控制,恐怕這種抨擊都不可能正常進行。因為天朝的宣傳工具,會將那些向社會報復的人,描繪成惡魔,會從他的個人品行上描黑他。然後簡單說這只是惡魔的個人行為,點到為止,至於主管社會的部門,則也屬於無辜者,不得妄加評議。於是,每一個報復者所遭受的不公正,也就隨著案件的結束而結束了。社會得不到修補,然後坐等再一次同類的事情發生,處理方式也一如既往的笨拙。然後再等著一下次案件的發生,形成惡性循環。

藝術上不讓表現,是因為現實的案例太多。而《午夜凶鈴》《咒怨》背後的反社會的情緒,因為其藝術性,反倒沒有太多人去追究。因為,在發達的日本,反社會案件大概也是少數吧。而美國,反社會的行為就更是少數,每有發生,就成為社會大事,被大肆渲染,然後進行各種反思。

大概,就因為社會原因上的稀少,所以,當《咒怨》被改編成美國版的時候,故事卻依然被放到了日本之中。大概,美國人也覺得怨恨的報復性發生,大概也只有在日本才能形成吧。其實,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因為中國連這樣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都還沒有發生。《天註定》可能是這樣的一種,但它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也就是,即使有,也相當於沒有。就是這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