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304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amouse

2014-02-16 20:13:34

為麻瓜十二載


很多偉大,都註定得通過漫長的時間來量度,因此,理察-林克萊特用12年光陰雕琢的成長故事《少年時代》,也註定堪稱偉大。

這是一個導演突發奇想並與伊桑-霍克一拍即合的實驗性項目。從2002年開始,每一年不定什麼時間,林克萊特就找來伊桑-霍克、帕特麗夏-阿奎特腦力激盪,然後與導演自己的女兒羅萊蕾和另一位小演員艾拉-科爾特蘭一道,組成一個父母離異的臨時家庭,通過Mason(艾拉飾)12載的成長,去表現/記錄一個美國普通家庭里所有成員的生理、心理及關係變化,從而將這種人類學和社會學觀察的枯燥任務,巧妙變身為頗具娛樂性和感動度的文藝電影。無論國別或民族,從五六歲到進入大學,小Mason的生活軌跡,都與我們所有人的成長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而他的調皮、發育、迷茫、戀愛、安靜,更是塑形全世界絕大多數少年的永恆模子。

和伊桑-霍克主演的「日出、日落、午夜」系列一樣,雕刻時光的《少年時代》也有著充斥全片讓人叫絕的台詞,這些玩笑和爭持仿若就來自觀眾的床頭、廚房、車廂、辦公室,點滴瑣碎卻都帶著日常生活的愜意溫度。生活閱歷固然來為演員帶來出色的即興發揮,但林克萊特坦言劇本甚至台詞都是切實存在的,它們是塑形角色的必備條件。為了搭建這樣一個典型的離異美國家庭,導演將故事背景置於位處深南方的德州城市奧斯汀,並為小Manson安排了一個長不大的血緣父親、總在大學和戀愛關係里不停進修的母親,以及一個早熟的吵鬧姐姐。孩子成長髮育的很快,除了有一年提前要求艾拉剪去長髮外,導演從不去控制他們的體重和興趣,也只有如此,從少年的形象氣質到反映時代氣質的流行音樂等一切細節,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又自然而然。

孩子在長大,大人們也在變老,等到小Manson考上大學要離開家裡那天,帕特麗夏扮演的媽媽突然傷心的吵鬧起來:「給我馬上走!你們接著都一個樣,考試、分手、換女友、工作、結婚、生孩子、離婚……」確實,每個少年的十二載時光都大同小異,升學、玩PS、考試、打架、初戀;再來一個十二載,又何嘗不是殊途同歸呢,考試、分手、換女友、工作、結婚、生孩子、離婚……所謂人生各有各的精彩,或許也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破事兒。而且置身這樣一個文化浪潮停滯時代的少年,再難像他們的父輩甚至爺輩那樣,從服裝到飾品上,有著嬉皮到朋克的重大躍遷,林克萊特所能捕捉到的成長以外變化,幾乎只能是越來越小的智慧型手機。

這樣一個頗具野心、匠心和耐心的電影項目,不免讓人聯想到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1956年開始,導演麥可-艾普特就選擇了不同階層的14個7歲小孩分別進行拍攝,然後每隔7年進行回訪,2012年最新一部中,這批曾經的孩子都已經是56歲的中老年了。回看當年那些關於理想關於暗戀的天真回答,包括當事人在內的任何觀眾心底深處,都會隱隱作痛。而以自己女兒為拍攝對象,俄羅斯電影大師米哈爾科夫也在紀錄片《安娜:6到18歲》里做過,一樣是12年,卻因置身時間跨度從莫斯科舉辦奧運會的1980年到蘇聯解體的1991年,而有了「最可惜一片江山」的大國悲情;而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即便也有著歐巴馬和拜登宣戰的有趣片段,也不過只是美國普通人生活的正常部份。

因此,從劇情片屬性進行比較,《少年時代》更像是《哈利-波特》系列裡魔法學校的孩子全部成了麻瓜後的平凡生活,沒有了邪惡的伏地魔,卻有著一樣的成長煩惱。相信林克萊特的女兒和艾拉-科爾特蘭都有著連續十年的七部《哈利-波特》觀賞經歷,甚至可能和很多中國年輕人一樣,留著跨越十年銘記青春的票根。《少年時代》開始不久後,確有這麼一場戲,麻瓜孩子們個個著袍子持小棍,裝扮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新生,在票房前拍著長隊。進場時間到了,電影要開始了,寫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帷幕拉開,麻瓜孩子們在裡面一道歡笑、一道驚恐,一道長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