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過界--Bends

过界男女/

6.1 / 222人    96分鐘

導演: 劉韵文
編劇: 劉韵文
演員: 陳坤 劉嘉玲 田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雅朗

2014-02-17 08:55:51

中國電影能好嗎


前幾天一個偶然點了《過界》電影的豆瓣介面,看了幾版預告片,感覺很好。情人節這天上映了,卻發現它的名字改成了《過界男女》,情人節一夜過後豆瓣評分只有六點幾,今天已經掉到了5.5分,我糾結了一會兒(因為我看電影習慣參照豆瓣評分)最後還是選擇去看。看完以後最大的感觸就是:分不可能是這麼低的,按照豆瓣的評分習慣起碼應該在七八分。但是為什麼它的分數會這麼低呢?
首先這是一部個人風格非常濃的片子,講的是一個社會底層男人為了避免大陸超生二胎罰款而想盡方法去香港生孩子的故事。故事很不錯,但是問題在於,濃烈的導演風格以及一些平緩的情節設計讓整個片子看起來毫無商業片慣有的爆點,比如大場面大反差懸念等等。這樣干直接導致了我看的時候碩大個放映廳沒超過十人,途中幾人離場,旁邊還睡著兩人這樣尷尬的局面。類似這樣的局面我記憶里還發生過兩次,一次是看《一次別離》的時候,一次是看《桃姐》。沒錯,《過界》的整體風格和它們一樣:都是典型的文藝片。
 上網查了一下數據,果然《一次別離》在中國的票房同樣慘澹。《桃姐》因為有劉德華這樣的特殊型演員撐著,某種程度上又算商業片,所以票房好壞不做參考。
而《過界》之所以票房這麼差(太容易預料的事),評分又這麼低原因是什麼呢?很明顯,它選錯上映時間了。它選在了情人節這一天上映並在片名後面加了男女兩個字,以為這樣就能票房叫座了。但是它完全低估了一個問題:大多數選擇在情人節去看電影的情人們,整體文化水平使他們喜歡並熱論的只會是《小時代》《致青春》《失戀33天》等等這類型的電影。而你即使起一個吸引他們興趣的名字,再找一個吸引他們的演員(陳坤),也抵不過導演和故事所營造的強烈的文藝片風格。
 如果能做一項調查數據我想結局肯定是這樣的:這些情人們(他們最容易傳播資訊)回去給他們的同事朋友和準備去看的情侶們講起這部電影時說,不好看,而且每次想親一下的時候那背景那音樂,都他媽像要分手了一樣。豆瓣里正好這一天看過的情侶們可能在一夜之間點了無數的一星。連鎖反應後,再加上一些常年在豆瓣上泡的跟風狗(別人點低分為了顯示自己品味比別人強絕對不會點高分)這樣,就部片子的悲劇就誕生了。
 以上拿《過界》作為例子分析一下「好片子為啥在中國電影市場失敗」這個話題。現在該來聊聊「爛片子為啥在中國電影市場成功」了。
 說起我們的爛片,星羅棋布,最近火的比如《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爸爸去哪兒》等等,罵聲此起彼伏為啥還有那麼好的票房呢?想講清楚原因,太過龐大,都不知道從哪兒說起了,我覺得這可能涉及到了....中國近代史,文明社會在中國的發展等等聽起來很扯淡的東西。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文化和思想層次較低者在我國社會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佔了大多數。因為歷史和X黨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我們就不聊了。思想上一直以來很受禁錮,文明的發展較已開發國家也很落後,這就是為什麼在國外《一次別離》那麼受歡迎,在中國它那麼慘澹的原因。
 如果把如上提到的一些片子類型做一個按文明社會發展的理解程度排一個順序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從高文明到低文明):一次別離類>爸爸去哪兒類>小時代類。
 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排序?追求真理(一次別離)>不被我們社會文明重視的父子關係(爸去哪兒)>高富帥白富美們的拜金青春?(小時代)
 在這樣的排序下很明顯相較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喜歡金錢名牌喜歡帥哥美女的文明理解程度最為容易,追求真理自由科學民主....這些的理解程度最難(沒達到追求這些的時候)。
終於把這個麻煩的問題解釋完了,接下來就比較容易了。 這樣來說,就可以很明顯的明白為什麼文藝片的市場在中國這麼差了(文藝片表達的大部份為此)。
之所以《爸爸去哪兒》《小時代》這樣的片子能在中國票房這麼火爆,是因為他們的文明程度最容易被中國現階段的觀眾所理解和喜愛。這就奠定了中國電影市場上,好票房影片類型的基礎:別講的太深了。
 其次就是典型的商業片道路了,用大牌。越紅越好,越大牌越好。能請劉德華就別用趙小光。能保證大牌雲集,已經完成了最簡單的炒票房大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年一到過年各種賀歲片裡無數大牌,光看偶像的粉絲基本就已經能擠塌電影院了。
最後一步最至關重要:造輿論。
想要賣好票房,會製造輿論就等於成功。為什麼《富春山居圖》那麼爛的片子依然能賺錢?除了劉德華和志玲姐姐,其他應該全部要歸功於他們的「爛片營銷」。《富春山居圖》的團隊不研究電影,研究開兵法了,一招將計就計讓電影票房直升。你們跟富春山居圖比誰罵它自己罵的更狠,顯然它成功了。其實不論《小時代》還是《失戀33天》等等,都帶著些爛片營銷的方法來炒作自己。他們以此來達到自己的輿論熱度,人們都奔著」他媽的究竟有多爛「這樣湊熱鬧的好奇心去看個究竟,票房就這麼上來了。甚至我覺得現在的電影也好明星也好,可能都懷抱著」求你往死裡罵我吧「這樣積極向上的心態。
 而這樣的造輿論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爸爸去哪兒》,大家都表示他不是電影,但依然比大部份電影好賣多了,其原因就是趁著他們剛剛播完火到沒朋友的同名綜藝節目,在輿論還熱的同時再加入什麼哪倆個小朋友天天在一起啦,青梅竹馬啦這樣成天各種娛樂頭條的熱心炒作,成為熱心群眾的熱聊話題。再加上大過年這種一家團聚的親情時刻導致了它《過界》導演想都不敢想的好幾億票房。
《小時代》那麼爛最主要票房大賣的原因是它的導演,它的導演本身已經是一個集無數死忠粉與輿論為一身的大牌。其粉絲恐怖程度不亞於」你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嗎「的五月天。另一方面,《小時代》如同《致青春》一樣,在部落格上搞起了」青春營銷「,什麼畢業,愛情,回憶,時代,理想等等一大堆關鍵詞。兩個以前上學時看郭敬明《圈裡圈外》的粉絲,下班後,滿懷青春的去電影院回憶去了。
 分析完後,又自我感嘆了一番,這真是一個悲哀的行業。以一個正常行業里正常的發展模式來講,你只有把握了這個行業這項技術的精髓,把專業知識修煉的越深,你才能做到這個行業的最前端。但是在中國作為一個導演,你的故事並不是太重要,你會不會導也不太重要,你更應該考慮的是怎麼混圈,怎麼和有錢人混好關係,讓他投錢給你。只有有了錢,你才能用起大牌,才能請團隊炒作,才能拍」砰砰轟「大場面。而如果你單單只是想做一個真正的導演,想拿你微薄的資金講好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那你可能做完第一次就夭折了。就目前中國電影和社會的發展而言,要形成一個完善科學的電影環境體系,短時間內肯定不太可能了。
今天下午還有看到好像是個影評人拿《小時代》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合一起寫影評的,影評名字起的也很郭敬明:浮光-XXXX。大致表達的意思是講青春的電影哪個更青春(如有錯誤表達請更正),結論是兩個都不是,某種意義上兩個沒區別。轉發呼呼過了好幾百。我評了句類似」兩個有可比性嗎,馮小剛和史匹柏能比嗎「這樣的疑問,享受了部落格開號以來最熱度的轉發,有一個他的粉絲回我,馮小剛和史匹柏,一個亞種,一個猶太種,至少可比誰更像新美利堅高加索種......
 我覺得,真的沒法比。兩個導演,一個是真正拍電影的,一個是商人。你覺得《兩隻蝴蝶》和《藍色的多瑙河》能比嗎?你覺得《小時代》(書)和《戰爭與和平》能比嗎?姜文好歹是為數不多在中國導演里能堅持作品的,且不說他作品的好壞,起碼他的表達有思考,電影拍的像電影。並且起碼他在這失望的環境裡證明著另一種可能。
 大牌很可怕,炒作很可怕,死忠粉很可怕,但是換個角度想,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大家的口味總會越來越挑剔的,不是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