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s
2014-02-17 19:46:18
一個人的內心戲
在我生命中曾有過那麼一個時刻,那時我多年輕啊,早上睜開眼睛,會想,這是一個開始,未來的一切都會更好,這是所有幸福的開始。現在我才明白。其實那就是幸福了。——《時時刻刻》
有一種女人,散發著一種天生的靈性聰慧,在年幼時會從淺表平靜的人生里看到無法言語的磅礴複雜,並潛移默化中留下塑造一生領悟和人格的痕跡。在成年後,這些領悟與痕跡容易隨感性與理智的交雜而糾結成一種精神壓力和痛苦,例如弗吉妮婭·伍爾芙,比常人更深入感透人生的敏感,終究在成年後成為一種心靈束縛,加上原本並不單純平順的人生,導致迷失生的動力。
電影《時時刻刻》是一場純粹的內心戲,除了蘿拉·布朗夫人的失蹤是全戲唯一一個最後揭開的懸念,故事本身的結構和敘述方式,一個20年代女作家臨終前的生活,一個家庭主婦失蹤前的生活,一個90年代女作家的現在進行時生活,傳統的三段式,平淡無奇的日記式人生流程。
然而她們具有同樣敏感的聰慧,會時時刻刻一覺醒來就感受到人生的殘缺與美好,這導致她們脆弱、痛苦、壓抑,而在精神奔潰前,一切又被其本身異於常人的聰慧與靈性而掩蓋。不會有太多激烈的外在行為表現,慢慢積累於內心的壓抑無法疏導後最大的外在表現就是結束生命。
三位主演都是相當具有實力的演員,即便不需要過去的成果來證明,能挑戰這樣一部內心戲的演員,表現生死間精神壓抑卻無行表的角色,是非常困難的。首先這樣的角色在現實里就很難讓人察覺,何況於要將她們展現於螢幕上,讓觀眾從不能誇張的表演里感受到。
故事的編寫也是需要實力的,從角色哪一段人生的截取來表現角色精神異常的的默化過程,故事很坦然甚至近於偷懶似手法直接從伍爾夫人生的末端開始,又從蘿拉的消失前24小時開始,從克拉麗薩最後消失在螢幕上進行時的人生幾個小時開始。沒有絮絮叨叨地散碎拼接角色的人生異變點,而是那麼幾個小時,或者異常抉擇,三場內心戲,沒有旁白獨白,只是行為演繹。
三個人物和三場戲以一種流動式連結方式,從伍爾夫精神的壓抑無法排解選擇死亡,到蘿拉的面對死亡的衝動選擇失蹤來化解重複伍爾夫死亡選擇的可能,最後到克拉麗薩終於活下來而進展人生中非生死問題的精神糾結並最終化解,這三段人生拼接得就像一個人的人生,就像是全故事講訴了一個女人,她抑鬱壓抑,無法求解,試圖死亡,在生死掙扎時最終戰勝了灰暗的情緒,然後她過上了一段隱秘的人生,回歸常態中遇見愛情,愛情的迷茫又讓她覆轍抑鬱與敏感的脆弱,然後她繼續自我抗爭,旁人資助,得獲光明引導……
「月光里睡去,陽光里醒來」的人生,其實就是一種美好。戲裡三位主角的壓抑抑鬱和糾結,無非是異於常人的感慨和敏感,她們敏銳於這樣人生的美與好,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面目,在過去與未來里躊躇徘徊,無法接受當下的平靜,過度焦慮自己內心的害怕與擔心,害怕歲月變遷下的變化與非順意,不願接受當下,活在自己內心的孤獨焦慮里。
伍爾夫在文字編寫故事裡尋求解脫,卻最終越發迷亂地挑破了平靜,遮蔽了現實的美好。蘿拉在伍爾夫的小說里尋求解脫,卻又潛移默化地呼出了她本身內心抑鬱的一面,她看到伍爾夫和小說裡的死亡結局後選擇失蹤來試圖改變人生不重蹈覆轍伍爾夫的軌跡。克拉麗薩則終於知道無論選擇死還是順應生,都沒有太多作用來改變當下,應當還有更好的方式……
這拼接起來其實就講訴了一個人的人生從生到死到生的過程,重磅式迸發出抑鬱的感染力,電影以一個近於幸福解決的開放式來引導前面長驅直入的壓抑和痛苦,然而埋得太深,很多人容易待在伍爾夫和蘿拉甚至是克拉麗薩這三人的負面情緒里出不來,也有很多人看到的是無法寫照的精神失常者的非共鳴難理解式劇情,簡而言之,就是觀眾中少部份能共鳴,大部份覺得無法理解。
對於能共鳴的少部份觀眾,這是一部要命的長期式光影精神藥物,強大而出色的內心藝術。對於不能共鳴甚至理解的大部份觀眾,這是一部又長又莫名無味的三個故事,就是演員的表演不錯。
無論何種觀者何種反應何種領悟,《時時刻刻》其實想更多的以負面情緒精神抑鬱者的角度來展現生活里稀鬆平常的普通美好,就是那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里,對過去無論美好還是痛苦的淡然感懷,對未來無法主導也無法預知卻可以努力接受或者展望的相信,對當下圍繞身旁的悲喜接受和能改變的握住。
是要成為伍爾夫,還是蘿拉,或者是還有更多選擇的克拉麗薩,這是一個人的內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