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绝美之城/罗马浮世绘(港)/伟大之美

7.7 / 97,468人    141分鐘 | 172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保羅索倫提諾
編劇: 保羅索倫提諾 烏貝托康塔雷洛
演員: 托尼瑟維洛 卡洛維多尼 莎賓娜費蕊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OK.

2014-02-18 22:25:20

根莖的啟示:一種拜占庭鑲嵌畫風格的義大利電影


因為拍攝的城市是羅馬,因為採取組合段落結構,因為影片主角傑普(Jap)的身份是記者,因為導演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的自述,《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被媒體譽為是一部「二十一世紀版的《甜蜜的生活》」。

這句宣傳語其實存在誤導。

先來看影片現在通用的中文譯名。「La grande bellezza」直譯過來其實是「壯美」、「至美」、「絕美」的意思,影片的主角並非羅馬城,主題也與羅馬城關係不大(這不是《羅馬風情畫》或者《羅馬人》(Gente di Roma)那種以城市為主角的影片)。美與生活的關係,創作與美與生活與記憶的關係,美與真實的關係,才構成這部影片最核心的主題。影片的風格與形態,每一個鏡頭的構成、每一組蒙太奇的建構,索倫蒂諾都是在影像化地闡釋美的內涵。反觀費里尼《甜蜜的生活》,它異常犀利地描繪了資本主義經濟奇蹟對義大利人日常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帶來巨變,這種現實主義批判並非本片用意所在。所以,如果硬要在精神核心、主題方面攀附費里尼,本片倒是更接近於同樣充滿自我反身特質的《八又二分之一》。

《絕美之城》的敘事結構雖然同《甜蜜的生活》類似,用組合段落來拼貼出整部影片的結構,但其實兩者都源自西方敘事藝術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賽》開創的「旅程模式」,電影史中使用這種敘事模式的影片數不勝數。《絕美之城》在一開場就引用了法國著名小說家路易-費迪南•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遊》中關於旅程的一段闡釋──「旅程是有用的,可以鍛鍊想像力,剩下的都是徒勞,我們的旅程純熟虛構,那就是它的力量」──既向觀眾宣示影片敘事結構又闡釋了旅程的意義。就敘事形態而言,《甜蜜的生活》十二個段落組成近三個小時的故事容量,使得電影更像是一幅大型壁畫,相比較,《絕美之城》兩個小時多點的容量卻有超過二十個段落,它更像是一幅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索倫蒂諾想讓觀眾注意到精美、纖巧的紋理和細節。

就敘事走向而言,《絕美之城》雖然同《甜蜜的生活》或者其他1960年代類似安東尼奧尼《奇遇》等經典現代主義風格的旅程模式電影一樣,各個段落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必然關係,但是它最終的形態是封閉型的。影片結尾,傑普一直困惑的問題「還要不要寫作」得到了解答,而那些現代主義電影的結尾大多如生活之流一般呈現出豐沛的開放性特徵,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可能的結局與真相。還可以比較的是,現代主義風格的旅程模式電影往往會走向負面、消極的結局,人生沒有出路,存在沒有意義,而《絕美之城》是往上走,正面的趨勢,結局非常圓滿。

影片的二十多個段落,整體上看似無甚聯繫,都是傑普肆意自為的生活偶遇,但其實內裡存在一條隱隱的主線,這就是他原初對於愛情、對於美的記憶被喚醒,創作衝動的重新被激發以及最終的醒悟,這是推動影片敘事發展的最重要動力。最初,傑普與富豪女的露水姻緣讓他忽然覺得物質滿足並非他真正需要的東西;接著,青梅竹馬但後來分手的初戀情人伊莉薩的丈夫來拜訪,一下激起了傑普本能的愛之激情;與脫衣舞俱樂部的舞孃拉蒙娜的幾次約會,讓他更深地思索著初戀往事,思索對於美的最初感覺記憶(這是個比較重要的段落,強化了傑普對感情的重新認知);參觀藝術品收藏家家中的經典畫作,讓他的藝術靈感升騰;排列入生成長曆程的照片展,升化了他的精神成長記憶;最終,修女瑪麗亞嬤嬤一番「神啟」讓傑普頓悟。在此要特別描述下瑪麗亞嬤嬤的一段話,因為這是影片主題最直接的呈現。瑪麗亞問傑普道:「你為何不再寫書了?」吉普回答:「我在尋找一種偉大的美,但是找不到。」瑪麗亞再問:「你知道我為什麼吃根莖嗎?」吉普對這話感到莫名。瑪麗亞又補充了一句,「因為我知道根莖的重要性。」根莖即是吉普最後獲得的啟示,這神賜的隱喻如他最後獨白所闡釋的,其實就是「隱藏在謊言之下的生活」,就是初戀女友當年在夜幕下讓他看到的驚心動魄的掩藏在外衣之下的肉體真相之美。

在這條主線索之下,索倫蒂諾嵌入了大量風格形態各異、五彩多姿夾帶吉光片羽的無邊人生風景,以及所謂建築在根莖之上的謊言。首先,影片的展開方式就很顯導演功力,索倫蒂諾安排了一個日本旅行團在白天遊覽羅馬城古建築的場景,這是一個觀眾很容易產生身份認同、較快進入狀況的視點。接著是一組女聲集體合唱聖歌的場景,還沒等觀眾流連完這充滿歷史莊嚴感的場景,影片即刻就跳入了夜色中的嘉年華狂歡舞會。

隨後我們就看到了與主線索似乎無關的大量光怪陸離、神秘詭異的場景與角色:開場紀念傑普生日而舉辦的嘉年華舞會;讓人無法理解的整容治療;藝術品收藏家的暴躁女兒隨手塗鴉創作「抽象畫」;反諷意味極為強烈的葬禮;居住在隔壁的鄰居被警察逮捕,原來他居然是潛逃了十年的通緝犯;與法國女星芬妮•阿爾丹(Fanny Ardant)扮演的優雅女子街頭偶然的邂逅;瑪麗亞嬤嬤吹了一口仙氣趕跑了遷徙之旅中短暫棲息在陽台上的仙鶴;熱愛普羅斯特、契柯夫的精神病男孩;在街頭喧譁的中國人、在餐館飲食的神秘阿拉伯人、在迪斯科舞廳狂舞的墨西哥人。而這些片段之間的組接以及片段本身的構建,往往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有頭無尾。像傑普與拉蒙娜的關係,剛才傑普還在說明天帶你去看海怪,下一段場景就又跳到了另外一個片段,而拉蒙娜這條線也永遠斷掉了。

當然,作為一部義大利電影,並且是一部與傳統義大利電影至少在表層上有關聯的義大利電影,視覺方面的突出亮點自然不能忽略。索倫蒂諾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擅長視覺構造的導演,在《明星總理》(Il Divo)中,他用極端外顯的移動攝影風格去構築諷刺性的情感效果,無比驚艷。在本片中,開場伊始索倫蒂諾就用一連串角度變幻各異的移動攝影鏡頭組合而成的蒙太奇,讓觀眾以一種類似伊文思《雨》開場的詩意感覺進入了羅馬城。本片的移動攝影與《明星總理》一樣佔據了很高的比重,但絕大部份鏡頭的用意並非展現與傑普有關的主觀心理狀態(有一個閃回性質的童年時在花園中嬉戲的移動鏡頭非常美),也與時間維度有關的懸念-驚奇-滿足模式無關,而是與主體無關的獨立運動,目的是不斷地改變空間結構,並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感,一切還都是與美感的構築有關。在開場狂歡舞會的戲碼中,索倫蒂諾會讓鏡頭慢下來,直至超慢速度的推到傑普面前,展現出一個狂歡中別樣的獨立於眾人、獨屬於傑普個人的寧靜化、孤獨化的感悟時刻。動與靜的調適,也是影片節奏的重要特徵。

除了移動攝影之外,影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夜戲佔了很高的比例,這使得所有的燈光都變成了舞台光(頂光、側光尤其多),所有的角色都變成了羅馬城的演員。影片中的天氣絕大部份時刻都是晴天,驕陽下的羅馬顯得氣勢恢宏。片中唯一的一場雨戲是像徵性的,那是發生在傑普聽說了初戀情人去世的消息之後,兩個男人的悲慼眼淚化作了紛飛的雨水。

如前文所說,整部影片索倫蒂諾在御用攝影師Luca Bigazzi的幫助下,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在闡釋著美的潛力,美的可能性。就我個人看來,感覺最精妙的是傑普在樓梯口與前來拜訪的伊莉薩丈夫攀談的那場戲。對方告訴傑普,伊莉薩不幸在昨天去世了,這個消息讓兩個同時深愛過這個女人的男人陷入到哀傷之中,這時視覺透視的中心是一個由樓梯扶手捲曲而成略顯扭曲的「心」型構圖,而整個場景的畫麵條線,也呈現出了弧形狀。如此婉轉、細膩充滿藝術直覺依靠著對生活萬物(這是實景拍攝)深入體膚,化入心靈的觀察創造出來的美妙場景,真的是只有在傳統經典義大利電影中才可看到。另外一個讓我感覺別有匠心,具備非凡感染力的場景是一個月亮升起的鏡頭。背景聲是傑普在用諷刺口吻談論即將參加的葬禮,畫面中呈現的是緩緩升起的月亮,當獨白說道:「很多人覺得葬禮是個偶然事件,沒有任何規則可言,這不是事實……」,月亮忽然展開了雙翼,變成了一架衝上雲霄的飛機,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義大利式的甚至費里尼式的幽默。

在影片中扮演傑普的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他是當今義大利家喻戶曉得明星,是那種變色龍型的演員,任何角色他都能輕鬆的靈魂附體。索倫蒂諾在《明星總理》中與瑟維洛有過極為精彩的合作。對比下兩部電影中瑟維洛反差極大的形象,就可以見識到他驚人的演技。一個是極為沉默、內斂、奸猾的政客,一個是極為灑脫、超然、感性的藝術家。有不少人還將傑普與《甜蜜的生活》中馬斯楚安尼扮演的記者相比,但其實這兩個角色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漸漸地找到創作的靈感、領悟到創作的真諦,後者則是沉淪於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在性格方面後者也有著更多的無奈、自嘲的特質。而本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恰恰就是傑普這角色過於超然瀟灑的精神特質,畢竟他在影片中是以漸悟的方式完成了心靈與靈魂的昇華,洞悉了美與生活的真相。他由始至終始終如一的精神狀態,使得最後的感悟高潮沒有把情緒升到頂端,那種豁然開朗的無限歡喜顯得不那麼絕對。純粹,不是這部影片所要追求的狀態。

如今的義大利電影百般凋零,每年出品的佳作寥寥無幾,如果再要回到1960年代那種電影文藝復興時代的盛況已絕無可能,但傳統義大利電影宏大豐富多變的藝術資源萬萬不可丟棄。至少《絕美之城》就證明了,一旦義大利電影人能夠準確、耐心地找到他們傳統資源中最適合自己利用的那個部份,他們仍然能夠拍出堪稱偉大的作品。



原載《虹膜》2013年十一月下(第六期)
http://magazine.tangcha.tc/iris/app(IOS系統)或 http://www.wandoujia.com/apps/tc.tangcha.boo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