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

希望与反抗/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帝国大审判(台)

7.6 / 28,173人    120分鐘 | Argentina:117分鐘

導演: 馬克侯特蒙
演員: 尤莉亞嫣琪 法比安亨里克斯 傑洛德亞歷山大赫得 安德瑞海尼克 弗洛安史戴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燕威王~撲騰

2014-02-20 17:05:56

米拉、秋瑾和韓加德爾們


在審訊室裡、在拘留所的臨時關押處、在赴死前的牢房中,索菲曾多次透過窗戶眺望天空,臉上露出一抹令人迷惘的笑容。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一部七十年代的阿爾巴尼亞老片:《寧死不屈》。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螢幕上英雄不少,《寧死不屈》里和女游擊隊員高唱游擊隊員之歌奔赴刑場的女學生米拉,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電影形象之一。片中有一個假槍斃情節,蓋世太保故意把米拉帶到陽台上,讓她放眼自由的天空和美麗的城市,以激起她的好生惡死之心。那個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敵人還用一段充滿詩意的台詞去誘惑米拉,原話忘了,這段台詞的大意是:窗外陽光明媚,人們過著美好的生活,可是,姑娘你卻在這裡坐牢,最終你會死去!這段台詞是邱岳峰配的,它成就了一位表面溫文實則兇殘的納粹劊子手,也成就了一位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女英雄。
時至今日,英雄和獻身提的少了,不過面對類似的犧牲,我們多少還會有些動容:誰不知道活著是好的呢?為什麼有些人為了自己認定的事業,為了自己理念中可能能拯救也可能拯救不了的某個群體可以做到殞身不恤?太史公有雲鴻毛泰山,他們的死是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吾知也有涯,這些問題恐怕還真不是很好回答就是了。
當今不輕言獻身和英雄,好在人道主義這個東西還可以談。這部片子裡的索菲,大致也是為了它而死的。我看片兒有個習慣,就是比起正面角色我更喜歡注意反派。從嚴格意義上講,真正同索菲針鋒相對最多戲份的警察摩爾——他對索菲的審訊從一開始的鐵面無情到第二天的鐵板鬆動,直到最後去刑場送索菲最後一程——並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反派。他並沒像許多片子裡表現的那樣對索菲殘虐無情嚴刑拷打,而是冷淡但周到地禮貌待她,為她倒了手磨咖啡。當索菲對他說起猶太孩子被成批送到集中營,護士還騙他們是去天堂的時候,摩爾的嘴唇抽動了一下,感覺他的心也跟被擰了一把似的,卻還是強迫自己說那是國家必要的舉措。但誰都看得出他已經開始想方設法要拯救索菲,讓她承認自己不過是被脅從才一時糊塗做出散發傳單的愚蠢行為,藉以躲避死刑。儘管摩爾的努力是無效的,甚至也不能說他就一定理解索菲的理念,但索菲還是在他看似冷酷的心腸中打開了一絲缺口。死刑執行前,摩爾去監獄裡見了索菲。索菲對他說她的父母會理解她的做法,摩爾點了點頭——不發一語,卻勝似萬語千言。
摩爾和索菲又讓我想起另一對很有名的審訊者和階下囚:李忠岳和秋瑾。李鍾岳字申甫,清末山陰縣令。他作為滿清官吏,卻一直都很欣賞秋瑾的才華。常用秋瑾「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的詩句訓教自己的兒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到秋瑾事發,「猶思竭力保護之。」秋瑾被捕後,李忠岳不忍心對秋瑾動刑,居然在公堂為秋瑾設座,兩人就像主賓那樣以平等的身份交談,除了案情還交流文章書法。秋瑾更是用硃筆給李忠岳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令後人傳頌的絕命詩。上官對李忠岳厚待秋瑾十分不滿,勒令李將秋瑾「就地正法」。李悲憤進言「供證兩無,安能殺人?」遭申斥,不得已而行刑。刑前李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秋瑾死後,李更是力保秋瑾最後的尊嚴,不梟首,不剝衣,雖被革職,也並不後悔,只是「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卸任歸家,李忠岳的精神也垮了,他經常獨自一人「注視默誦」秋瑾遺墨「秋雨秋風愁煞人」,邊誦邊哭,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甚至七八次的地步。這份悲愁無法自解,李忠岳最終選擇自縊以謝秋瑾。死時距秋瑾赴義之日不過百餘日而已。李忠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後,乃為立祠西湖上,歲時祀之。」李的神位最終入祀秋瑾祠。秋、李兩家也成為至交。
如果非要說摩爾同李忠岳都是志士,顯然是不對勁的:他們不過是在當時的現存體制下選擇捍衛體制本身的普通人。摩爾最終批捕了索菲,李忠岳選擇審訊而非援救秋瑾,都證明了他們同對方並非站在同一個陣營裡,更談不上理解索菲和秋瑾的所作所為。但他們卻也出於某種原因,對自己審訊的對象表現出了或多或少的善意,我願意將它們歸結為「人道主義精神」,又或者借索菲之口將其歸為「良知」一類。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但卻明白如何做是錯的——或至少是隱約覺得「這麼做或許不對」,這也就有了摩爾為索菲送行,李忠岳為秋瑾自殺的兩幕。
秋瑾殉難,我們或許只會扼腕,而不會怎麼後怕,因為秋瑾之死是完全沒有法律程序的合法可言的,你可以說清廷昏腐,但也只是如此罷了,能怎麼樣?但索菲之死可就嚇人了,她所經受的審判程序幾乎完全(非全部)是合法的,沒有嚴刑拷打,鮮少精神虐待,該有的法律程序都有,但法律本身的內容卻是惡的——你們看,有時候合法比非法更善於殺人。這是兩種不同的嚴絲合縫密不透風,哪種都有殘酷的地方……但索菲和秋瑾們卻仍舊敢於在這間鐵屋子裡用生命發出吶喊,我想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由於摩爾和李忠岳們的存在吧——如果在制度的維護者身上,你都能看到策反成功的希望,那就更沒什麼理由去懷疑自己的信仰和選擇了。《希望與反抗》影片結尾處,女獄吏出於同情,明知違反規定,還是給了索菲一根煙的時間讓她和同志見面……索菲的眼眸中溢出的除去笑意,還有希望。

說起獄吏,我就又想起十幾年前讀過的一本書。書名和主要情節印象不深了,但對裡面一位獄吏的名字——韓加德爾——倒是印象深刻。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名獄吏反動派,他簡直太不稱職了,居然為監獄裡關押的革命者們提供良好的飯食、住宿條件甚至圖書,還帶領他們製作植物標本……總之在韓加德爾的管理下,監獄實在不像監獄,折磨和懲罰也實在不像是折磨和懲罰,但這個形象卻讓人願意相信它是真實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只是普通人,做不了索菲和秋瑾能做出的壯舉,但在最大限度秉持個人良知的範圍內,並不妨礙我們做一位警察摩爾,或是一位沒有自殺的李忠岳、一位活在現實中的韓加德爾。我們可以說,英雄用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享受的和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是那些心存良知的普通人、那些韓加德爾們,保護了英雄心中的希望呢?

索菲的希望,或許其中有一部份就來源於他們。
於是,索菲的反抗,才是那樣無悔而毅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