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要成名--My Name Is Fame

我要成名/MyNameIsFame

7 / 393人    Hong Kong:94分鐘

導演: 劉國昌
編劇: 阮世生 方晴
演員: 劉青雲 霍思燕 余安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肉丸子滿地打滾

2014-02-21 02:38:24

我們成名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實在太親切了。

每個踏入五光十色娛樂圈的年輕人大概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選擇題,是做演員還是做明星?在香港這個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二者實際上一體的,所以喊出「我要成名」的口號,又用著演員的高標準不斷嚴苛自己的劇情,換哪都是扯淡,由香港導演來拍,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2014年這個關口上,看這部快十年前的電影,其實是很有趣的,電影裡太多個人經歷浮沉的影子在其中,時間的標尺不偏不倚,足夠檢閱了。

家輝哥勸青雲再出來做戲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影帝又怎麼樣」。26歲的梁家輝憑《垂簾聽政》成為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然而由於政治因素,他被當時的台灣當局封殺,淪落到去擺小攤。這句話沒有人比家輝哥更有資格說,影帝過氣flop沒工開的不少,但哪個影帝有家輝哥經歷霸氣?老戲骨,大明星,「最年輕影帝」光環,街頭小販,夠傳奇吧?
我總覺得家輝哥那句是說自己。
家輝哥重感情,當年《末代皇帝》據說請他演溥儀,但被他視作恩師的李翰祥導演反對,他就真的放棄了貝魯奇。
片中家輝哥客串自己,鼓勵青雲再難捱也不要放棄,推心置腹不會讓人一笑而過你就扯吧,他就是大哥,所以我們信。

電影裡有個很有趣的一幕,請導演談「家輝」,導演以為是梁家輝,旁邊人跟他說是「潘家輝」,導演說我沒聽過喔,然後拂袖而去。
潘家輝這個名字不會是亂取的。
香港素來多商業文藝並重的實力男星,個個戲路廣闊,也許因為香港電影的前世今生真的太過繁華,於是金像獎反而不如金馬的包容力,從來就只是香港人自己的小遊戲。40屆金馬你看香港人主持,香港人頒獎,香港人領獎,努力用蹩腳的國語調侃玩笑致謝,心裡大概在犯嘀咕我真的是在台灣嗎?這場景就像兩個烏克蘭人卻要在中國的電視台相親,想想就有趣。以致十年後香港電影大為衰落,他們還放不下曾經的榮耀,苦苦守著本港自我催眠。
潘家輝的「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貫徹影片始終,得獎=被肯定的執念貫徹全片。和金像獎最年輕的影帝同名,不會只是巧合,家輝哥的名字在電影中分明已經有了符號化的寓意。而真正巧合的是,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竟然真的是《黑社會》中的梁家輝。

那一年之前的劉青雲,被喚作「無冕之王」,這是他當之無愧的的榮勛。不是人人都擔得起這個稱號,」無冕之王「是不是fans也公認他影帝,是戲劇化的悲劇英雄。
所以潘家輝這個早年得志,中年潦倒的角色由劉青雲來做再合適不過,擁有精湛的演技始終無法出頭,怎麼看都跟劉青雲的人生軌跡重合,你說這個角色還能有誰比2006年的他更合適?導演把」家輝「份量這麼重的名字給他,不知是不是代表了某種私心,隱而不發但又心照不宣的自信與祝福。

臨演替身配角的無奈,藉由黎耀祥的口道出:」寧為車房犬,不做戲中人」。
「退出那年我已經演白眉道人,再做下去,就真的是千年老妖了。」
黎耀祥和劉青雲真的是藝員訓練班同期的同學,多年的老友,黎耀祥在自己的書中多次提到劉青雲,並直言不諱表示劉青雲是他在演藝圈中最好的朋友。奇怪吧,一個是電影圈的無冕之王,一個是電視圈浮浮沉沉的小角色。
黎耀祥是年產三百部的港影輝煌年代裡的典型代表,在一部又一部的電影中插科打諢,混個面熟,混幾句台詞,慢慢混出個演技的名堂。如果說電影中的劉青雲還只是「演戲」,那黎耀祥就真的是本色出演,他始終沒做過男主角,「沒辦法誰讓阿媽生得不靚仔」。
潘家輝與其說像劉青雲,不如說更像黎耀祥。扮演電視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一角,也曾讓他試過走紅的滋味,拍過廣告,上過訪談,不過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
如果說潘家輝是劉青雲,是黎耀祥,毋寧說是許許多多生得沒有伊面靚仔,但演戲足夠撼人心的所有小角色的共同化身吧。

家輝哥安慰劉青雲時說,用心吧,只要用心就一定會成功的。
青雲也知道,這就是讓人能一時好過的安慰之語而已,他不用心嗎,不努力嗎,紅是要靠運,靠命的。
自認沒那個命,所以黎耀祥轉行,不知如果他在片場,看到那一幕會做何感想。
我想穿越時空去告訴那一年的黎耀祥,你真的就要時來運轉了,再等三年,你就會做男主角,你會做視帝,你會三連莊,你會創造歷史,你會是電視台一哥。你會有很多代言,你還會寫專欄,你甚至會出書……2006年的黎耀祥肯定罵我是瘋子。
家輝哥說得其實沒錯。
人的十年在時間長河中不值一提,不過看誰捱得過誰而已。

後來青雲遇到了許鞍華導演,我激動得要大叫起來。
誰都知道許鞍華導演是大好人,多少新人演員導演編劇上台領獎都會說「我要感謝許鞍華導演」,連陳可辛和許鞍華一起開獎,都直呼自己太慚愧。
影片導演沒有選擇其他,還是讓許鞍華來成就潘家輝的演戲夢,他想說的話很簡單,你再強再好,也始終要遇到好人。
說白了,要努力,死捱,但還是要靠運。不過如果你努力,運會來找你。

讓許鞍華導黑幫片就純粹是搞笑了。
但正是有香港電影曾經無比輝煌的大環境,於是才有吳宇森/徐克/杜琪峯/許鞍華/王家衛/劉鎮偉/王晶/陳可辛/關錦鵬/等等一眾各有特色、互有擅長的不同類型導演。
讓潘家輝憑動作/黑幫片拿獎,再得人心不過。連王家衛、周星馳都有功夫夢,還有什麼能比快意恩仇、兒女情長的江湖更能代表香港電影。

電影其實不分什麼商業文藝,好像現在內地好看的片子少是因為大家都走賺錢的商業路線不對,好像商業電影就沒有藝術水準。台灣新浪潮電影一度曾是文藝青年的代名詞,似乎愛看商業片就是什麼庸俗不堪的人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
欣賞香港人的這種自信,商業怎麼了,成熟成功的商業片是香港電影的標誌,是香港電影的名片,是香港電影的底氣,足以令香港電影驕傲。

片子在霍思燕捉摸不定的笑容中結束了,至今也不知道潘家輝究竟拿沒拿男配角,但我們知道的是,那一年,他拿了最佳男主角。他終於能揚眉吐氣地說,我是影帝了!後來49屆台灣,他又拿了一個金馬影帝回來。

劉青雲拿影帝的這十年,是港影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大幅縮水的十年,但絕不會有人說他的影帝摻水。在大環境普遍低落的年代裡,這絕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就像我從不認為在華語電影票房至上,港台影人集體北上掘金,連作家也可以拍電影,還是三部曲甚至狂攬十個億的這些年裡,素來以分豬肉馳名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金雞百花華表能算什麼個影帝影后。陳坤底子在小生中算紮實的,但如果說他是電影咖,雖然他真的不拍電視劇了,但我想也沒什麼人會同意吧。這裡沒有貶低陳影帝的意思,陳坤屬於能委以重任,但挑不起大樑,這種人素來是中流砥柱,但可惜連這樣的年輕人,現在也不多了。然而關於劉青雲,沒有人會說他影帝不夠格。青雲憑藉靚靚還是大美人時就已得心應手的小人物拿了兩個影帝,大家只會說他的影帝,太遲了,遲得有點辱沒了他。至少我覺得他值得憑比《成名》里更好的角色,比《成名》更有質地的電影拿獎。

對了,還有十年後的霍思燕。電影中扮完柏芝扮Maggie,幽了舒淇李麗珍一把默,你看香港就是這麼神奇的土地,三級片女星都能穿上衣服做影后。從日本晃一圈回來又變成了子怡去北京學功夫,《一代宗師》一拍就是七八年,2006年時的觀眾想不到吧。看前人憂心,真是太有趣了。最後作為頒獎嘉賓出場,似極了剛剛憑藉《如果愛》封后的迅哥兒。那幾年當紅的女星造型來了個遍,最後霍思燕拿了個最佳新人獎的題名回來。
每年最佳新人獎頒獎時,嘉賓都說太珍貴,「因為一生只能拿一次」,而且奇怪的是拿過新人獎的能拿到影帝影后的更是極少,連影帝影后都沒拿過的獎還不珍貴嗎。霍思燕這幾年倒是經常上新聞,文章開頭提到的選擇題,她的選擇很明確,我當然是要做明星。
可惜生不逢時了。范爺這個女人實在霸氣,底子精緻,拼得又狠,連周迅都誇她,這幾年愈加覺得霍思燕怎麼看都cheap,當年的清純現在只剩了風塵。名媛這條路不好混,早早結婚生孩子也好,不過沒嫁豪門是真叫我驚訝啊。


對了,片中江美儀扮演電視台高層,青雲拿著合約,憤怒地衝進江美儀辦公室,力斥待遇太差,不禁讓人想起前兩年TVB爆發的大規模甘草藝人跳槽。虹姐說得沒錯啊,這行沒有隔夜仇,香港丁點大地方,靠的是齊心協力。啊虹姐,你過幾年過檔去TVB吧,如今缺人,混得也不差的。
你說這TM是什麼片子啊,真是神預測,香港影視圈的那點破事兒全被它說中了。   舉報

評論